“比亞迪匯率”



“比亞迪匯率”反映了從購買力平價角度看,人民幣較之其他主要貨幣,現階段具有比其匯率所反映的更強的購買力,有較強的升值預期。


國人對人民幣匯率一直是很關心的。有進出口業務或有境外投融資的主體,以及身處進出口業務產業鏈上的企業,當然需要關注匯率。但關注匯率的同學們中有些無論是收入還是支出都是以人民幣計價的,他們關注匯率,主要是關注人民幣在中國和海外的購買力。

在這裡筆者做一個經濟學家一般不太願意做的事:拋出一個預測。筆者認為,在持續改革開放的背景下,只要中國保持比歐美日更快速的生產力提升,那麼人民幣在未來大機率會升值。為瞭解釋這背後的依據和邏輯,我們從一個企業的故事說起。

最近,比亞迪在泰國的降價行動備受關注,其中暢銷車型Atto 3(國內名為元Plus)降幅最大,從原先的119.9萬泰銖(約合24萬元人民幣)降至85.9萬元泰銖(約合17.21萬元人民幣)。相比之下,元PLUS在中國國內的指導價僅為11.98-14.78萬元。

事實上,比亞迪的新能源車在海外市場的定價與中國市場間一直存在較大差異。我們僅以最受海外市場歡迎的Atto 3作為比價對象。比亞迪Atto 3在新加坡的定價是全球最高的,目前的定價在15.8萬-18萬新幣之間(約合人民幣85-97萬元),相當於國內價格的6-7倍,當然這與其價格中包括昂貴的擁車證成本相關;排在後面的是定價區間在30-40萬元人民幣的海外市場,包括瑞典、法國、英國、西班牙、巴拿馬、以色列、韓國、印尼、越南、菲律賓等國;其他市場除泰國因當地工廠竣工並開始本地化生產而降價至20萬元人民幣以內,日本、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國Atto 3的價格均在20-30萬元人民幣間。

對於比亞迪同款車型,為何海外市場定價遠高於國內市場,我們可以找到很多種解釋。筆者希望在本文中,提供幾個經濟學的思考角度,供讀者參考討論。從中我們不僅可以發現比亞迪全球定價差異背後的邏輯,更重要的是這個故事可以幫助我們更多地瞭解購買力平價與匯率間的關係,進而對人民幣匯率的長期走勢做出預測。

“巨無霸指數”與“比亞迪匯率”

首先一個有趣的思考角度是購買力平價的原理,為了說明這個原理,我們可以先來看一個有意思的指數——“巨無霸指數”(Big Mac Index)。

“巨無霸指數”是1986年9月,英國著名雜誌《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的編輯Pam Woodall以半幽默的插圖方式呈現的,作為衡量兩種貨幣之間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簡稱PPP)的非正式方式。

Pam Woodall提出這個指數的是因為在全球範圍內銷售的麥當勞的巨無霸漢堡產品、原料和製作過程都是類似的,因此她認為其在不同國家的價格應當反映出當地貨幣的真實價值。支撐巨無霸指數的理論源於購買力平價的概念,這個概念本質是一種匯率定價的理論,1802年由英國經濟學家Henry Thornton提出,其核心思想在對外貿易驅使下各貿易國的市場供給達到長期均衡的情況下,兩個貿易國之間的匯率就會由購買力平價來決定,更簡單的理解是兩國匯率就等於一籃子可貿易商品在兩國間的價格之比。

“巨無霸指數”的計算方法也不複雜,比如:以《經濟學人》公佈的最新資料為例,2024年1月巨無霸在中國的價格是25元人民幣,而在美國的售價為5.69美元,那麼根據巨無霸指數,隱含匯率為4.39人民幣元/美元,而2024年1月的實際匯率平均值為7.11人民幣元/美元,從購買力平價的角度看,人民幣兌美元被低估了38%。具體的數字不一定有意義,但重要的是其蘊含的意義在於提示人民幣被低估了,其未來可能會升值。

儘管“巨無霸指數”是一個非正式的經濟指標,但自從推出以來,便得到了全球的關注,出現在許多學術教科書和報告中,該指數至今仍在持續更新中。受到該指數的啟發,人們又陸續提出了“星巴克拿鐵指數”、“iPod指數”、“宜家比利書架指數”等指數,以衡量貨幣之間購買力平價。

