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業到底怎麼了?



今年上半年,餐飲行業的走勢讓所有從業者大跌眼鏡,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市場整體下降30%~35%,部分品類下跌幅度超過50%,連剛需的快餐,下滑幅度都超過25%。

夏日旺季行情徹底消失,下降勢頭有增無減,讓幾乎所有人都滿腦袋問號:餐飲怎麼了?

考慮到最近越來越多的餐飲同行私信問我原因,並且出現了集體性的焦慮和恐慌,今天我就借這篇文章,來系統性闡述我對上半年行情的觀點,以及對接下來局勢的判斷。

文章很長,主要觀點如下:

  • 經濟單邊增長行情結束,過去的很多商業邏輯失效,屬於餐飲業的紅利期徹底結束,內捲開始。
  • 中國餐飲業雖然經歷了十年的爆發式增長,但底子很虛。當下的艱難,正是前面多年來惡性循環的結果。
  • 因產業結構調整而被淘汰出來的各路人馬,將不約而同地湧入餐飲業,餐飲老闆將面臨更大範圍的競爭。
  • 不管賺了多少錢,市面上的很多餐飲品牌本質上都屬於“無價值品牌”,被淘汰是理所當然的。
  • 全國的餐廳數量已經超過900萬家,市場上每天進店消費的客群,完全支撐不起如此龐大的餐廳數量。餐廳數量嚴重供過於求,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裡,餐飲門店的倒閉率會居高不下,如果下半年剎不住車,到年底的總閉店數大機率超過200萬家。
  • 困難還會持續很久,但優秀的從業者會看到機會,迎難而上;反之則看到危險,淘汰出局。

為了避免陷入瞎子摸象的誤區,下面我將從六個層面逐層分解,並用大量的案例和資料來佐證。


一、經濟層:過去的商業邏輯失效

從改革開放開始算的話,國內經濟從1979年到2019年,經歷了整整40年的單邊上行,在這40年間:國內生產總值,從3679億元增長到80兆以上;全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從人均171元增長到人均25974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1559億元增長到36.6兆以上,其中餐飲收入,從50億元增長到超過4兆。

中國從一窮二白走向世界第二經濟體的過程中,大部分1979年以後出生的人,在人生的前40年都被動地享受到了國家經濟發展的時代紅利,這是好幾代人的幸運。

但遺憾的是,這樣的單邊增長行情,可能階段性結束了,曾經在高速發展中暢行無阻的商業邏輯,很多都將失去效果,餐飲經營的邏輯同樣如此。

因為一些特殊原因這裡就不展開來講了,從國內生產總值指標角度,國內經濟實際上可能已經處於“中等收入陷阱”階段,還遠遠夠不上發達經濟體的相關指標,而要想避免“拉美現象”,成功擺脫中等收入陷阱,就需要做產業結構的調整,這就涉及到產業層的問題!


二、產業層:各路人馬湧入餐飲業

要破除中等收入陷阱的話,產業結構必然進行調整,如何調整呢?第一產業方面空間很小;第二產業中的工業製造是核心,曾經中國製造帶動了經濟的騰飛,但遺憾的是,“中國製造”幾乎一直停留在“低端製造”裡面,向上的高端製造業並沒找到突破口。

在擁有人口紅利的早期階段,低端製造依靠廉價的人力成本,可以擁有通殺全球的明顯價格優勢;但伴隨人口紅利的消失以及人力成本的暴漲,成本優勢難以為繼,低端製造業也將難以為繼,突破口就兩條路:

第一條路是向高端製造業升級,這在目前看來很難,因為高精尖的技術並不佔優;第二條路就是向製造成本更低的地方轉移產業鏈,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第二條路成為大多數製造業的選擇,比如往人力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國家轉移。

