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2.0時代的中美關係,為何令歐洲心生恐懼?
7月9日,北約成立75周年峰會在美國華盛頓開幕。然而,在援烏日益疲憊、美國選舉不明、歐洲極右翼崛起等因素的影響下,這場峰會被打上了「黯淡」「焦慮」的標籤,北約的未來也顯得愈發渺茫。在此背景下,本文重點探討了美國大戰略的轉向和歐洲未來可能面臨的處境。一方面,隨著中國的崛起​​,美國難以再延續主導單極體系的大戰略;另一方面,美國若轉向孤立主義,可能導致北約解體、歐洲不穩定。由此作者判斷,美國最有可能轉向介於孤立和主導之間的一種具有更強現實主義色彩的大戰略,將注意力更多地轉向亞洲,尤其是與中國開展競爭,歐洲則面臨著被邊緣化的風險。這需要歐洲領導人重新評估跨大西洋關係,為美國大戰略的轉向做好準備。


美歐關係的未來正在成為塑造全球體系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7月9日,北約成立75周年峰會將在華盛頓舉行。然而,俄烏衝突和北約自身未來的不確定性卻為這場峰會蒙上陰影,尤其是因為曾經強烈批評北約川普可能將重新上台。

不過,無論誰將執掌白宮,美國的大戰略都處於轉型之中,從美國主導的單極體系調整為中美競爭下所謂的「雙邊體系」。在新秩序中,歐洲突然發現自己處於美國利益的地理邊緣。歐洲領導人在評估跨大西洋關係以及歐洲在其中的角色時,應該為更現實主義色彩的美國大戰略做好準備,即美國的戰略重心將從歐洲減少,逐漸轉向亞洲。



中國的崛起​​使其成為美國的競爭者,以美國為主導的單極戰略已經過時,而選項的另一端則是孤立主義。如果美國突然轉向孤立主義,很可能會導致北約解體,使跨大西洋關係發生根本性轉變,引發歐洲的不穩定。歐洲將遺留多極權力結構,德國、法國、英國,也許還有義大利。多極結構無法保證歐盟繼續以同樣的方式運作,比單極或兩極體系更不穩定,也使衝突更加容易發生。美國共和黨內川普派近期的言論表明,美國仍有可能轉向孤立主義戰略,或將意味著美國大戰略出現劃時代的轉折。

自美國建國以來,美國大戰略的一個不變要義就是保持其在西半球的主導地位,並阻止歐洲和東亞這兩個跨洋側翼地區潛在力量的崛起。冷戰時期的遏制政策和冷戰後維持美國的主導地位便是達成目標的兩種方式。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美國曾採取孤立主義戰略,但那是當時歐洲和亞洲的均勢狀態允許美國採取這種戰略。之後,日本和德國的崛起打破了均勢,迫使美國採取行動。如今,美國面臨著截然不同的局面。不論在歐洲採取何種行動,無論是在2025年轉向孤立主義,還是撤回其在東亞的前沿軍事姿態,都無法阻止中國成為地區的主要力量。如今,任何的亞洲大國聯盟都無法與中國抗衡。



因此,孤立主義並非最好的選擇,美國最有可能採取的,是介於孤立和主導之間的戰略。這種戰略在很大程度上類似於主流現實主義的大戰略,其代表者不是保守的新孤立主義者,而是外交政策中經典均勢策略的擁護者。這意味著美國只有在需要阻止歐洲和東亞兩個側翼被所謂「霸權支配」時,才會對本國以外的地理區域進行干預,並採取不那麼前瞻性的方式來推進自由秩序。與蘇聯在兩個跨洋側翼制衡美國不同,中國的崛起​​是單側的。這意味著美國可能提高在亞洲的姿態,在歐洲和中東的姿態可能會降級。

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近期的一項備受關注的調查結果證實了這一預測,顯示大多數支援川普的共和黨人希望美國置身於世界事務之外。但調查也顯示,他們認為美國領導人應該更關注與中國的競爭,而對於美國在歐洲的聯盟則持較消極的態度。