同樣,我們也可以效仿“巨無霸指數”的核心理念,創造出一個“比亞迪匯率”的概念,即通過比較比亞迪Atto 3在不同市場的價格差異來判斷匯率的高估和低估,並預測未來匯率可能的方向走勢。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歐洲,Atto 3目前在歐洲的起步價約為3.8萬歐元,根據“比亞迪匯率”,隱含匯率約為3.15人民幣元/歐元,而2024年6月的實際匯率平均值約為7.71人民幣元/歐元,從購買力平價的角度看,人民幣較之歐元被低估了;同樣的計算方法,也可以運用到其他國家貨幣與人民幣的匯率比較上,再如,Atto 3在韓國的起步價為6000萬韓元,根據“比亞迪匯率”,隱含匯率為0.20人民幣元/100韓元,而2024年6月的實際匯率平均值約為0.52人民幣元/100韓元。從同樣的角度看,人民幣較之韓元也被低估了。如果我們繼續進行類似的運算,可以得到更多的驗證。

“比亞迪匯率”實際上反映了從購買力平價的角度看,人民幣較之其他主要的貨幣,現階段具有比其匯率所反映的更強的購買力,從中長期來看有較強的升值預期。

更多關於定價差異的解釋

當然購買力平價的原理並不能完全解釋比亞迪在全球各地定價間的差異,筆者認為以下幾點因素與其定價差異也有著密切的關係。

首先是“按市價來定價”(Mark to Market)的因素,即‌價格主要根據市場條件、‌競爭對手的定價策略和消費者支付意願來確定。在比亞迪Atto 3的定價例子中,新加坡市場的定價特殊性最適合用這個因素來解釋。

新加坡目前是世界上最昂貴的汽車購買地之一,來自其他國家的人經常對新加坡汽車擁有成本感到震驚。一輛車的落地價格往往是美國的5倍以上。資料顯示,在新加坡,飛度1.5L落地40萬人民幣,卡羅拉1.6L落地60萬人民幣,凱美瑞2.5L 80萬人民幣,邁騰2.0T 90萬人民幣。新加坡的電動車平均購買價格為148888美元(約合人民幣108萬元),因此比亞迪Atto 3的15.8萬-18萬新幣之間(約合人民幣85-97萬元)的定價,在當地並不誇張。

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新加坡汽車的落地價格是包括昂貴的擁車證成本的,新加坡自從擁車證制度開始實施以來,基本上都是由經銷商幫客戶競拍擁車證,因此買車時候的價格通常是一個打包價,其中車的成本其實只佔到一小部分。根據2024年7月,新加坡最新一輪的擁車證投標價格,中小型車組(A組)的擁車證價格較上個月微漲112新元,報9萬1001新元。如果去除擁車證的成本,Atto 3的實際售價其實較之海外其他市場相差並不算很大。

其次是按成本定價(Cost-based Pricing)的因素。不同於中國市場的本地化生產,比亞迪目前在海外市場的銷售主要來自於出口,出口較之國內銷售涉及更多成本,包括長途運輸成本、海外經銷商費用、海外宣傳和其他營運費用、出口關稅等等。這裡主要談一下運輸成本和出口關稅的問題。

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連續第三年突破歷史紀錄,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汽車出口第一大國,但出口量暴增也導致運送汽車的船運力緊張,推動國際運價持續保持高位。比亞迪早在2022年末就下單訂購6艘船,總造價高達5.8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2億元),加上租賃的船舶,比亞迪預計未來將營運一支至少8艘滾裝船的出海艦隊。2024年1月31日,比亞迪第一艘大型滾裝船滿載著汽車航行前往歐洲海域。這些都是比亞迪向海外出口需要支付的長途運輸費用。

比亞迪向海外市場銷售還面臨著出口關稅的問題。比如今年6月12日,歐盟委員會披露了對從中國進口的電池電動汽車(BEV)徵收的臨時關稅水平,其中對比亞迪徵收的臨時關稅為17.4%。而在一個月之前,美國把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的關稅從25%提升至100%,好在比亞迪目前主要的市場在歐洲和亞洲,這一政策影響較小。