不管是向上升級,還是向更低成本的市場轉移,都只有部分企業才具備相應的條件和實力,身處第二產業的大多數企業,剩餘的選擇非常有限:要麼苦苦支撐,勉強維持基本的生存,延緩倒閉時間;要麼現在就放棄,到其他行業去尋找機會。

從第二產業釋放出來的人,進入第一產業的機率不大,即便是有,比例也可以忽略不計。可以預見的結果是:從第二產業脫離出來的傳統老闆們(拋開退休那部分),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進入第三產業。

這些製造業的老闆,見過市面,賺過大錢,帶過團隊,打過勝仗,他們跨界重新選擇行業,最大的顧慮就是“再也不要重頭再來”,因此會更優先考慮“周期性”問題。有鑑於此,擁有長周期的行業將成為香餑餑,非常內卷。可預見範圍內,有兩個行業符合長周期標準:其一是大健康行業,與亞健康、養生和居民日常生活相關的項目;其二就是餐飲行業,這個被譽為最基礎的民生行業。

產業層分析得出的結論:在接下來的經濟周期裡,第一產業雖然也會有變化,比如直播電商直接進入鄉村等,但調整空間非常有限;第二產業會面臨重大的結構調整,大量的低端製造業將失去生存根基,從業者必將重新選擇其他行業;第三產業裡面的長周期行業,會成為第二產業出局者的沉澱池,競爭將在現有基礎上更加激烈。


三、紅利期結束,內卷才剛剛開始

餐飲行業的競爭已經非常激烈,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幾乎所有餐飲從業者都感覺到了生存壓力,以至於很多同行和學員來私信問我,這樣的內卷什麼時候是個頭?我的答案是:內卷才剛剛開始,甚至都還沒有完全開始!

接下來,餐飲老闆將面臨更大範圍的競爭,因為產業結構調整而被淘汰出來的各路人馬,會不約而同地優先選擇餐飲行業。

儘管我們覺得餐飲已經很難,但對各路人馬來說,這個行業“挺好”,“且比較簡單”。大家回想自己進入餐飲之前,如果有人勸你別開餐廳,說餐飲生意很複雜,經營起來也很難,你會相信嗎?那怕是相信了你會放棄嗎?這幾年撲面而來的餐飲小白殺進來,就已經證明,不管現在餐飲正在遭遇什麼困難,也不管餐飲本身有多難,都難以阻擋別人進入餐飲的意願和決心。

因此,第一個結論是餐飲行業將迎來更加內卷的未來,目前市場上“亂拳打死老師傅”的亂象,將更加嚴重。為了謀求立錐之地,新入行的人會在某些行銷機構和所謂專家的忽悠下,以價格戰的方式,把老從業者按在地上反覆摩擦,這已經是當下的現實,未來只會更嚴重而已。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回顧中國餐飲行業的發展脈絡,除了疫情中途有短暫下滑,整體發展迅猛,每年以超過10%的增長幅度高歌猛進,最迅猛的就是2013年以來的這十年,可被譽為餐飲行業的“黃金十年”,因為傳播效率的革命性變化,餐飲行業湧現出一大批餐飲新貴,以海底撈為代表的老品牌也順利登上王座。

這也是越來越多人想要進入餐飲的原因,覺得這個行業“有奇蹟”,但遺憾的是,這些繁榮全是表面風光,其實內部全是漏洞。

從結果來看,那怕現在全國擁有一些知名品牌,但把這些品牌放回品類裡面去看,佔比能有多大?全國有幾萬家火鍋店,除了海底撈為代表的前幾名,其他品牌大家還能記住幾個?全國四十多萬家麵館,除了蘭州拉麵,其他還能記住多少?全國幾十萬家麻辣燙,除了楊國福和張亮,能叫出第三個嗎?價值品牌佔比連1%都不到,這就是殘酷的結果和現實。

