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新聞—在日本企業中消失的外籍CEO


日本龜田制果的會長兼CEO Lekh Raj Juneja (左)正在探索米餅和米的可能性(新潟市)


中山淳史:在股票總市值排名前100的日本企業中,在海外出生的外籍CEO目前實際上只有3人。三菱化學集團前社長Jean-Marc Gilson在今年3月底以近乎被解僱的方式退出社長職位。企業的CEO有軟著陸型和硬著陸型…

中山淳史:印度出生的Lekh Raj Juneja來到日本今年是第40年。他先進入了乳化劑企業太陽化學,經過樂敦製藥,後來跳槽到生產「柿子種」的龜田制果,在2022年就任會長兼執行長(CEO)。

雖然Lekh Raj Juneja並非是在一家企業內部慢慢培養起來的人才,但日本出生者也不在少數的社會招聘人才中,他與日產汽車前會長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等“來幫忙的外籍CEO」有所不同。

「日本人已經忘記了進取精神,但技術還在」。雖然Lekh Raj Juneja 在2008年加入日本國籍,但海外出生帶來的敏銳觀點仍體現在發言中。

現在致力於任何人都想不到的“大米創新(Rice Innovation)”,也就是探索用大米製造食物的新可能性,“把大米產地的企業打造成全球性企業”。 Lekh Raj Juneja充分利用在名古屋大學留學所取得的農學博士學位的知識,每個月都在總部所在的新潟、東京和海外奔波。


軟著陸型CEO和硬著陸型CEO都很稀缺

在日本,像Lekh Raj Juneja這樣出生在海外的經營者想必已成為普遍的存在了吧?雖然很想這麼認為,但或許日本的現實情況卻正好相反。

在股票總市值排名前100的日本企業中,在海外出生的外籍CEO目前實際上只有3人(在韓國創業,把總部移到日本的NEXON除外)。即奧林巴斯的Stefan Kaufmann(2023年就任)、半導體測試裝置巨頭愛德萬的Douglas Lefever(集團CEO,2024年就任)、以及武田藥品工業的Christophe Weber(2014年就任)。



從左到右分別為Lefever、Weber、Kaufmann


Lefever和Kaufmann屬於進入海外法人後顯露頭角的內部晉陞組。與龜田制果的Juneja相似,可以說是「軟著陸型」。與此相對,在海外活躍的經營者受到邀請,非連續性地擔任一把手則是「硬著陸型」。

硬著陸型的領導更加罕見。在6月的股東大會上卸任董事的三菱化學集團的Jean-Marc Gilson在今年3月底以近乎被解僱的方式退出社長職位。現在只剩下武田的Weber一個人,可以說是「瀕臨滅絕」。


對變化遲鈍的日本的評價低

或許有人會說「因為是和平時期」。此外,在經營的多樣性這一點上,重點轉移到了董事會和執行董事整體。日產在經歷戈恩的一系列事件之後,12名董事中有5人是外國人。日立製作所也提出,2030年度使外國人和女性董事(執行董事和理事)的比例分別達到30%。

另一方面,也存在著引人關注的資料。在瑞士IMD商學院6月發表的「全球競爭力排名」中,日本的排名從去年的第35位下降到第38位(對像是67個國家和地區),看不到恢復的跡象。

接受調查的對象為在各國工作的商務人士(關於日本,包括日本人和外國人在內共計數百人),詢問“能否提供容易開展工作的環境和有利於職業發展的機會?”,進行綜合評價。

看到評價的要點之後筆者想到的是,日本無論是政府或企業都對變化反應遲鈍。雖說日本是「好客」的國家,但組織趨於內向,一旦發生文化對立或衝突,就有可能排斥異文化。




以三菱化學的Gilson為例,在其任職的後半段,企業內部就出現了「不理解日本市場」等批評聲音。但是,考慮到日本的人口減少和中國崛起,他瞄準石油化學項目重組的方向並沒有錯。雖然課題擺在眼前,但最近10年沒有任何重組動向,一直敷衍了事的組織是否也有可能有問題呢?


從橄欖球聯賽看人才的良性循環

在美國科技巨頭「GAFAM」中,有2家企業是軟著陸型,星巴克等硬著陸型企業在平時和非常時期都具有存在感。與沒有框架的外籍CEO共享最佳歸著點,巧妙的使用,只有這樣的組織才能恢復強大。

提到這方面在日本做得好的案例可能是體育界,例如橄欖球。

在日本的社會人橄欖球聯賽“JAPAN RUGBY LEAGUE ONE”,最近數年為了尋找活躍平台而來到日本的海外明星選手不斷增加,LEAGUE ONE聯賽的活躍程度不亞於歐洲和南半球的強大聯賽。可以說這是日本2019年成功舉辦橄欖球世界盃以及日本國家隊選手此後仍保持技術水平的現狀所帶來的最大成果。


首次在JAPAN RUGBY LEAGUE ONE奪冠的TOSHIBA BRAVE LUPUS TOKYO的選手們(5月,國立競技場,KYODO)


擁有2名紐西蘭國家隊隊員、上賽季(5月結束)的聯賽霸主TOSHIBA BRAVE LUPUS TOKYO的總經理熏田真廣表示:「我們並不是想用超級明星來讓球隊變強。理想是讓外國人理解球隊的戰鬥方式,打造球員之間互相提升的平台」。

有趣的是在「Division 1(一級聯賽)」的12支隊伍中,有8支隊伍的總教練或主要教練是外國人。開始形成了高水準的教練、指導人員、超級明星相互吸引進入日本的循環。

並不是說必須增加外國人。而是讓優秀的人才自由往來,互相探索成長。如果日本企業不能建立這樣的平台和循環,成長就會存在極限。 (日經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