目前比亞迪正在更多通過海外建廠的方式,減少關稅對價格的影響。比如:土耳其也曾計畫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40%的額外關稅,使得關稅總水平提高至50%。但根據最新消息,比亞迪與土耳其已在7月8日簽署了建廠協議,計畫在當地投資約10億美元建立年產15萬輛汽車的工廠和研發中心。按照土耳其的政策,投資建廠的汽車廠商只需繳納10%的關稅,此外因為土耳其與歐盟簽署了關稅同盟協議,在土耳其本土生產的電動汽車和相關零部件可以零關稅進入歐洲市場。同樣,根據東盟自貿協議,從泰國出口到越南的汽車免徵關稅,從泰國出口到馬來西亞的汽車關稅,只有5%。比亞迪在泰國建整車廠,既可以佔領泰國市場,還能以此為跳板,低成本搶佔東南亞市場份額。

相信隨著比亞迪更多海外工廠的落地,其海外市場的價格也將進一步下調,本地化的生產成本未來將使得“比亞迪匯率”像“巨無霸指數”一樣,更能真實地反映各國貨幣之間購買力的平價。

人民幣匯率的長期趨勢與中國經濟的發展

筆者之所以想提出“比亞迪匯率”的概念,不僅是希望探討比亞迪汽車全球定價差異的部分原因,更希望透過這一現象去關注人民幣匯率的走勢與購買力平價間的關係,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從官方指標中得到支援。

2024年5月30日,世界銀行(World Bank)發佈了按新一輪(2021年輪)國際比較項目(ICP)計算的2021年世界各參與經濟體本幣對美元的比價、GDP及其支出項目和人均GDP等資料。ICP採用各國境內購買“一籃子商品和服務”所需要支付的貨幣數量,用來衡量各國境內物價水平的差異,得到按“購買力換算後的新比值”。ICP與國內常用的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都是通過“一籃子商品和服務”來進行價格的比較,但不同的是CPI是一個時間價格指數,強調本地性,用於反映一定時期內居民所消費商品及服務項目價格水平變動趨勢和程度;而ICP是空間價格指數,強調的更多是同一時間的國際可比性。前文中我們提到的“巨無霸指數”和“比亞迪匯率”其實也是類似ICP的比較方法,只是這兩個指標對應的“籃子”更小、範圍更窄一些。

根據世界銀行的發佈結果,以美元為基準,2021年中國購買力平價(PPP)值為3.99,相當於當年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的61.81%。此外,按PPP法計算,2021年中國GDP為28.82兆美元,美國為23.59兆美元,中國GDP比美國多5.23兆美元,排在世界第一位,超過美國GDP22.17%,佔世界GDP的比重為18.91%,高於美國3.43 個百分點。按匯率法計算,2021年中國GDP為17.81兆美元,美國為23.59兆美元,中國GDP比美國少5.78兆美元,排在世界第二位,低於美國GDP 24.50%;佔世界GDP的比重為18.52%,低於美國6.01個百分點。

從上述資料看,站在購買力平價的角度,人民幣較之主要的國際貨幣匯率,處於相對低估的狀態。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資料是世界銀行基於2021年的資料得出的結果,2022年以來,歐美經歷了通貨膨脹,而中國則經歷了價格疲軟,這意味著人民幣在中國國內的購買力實際上變得更高,而美元和歐元等國際貨幣的實際購買力進一步下降,可以預見2022年以來,中國以PPP計算的GDP還將繼續維持強勢。

為什麼購買力平價對於匯率的長期走向非常重要?這是因為一國貨幣長期的定價是由生產力因素決定的。生產力的強弱主要體現在生產成本上,一國生產力相對於其他國增加了,意味著該國的生產成本也會相對下降。

近年來中國在以新能源車等為代表的先進製造品上的價格顯著下降,這主要得益於生產成本的下降,但與此同時,中國的勞動力成本相對於其他國家一直在上升,因此生產成本的大幅降低主要得益於中國在上述產業中生產力的顯著提升,其中技術進步扮演著最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國近年來在“新質生產力”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時面對更卷更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企業也有更強的主觀能動性去不斷提升技術水平。

那麼生產力提高後,人民幣為什麼會升值?我們可以這樣推導這個問題,如果中國的生產力繼續保持較之他國更快的提升速度,生產成本下降的更快,在有比較優勢的產業裡會有比他國更為顯著的價格競爭優勢,就會引發進出口產業進一步的價格調整。同時外國消費者為了購買更多物美價廉的中國產品,會把本國貨幣換成更多的人民幣,市場對人民幣的需求也會持續增加,並最終推動人民幣價格即人民幣匯率上升。

從上述角度看,筆者相信中國經濟長期依然會保持極強的全球競爭力,人民幣長期匯率也將呈現更為堅挺的態勢,讓我們拭目以待! (FT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