從過程來看,品牌的崛起和品類稱王,幾乎都是因為時代紅利,尤其是2013年以後崛起的新品牌,很多都是“運氣”大於“實力”,大家運氣好,踏進了移動網際網路爆發的周期紅利,才能在短短幾年時間開出幾百上千家門店,在奶茶咖啡賽道甚至出現了幾年時間就開出上萬家店的案例。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中國餐飲業雖然經歷了十年的爆發式增長,但底子很虛,拔苗助長的現象十分明顯,目前行業級的問題有兩個:其一是從業者心態嚴重失衡,幾乎所有從業者都沒耐心,不認同餐飲是一個需要培養使用者消費習慣的行業,不管是品牌還是門店,不顧後果地搞低價活動,不切實際地做表面工夫,急功近利地要經營業績。

其二是餐飲人才的極度匱乏,市場給了餐飲品牌一年開幾百家店的機會,但那兒去找這麼多合格的店長和優秀的創業者?別說餐飲人才了,連最基礎的餐飲人員都欠缺!一方面是大量的年輕人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餐飲行業永遠缺人,尤其是願意紮紮實實在一線幹活的人員,望穿秋水而不得。

在行業爆發式發展階段,粗放經營沒問題,任何行業都必然要經歷這個過程,但不能一直粗放,也不能一直自欺欺人,換個角度而言,當下餐飲的艱難,正是前面這麼多年來惡性循環的結果。

以前搞個活動就能輕易解決門店的生意問題,現在所有人遇到問題就瘋狂搞活動,搞不要命的低價活動。最後呢?往往是先要了自己的命。

行業層分析得出的結論:餐飲行業前十年的爆發式增長,是伴隨著經濟上行而來的,整個行業的發展資料非常漂亮,但潛藏的問題非常多。當下行業正在經歷的痛苦和困難,僅僅算是揭開了“表面繁榮”的外衣,讓我們看到了皮袍下面的一堆蝨子而已。


四、大品類愈加內卷,小品類愈加短命

2023年以來,小品類大量出現,生命周期大部分都極短。僅拿成都為例:2023年出現的鮮湯米線、冒烤鴨、社區地攤火鍋、土豆泥拌粉等,一年不到就偃旗息鼓;2024年初火出圈的甘肅麻辣燙、酸湯牛肉,甚至連半年都不到就已經頹勢盡顯了。

品類的壽命越來越短,並且還形成了嚴重的惡性循環:看到品類壽命縮短,餐飲從業者就迫不及待地尋找下一個品類;越急切尋找下一個爆紅品類,就越不重視對當下品類的用心打造和維護,反而加劇了品類生命周期的萎縮。

這就陷入一個怪圈:大家窮盡心思地努力付出,就是想擺脫品類壽命短的弊病,找到可以持續盈利的機會;最後大家的做法卻進一步縮短了各個品類的壽命,一些本來擁有長周期的品類,也因為短期炒作的手法和群起而攻之的動作,最後變成了市場的短命鬼,比如干拌麻辣燙。

在經濟上行階段,伴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長,消費者的核心需求是“豐富性”——誰能滿足我多樣化的需求,我就選擇誰。在這個階段,整個社會都在圍繞“豐富性”提供解決方案,相同需求的多樣化會催生出各類商業的極大繁榮,火鍋品類在前面這十年裡,因為一些推陳出新的變化而不斷成就一個又一個品牌,就是例證。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但在經濟下行階段,居民可支配收入出現明顯下降,那怕是現有收入不降,開支也會收縮,因為減掉不可縮減的剛性開支(房貸、車貸、教育費、保險費等)後,可用於消費的實際開支將嚴重萎縮,這個時候,消費者的核心需求就不再是豐富性,而變成了“經濟性”——誰能幫我節省更多,我就選擇誰。

“豐富性”需求的滿足,需要企業圍繞品類做橫向創新,可以增加各種外圍動作,不管從什麼角度,也不管什麼稀奇古怪的創新,只要能博得消費者的眼球,都可能獲得足夠豐富的回報,比如廁所串串、馬桶餐廳、KTV火鍋等,追求的就是新奇獨特和不一樣,且必須快速傳播,讓消費者知道。