在中美競爭的地緣政治格局中,歐洲對美國國家利益的重要性早已不如冷戰時期。美國國內政治的日益極化也意味著,實施新的大戰略將會在政府內部發生更大的震盪。但即使在以主流現實主義為主導、縮小全球野心並以中國為中心的戰略中,歐洲仍然對美國有三重意義。

首先,歐洲仍被視為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的「主要捍衛者」。戰後,基於民主政治、自由經濟和聯合國多邊框架的世界秩序為美歐帶來共同利益,成為跨大西洋關係一直以來的重要支柱。表面上看,這似乎並不是美國實現更現實、縮小其全球野心的外交政策所需關注的重點。但即使卡爾和摩根索等古典現實主義者鼓吹強權政治在國際關係中的作用,他們也承認道德和權力制約對於達成外交政策目標十分重要。在一些西方人士看來,即使未來戰略將以中國為中心,與歐洲一同支撐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秩序,能讓美國繼續從中獲益。



不過,過去幾屆美國政府的外交政策發展趨勢表明,美國似乎不如以往那樣對這項秩序抱持信心。美國聯合民主中心、「保護民主」組織和「法律前進」組織在近期的聯合報告中警告稱,美國的民主危機正在醞釀中。另一些人則認為,美國中產階級的衰退正帶來更民族主義的經濟政策。川普主義加劇了共和黨對多邊主義的反對態度,進一步增加了美國越過聯合國框架和其他多邊機構採取單邊行動的可能性。減少共同維護現有的國際秩序不僅影響美歐關係,還會削弱美國自身的實力。

其次,歐洲也是中美競爭中的工業強勢區域。二戰後,美國熱衷於重建歐洲和日本,因為美國需要其工業實力,並與其進行密切合作來抗衡蘇聯。如今,美國在中美競爭中需要歐洲的參與。歐盟依然是一個強大的經濟體。如果美國切斷與歐洲的貿易往來和其他經濟聯絡,失去歐洲對美國的支援,美國的經濟實力將會變得更弱。



最後,歐洲使美國得以對外投射其實力。歐洲的推動主要有三種方式。第一,歐洲使美國能夠對俄羅斯進行遏制。俄羅斯的核武庫、在靠近美國本土的北極地區的主導地位,以及俄羅斯對中東和其他地區形勢的影響力都意味著,與歐洲密切協調才能夠最符合美國的利益。歐洲需要在俄羅斯附近保持某種形式的軍事存在,遏制俄羅斯並穩定周邊地區中承擔更大的責任。 6月,即將卸任的北約秘書長史托滕貝格在華盛頓會見美國總統拜登時宣佈,今年北約盟國將增加18%的國防開支,是幾十年以來的最大增幅。

第二,歐洲是美國向中東、非洲、中亞和南亞以及印度洋地區部署軍事力量的重要集結地,無論是通過歐洲的各個機場還是通過蘇伊士運河進行部署。在以中國為中心的戰略中,儘管美國可能會減少對非洲和中東地區的關注,但利用歐洲龐大的軍事基礎設施向印度太平洋戰區投射力量仍然符合美國的利益。第三,假設美國與中國在東亞發生衝突,歐洲被認為可以發揮其作用。然而,一個問題在於,歐洲難以將有限的海軍資產全部投入東亞,因為歐洲力量需要用於對俄羅斯進行威懾。



無論誰贏得今年11月的美國大選,歐洲國家都要準備面對美國在歐洲減少軍事部署。美國大戰略的另一個選項是孤立主義和放棄歐洲,這種戰略將從根本上重新定義跨大西洋關係和歐洲處理國際事務的方式。另一方面,以中國為中心的戰略意味著美國在亞洲施加的影響力將大於歐洲。儘管這也會對跨大西洋關係構成挑戰,但美歐關係仍將在中美競爭中為美國帶來影響。不過,激進的變動是不會發生的,在以中美關係為顯著重點的戰略中,維持北約的存在仍將具有重要意義。 (民智國際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