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衰弱到什麼程度了?未來會發展成什麼樣?

廣州的衰弱是事實嗎?

從近十年GDP成長來看,廣州是同類型大城市中,成長率最低的


看十年人均GDP成長率,廣州還是最低


再來看工業成長率,廣州依然墊底


聽到這,某些廣州人可能要說了:我們為什麼要跟別人比?

和自己比不就行了?十年GDP成長了一倍多,這能叫衰弱?

對不起,城市只想跟自己比,還真做不到!

畢竟人才、資本、產業在國內都是自由流動的

那裡強,就會流向那裡,那裡就越強

廣州的實體產業,早就出問題了

規上工業企業年營收能過3000億的產業,只有1個汽車製造業

深圳、重慶有2個

上海、北京、蘇州有4個

如果再看過1000億的產業,廣州有5個

上海有12個、蘇州有11個、重慶有9個、深圳有6個

如果將所有千億產業的年產值加起來,廣州2021年只有1.3兆,排名全國第11

蘇州、深圳、上海都是3兆級

東莞、重慶、佛山1.8兆以上

北京、無錫、寧波1.5兆以上


這說明,雖然廣州的工業總量僅次於上海深圳蘇州重慶,排名全國第五,但聚合度已經被沖得七零八落,在全國勉強勉強屬於一個二流水平

實體產業,輝煌不在啊!

聽到這,某些廣州人可能又要說了:GDP和我有什麼關係,影響我每天喝茶嗎?

當然有關啊!

如果廣州產業發展越來越差,越來越多公司經營不下去,你憑什麼覺得不會影響你的薪水?

如果你是本地收租的,租金一定也要降低啊!

聽到這,某些廣州人可能又又要說了:

既然廣州正在衰弱,但為何城市人流量一直居高不下呢?

肉眼可見,那都是人,根本沒有一點衰弱的跡象

這倒是個好問題

人口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反映事實的指標

下面我會以最近二十年廣州常住人口的增長情況為依據

探討廣州衰弱的真相,以及它還能不能重新崛起

未來會發展成什麼樣?


我將六座大城市近二十年分成四個階段

每個階段都是五年,算出各自的人口增量,進行比較

2002年-2007年、2007年-2012年、2012年-2017年、2017年-2022年

得到的結果很有意思:

三根黃色的線,趨勢類似,都是在2007-2012年這個階段,達到人口增量的頂峰,之後十年持續下降,這三座城市是廣州、重慶、南京


而三根綠色的線,趨勢也很類似,都是在2012-2017年這個階段,人口增量才達到頂峰,這三座城市是深圳、成都、杭州


也就是說,雖然以上六座城市近二十年,人口一直在成長

但廣州、重慶、南京的人口成長的最高速,是在十五年前,近十年已經慢下來了


而深圳、成都、杭州一直到近五年才慢下來

這說明,後三座城市,一定是抓到了某些發展紅利

我先做一個大膽預測:

廣州、重慶、南京之所以近十年人口增量放緩,是因為新興產業沒有跟上,失去了產業勢能,於是受到了周圍更強城市的虹吸

廣州被深圳吸

重慶被成都吸

南京被上海、杭州、蘇州吸

特別是廣州,尤為明顯

2007年-2012年它是人口成長最猛的城市,遠超深圳

五年後卻被深圳大幅趕超,GDP也是在2016年被深圳超越的

為何呢?

因為2012-2017年這個階段,正是行動網路飛速發展的五年

對應的電子裝置製造和軟件服務業,發展迅速,超越裝置製造、化工冶金等傳統行業,一舉成為產業之王

這些年,只要搭上資訊產業這股東風的城市,立馬能原地起飛

用資料說話

根據《中國統計年鑑》顯示:

2012年,電子裝置製造雖然已經超過了許多行業,但仍被鋼鐵壓著


5年後,產值成長到10億

真正成為製造業「大哥」


2021年,電子裝置製造業已擁有14.7億年收入

將以前的競爭對手,遠遠甩在身後

傲視群雄


而同時,軟件服務業在2022年也躍升成為10兆產業


這兩個由資訊化、數字化催生出的新行業,帶來了25億的市場增量

徹底改變了城市之間的競爭格局

電子裝置製造業最大的受益城市是深圳,2021年產值2.4兆,一個產業就約等於整個廣州的工業體系

第二、第三受益城市是蘇州、東莞,2021年產值均在1兆以上

上海、重慶、成都、鄭州均在5,000億以上

以上都屬於吃到肉的城市

廣州、武漢、南京、天津、杭州等城市在2,000億左右,屬於只喝到一口湯的

而軟件服務業,最大的受益城市是北京,一年收入2萬多億

接下來是深圳、上海、杭州的1兆

南京、廣州、成都也有50-7000億

回到這張近20年人口成長圖,再看看我之前的那個猜測對不對


成都有沒有靠資訊產業虹吸重慶,這個不太能確定

從產業規模來看,兩者似乎差不多,大家可以在彈幕或留言區發表你的觀點

但深圳電子裝置製造業+軟體服務業,一年產值3.5億

廣州8000億

上海、蘇州、杭州電子裝置製造業+軟體服務業,一年產值全都在1兆以上

南京9000億

廣州和南京人口成長放緩,妥妥是因為資訊產業

尤其是廣州

大家想想,廣州離深圳只有多遠?