但要滿足“經濟性”需求,企業就需要對品類做縱向深挖,而不再是橫向創新,所謂的縱向,就是對口味,食材,服務等基本功的深度挖掘。

在品類層,這種需求的轉變會同時帶來兩個明顯的變化:

其一,小品類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因為小品類曾經的湧現,就是豐富性需求下的產物,算是對大品類的“豐富性補充”,一旦豐富性需求減弱,那麼小品類的生存空間將變小,生命周期也會變短,明白這個道理後,很多餐飲現象就變得一目瞭然。

比如,為什麼冒烤鴨生命周期如此短暫?因為它本身是一個侷限於成都的極小眾品類,是被品牌方用資本放大出來的假象,還是屬於在橫向滿足豐富性,無法持續;同理,雲南酸菜牛肉也好,貴陽酸湯牛肉也罷,都屬於地方小眾品類的放大,持久性和周期性問題才短短幾個月就已經凸顯出來。

如果這類地方小品類在快速崛起,普通創業者就要以月為單位判斷其生命周期,在上升的爆發期可以切入,賺那幾個月的品類紅利,一旦客流出現下滑,營收出現明顯拐點,千萬不要戀戰,馬上懸崖勒馬,要麼更換下一個上升期的品類,要麼就直接轉讓,暫避風險。

其二,大品類的內卷程度會越來越高,在滿足豐富性需求階段,雖然也內卷嚴重,但緯度不一樣,大家有很多種選擇,可以換著花樣卷,且感覺都很有用,不停有品牌因為這些橫向創新而拿到結果。

比如火鍋,一會兒卷主打菜品,你家鴨血,我家鴨腸;主打菜品卷不動就卷配菜,你家做甜品,我家做特飲;配菜卷不動就卷鍋底,你三種鍋底,我家八種;鍋底卷不動時就開始卷裝修,你家國潮風,我家就廢墟風;裝修卷不動就卷服務,你家門口擦鞋,我家就廁所遞紙,到最後,捲到價格,你家九塊九,我家就六塊六……

看到這裡,如果大家覺得已經很惱火了,對不起,真正惱火的還沒開始!道理很簡單,這種橫向創新還能成立的前提,是以前消費者的需求是“豐富性”,所以大品類才有這種不停出新品牌的機會,可是,一旦消費需求轉變為“經濟性”,那就意味著,你想像以前一樣去捲,都沒這個機會了。

也就是說,那怕是全國流行的大品類,在經濟性需求的前提下,也會把從業者從橫向創新這種競爭,拉回到深度向下挖掘的競爭中來,留給從業者可以發揮的空間,就不再像以前那麼多,而可能壓縮到很小的範圍。可預見的是,大品類接下來的內卷程度將持續升級。

品類層分析得出的結論:基於收入壓力,使用者需求從“豐富性”轉變為“經濟性”這個大前提,留給品類橫向創新的空間越來越小,縱向深度挖掘的能力將成為核心競爭力;小品類的生存空間將越來越小,那怕是被品牌包裝和炒作成為餐飲現象,生命周期也會很短;而大品類的競爭將變得更激烈,內卷更嚴重,打造現象級品牌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了。


五、專業人才匱乏,集體陷入發展焦慮

2012年以來的這十二年,餐飲行業湧現一大批代表性品牌。兩年前,有人做過一個統計:各品類裡排名前十的餐飲品牌加起來,86%以上的品牌都建立於2012年以後;從門店數量來統計的話,2012年以後建立的品牌旗下的門店數量佔比超過了95.6%。毫不誇張地說,前面這十多年,也是中國餐飲品牌的爆發年。

但遺憾的是,這種好事已經階段性結束了。今年是餐飲品牌集體陷入焦慮的一年。

從事情層面,一個餐廳需要至少解決三個方面的核心問題,分別是產品,行銷和管理,其中:產品對於使用者而言,是你為他們創造了價值,屬於“價值創造”;行銷對於使用者而言,是如何讓他們知道你有這個價值,屬於“價值傳遞”;管理對於使用者而言,是如何讓到店的客戶滿意,屬於“價值兌現”。

判斷一個餐飲品牌的優秀程度,就取決於這個品牌旗下的門店,對於上述價值鐵三角的平衡程度,平衡程度高的品牌優秀,反之品牌就很糟糕。

反觀最近五年快速崛起的餐飲品牌,幾乎都有個通病:集中精力和財力做行銷,無限放大“價值傳遞”,而忽略價值創造和價值兌現;有些品牌壓根沒為使用者創造價值,眼睛裡只有加盟商,一門子心思想割韭菜,不惜造假也要讓門店生意看起來火爆;

有些品牌確實為使用者創造了價值,但卻用行銷手段,把一分的價值放大到十分,乃至十二分,結果倒是吸引到了很多目標客群,但價值根本無法兌現,被消費者瘋狂吐槽,最後被市場拋棄。

上述這些品牌都很糟糕,不管賺了多少錢,本質上都屬於無價值品牌,被淘汰也是理所當然。

當然,“價值論”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事實上,中國餐飲品牌目前所遭遇的困難根源,以及接下來必然面對的最大困難,是人才問題。中國餐飲專業人才的匱乏,不僅是行業級的問題,更是品牌的病根。

幾乎所有連鎖餐飲老闆都想好好做餐飲,那怕是那些開始一門心思割韭菜的餐飲品牌,門店到一定規模後也會想好好經營品牌。但好好經營品牌的人呢?

誰來負責產品研發和迭代,持續為使用者創造價值?誰來負責行銷和宣傳,精準向使用者傳遞價值?誰來負責營運和管理,超預期給使用者兌現價值?這就涉及到人才層面的事情,連鎖品牌不可能靠老闆一張嘴可以經營好的,也不可能靠幾個股東所謂的齊心協力能做好,而是要在各個職能部門和崗位上,都有專業解決問題的人才隊伍。

遺憾的是,前面十多年,餐飲品牌爆發式增長的同時,餐飲人才方面卻存在三個嚴重問題:

其一是餐飲人才成長速度太慢,完全跟不上品牌擴張速度。有些品牌一年就開幾百家門店,甚至開上千家門店,到那兒去找幾百個合格的店長?到那兒去找幾十個合格的督導?如果店內沒有合格的店長,店外又不能匹配合格的督導,餐廳怎麼可能健康?

其二是餐飲人才的虛火旺盛。人才短缺,但品牌又要大力發展,怎麼辦呢?那就挖牆腳,誰家做得好,就去挖別人的牆角,別人本來一萬元的工資,直接給到一萬五挖過來;別人本來只是個經理,直接挖過來當總監。

拿錢開路的惡果,就是這些所謂的“人才”,被挖一次,工資漲一次;被挖多次後,就自信心爆棚,開始人浮於事瞎指揮,甚至到處參加行業活動,打躬作揖,儼然成功人士一樣,其實就是典型的“半罐水”。

其三是餐飲人才的拔苗助長。那怕是被挖牆角的假人才,數量也非常有限,但獲得階段紅利的餐飲品牌卻層出不窮,門店越開越多,怎麼辦呢?那就內部提拔,於是各種拔苗助長的操作就出來了:把完全不懂經營的廚師,派出去當督導;把剛入職幾個月的新手,提拔成店長;給長得乖的服務小妹兒立人設,做帳號,拍短影片……