中心市區也就100公里不到吧?

產值一個8000億,一個3.5兆

差了4倍多

如果說這都不算虹吸,那什麼算?

不管是相關人才還是流水線工人,全都流向深圳了!

直到深圳「吃撐」了,開始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外溢到東莞

將東莞的電子裝置製造商也拉升到了兆級

反映到人口上

廣州近十年的人口成長,不僅比深圳低,比成都低

而近五年,人口增量更是被杭州趕超


所以從人口成長這個維度看,廣州起點很高,但近十年相對深圳、成都、杭州等城市,成長勢能明顯弱了

這與廣州產業端衰弱的時間點,是匹配得上的

不過這些變化很難用肉眼直接看出來,畢竟廣州的人口體量太大

坐地鐵,該擠還是會繼續擠

宇宙最堵的死亡三號線早已名聲在外,坐一次,能擠到你懷疑人生

所以從人流依然很高判斷廣州產業沒有衰弱,還是太天真了

但所謂的產業衰弱以及人口成長放緩,只是相對於其他頭部城市而言

尤其是隔壁深圳的存在,直接導致廣州基本上吃不到資訊產業的發展紅利

現在的廣州,規模最大的產業是汽車製造業,2022年總產值6,472億

新能源車這個風口,廣州的規模說大不大,說小不小

2022年廣汽新能源車產量31.59萬輛

2023年上半年,已經幹到了23.6萬輛

算是開足馬力,拚命衝刺了!

其實廣州的汽車產業已經很給力了,一直和上海、長春同在第一梯隊

奈何資訊產業的統治力實在太強

包括現在火熱的新能源車,其實只能算汽車智慧化的過渡形態,是在為未來真正的自動駕駛做鋪墊

背後核心的推動力量,還是資訊產業的進步

通訊、晶片、算力、巨量資料、人工智慧…

大家想像一下,如果真的能實現L5等級的自動駕駛,這個世界會是什麼樣?

人類活動的實體空間再次重構,對經濟發展的拉升,絲毫不亞於100多年前從馬車到汽車的變革

所有交通系統,包括馬路、紅綠燈、法律法規可能都要重新建構一遍

那些企業、那些城市最有可能抓到?

當然是掌握核心科技並擁有高度整合能力的大企業,最有可能

或者說的更直接點:

就是現在投入巨額資金的企業,最有可能

包括其他革命性產業,如家用機器人、頭戴式AR/VR裝置、柔性顯示、3D列印,未來每一個都是兆市場

但都需要從現在開始瘋狂砸錢

俗話說,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廣州以及廣州的本土科技公司,能拼的過深圳、上海、杭州、蘇州等城市嗎?

我統計了2022年一般預算收入前12城市

一般預算收入,廣州只有1855億,遠低於北上深杭蘇


總稅收相當於一座城市賺的錢,一般預算收入相當於自己能花的錢,差額部分是繳交的錢

在12個城市中,廣州留存比例最低,只有41.6%

近三年因為疫情這個超級變數,改變了許多

所以統計2019年更具代表性

廣州36.6%的比例,更差,妥妥墊底

相當於一年收入100元,屬於自己的只有36.6元

而北京是44.4元,上海是52.3元,深圳是55.2元


憑藉這樣的財力,廣州的科技創新能起來嗎?

能追趕北上深嗎?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

在R& D經費的投入上,廣州落後於北京、上海、深圳、蘇州

看排名好像還行,沒那麼慘

但細看金額,上海、深圳是廣州的兩倍,北京是廣州的三倍

你拿什麼跟別人拼?


按照這個趨勢,廣州的新興產業很難站在時代的最前沿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它將與深圳形成互補,聯合周圍城市,實現同城化,建立一個世界級的大灣區

畢竟深圳再發展,很多短板都無法彌補

1.地理空間太小

2、大學、醫療資源不足

3、缺乏歷史積淀

這些恰恰都是廣州的優勢

這裡擁有整個華南地區最好的科教文衛資源,且居住成本、生活成本、企業成本都沒有那麼高

說到底,廣州走的,還是一座綜合性大都市的路子

產業端,可能沒有一塊特別突出的長板,但也不會存在特別拉胯的領域

它會承擔新興產業的部分產業鏈、充當某個重要節點,而不是成為終極整合方

經濟不能代表所有

這裡會離生活更近

吃喝玩樂,很豐富

上學看病,很方便

交通貿易,很發達

這麼看,廣州人確實有底氣說「GDP和我有什麼關係,影響我每天喝茶嗎?」

千禧年商都朝著最適合它的定位走去

伴隨著大灣區的騰飛與整個中國的崛起

廣州,還會是那個廣州

永遠天空海闊!

自由自我,高唱我歌! (小佛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