優秀的連鎖餐飲品牌,必須同時具備“規模化”和“健康度”兩個硬指標,而前面十多年,借助移動網際網路的流量紅利,餐飲品牌在“規模化”上實現了狂奔的效果,只是沒穿褲衩(人才),屬於裸奔狀態,這也是一旦流量紅利消失,品牌就馬上兵敗如山倒的原因,也是當下餐飲品牌陷入集體萎靡的重要原因。

要想解決當下這個問題,或者說在下一個經濟周期裡,連鎖餐飲品牌要成立,必須在規模化同時,解決“健康度”問題,甚至要先解決健康度,再來談規模化。要解決這些問題,只能依靠人才。餐飲品牌之間競爭的本質,根本不是味道、口岸、價格等這些點狀的競爭,而是人才的全方位競爭。

品牌層分析得出的結論:人才的匱乏是餐飲品牌當前遭遇困難的根本原因,也將是接下來制約餐飲品牌做大做強的核心原因。如果中國餐飲市場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才的成長問題,那麼餐飲品牌當下所遭遇的所有問題,都將長期存在。那怕經濟復甦,很多品牌也將被淘汰,原因在於,餐飲品牌連鎖化和餐飲門店規模化所需要的人才數量,與餐飲人才的實際數量相比,差距實在太大了。


六、嚴重過剩,倒閉潮會進一步加劇

2024年上半年的艱難,很多人錯以為只有連鎖品牌如此,忽略了處於一線的中小餐飲門店。

事實上,閉店的幾乎全是一線門店!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餐飲行業的艱難,體現在一家又一家實體門店的倒閉上。據統計,今年第一季度,倒閉了46萬家餐廳,而第二季度則倒閉了接近60萬家,也就是說,截至6月30日,上半年餐廳總倒閉數量接近106萬家,而2023年全年才倒閉了135.9萬家,如果下半年剎不住車,到年底的總閉店數,大機率超過200萬家。

除了倒閉率,據不完全統計,大部分一線餐飲門店的業績,在上半年整體下降了35%左右。而有些品類,比如小龍蝦,下降比例更是超過50%,很多曾經瘋狂排隊的區域代表性品牌,雖然還在繼續排隊,業績也下滑15%左右。

連以剛需和穩健著稱的快餐,上半年也都在下滑。七月初,北京快餐代表南城香的老闆汪國玉就公開訴苦,說業績下滑,利潤下降,旺季不旺,提醒餐飲同行冬季難熬,要想辦法活下來。其他好幾個地方代表性快餐也都一樣,同比業績和利潤下滑嚴重。

那麼,什麼時候會好轉?

竊以為,趁早放棄這個想法!餐飲門店的倒閉率,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會居高不下。

第一個現實問題是供需失衡:經濟單邊上行時,餐飲行業蓬勃發展,很多原本看不上餐飲的人變成餐飲人,很多原本不適合開店的商舖變成了餐廳,結果就是全國的餐廳數量超過900萬家。

去掉農村的幾億人口,就算是城市裡每個人都在餐廳就餐,平攤下來,一個餐廳的日均客流量,都還不足100人;在家裡吃飯的人再去掉一半的話,那麼每個餐廳的日均客流量,還不足50人。如果再把剛需快餐的70%去掉,特色餐飲門店的日均客流量可能連20人都不到。

這還是在經濟上行,大家都熱衷於美食和聚會的以前,當大家收緊錢包,降低餐飲消費頻次時,這個資料會更難看。

從供需關係來看的話,餐廳數量實在是太多了,市場上每天進店消費的客群,支撐不起如此龐大的餐廳數量。


△江南西地下商場門店關閉情況,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第二個現實問題是競爭失衡:曾經門店之間的競爭,是同一個商圈或者同一條街上幾家餐廳的競爭,屬於餐飲老闆和餐飲老闆之間的同緯競爭,比拚的是誰家嗓門大,誰家熱情;但現在,餐廳門店的競爭變成了多維的競爭,與餐飲老闆競爭的可能是做網際網路流量的人,可能是做供應鏈的人,可能是做品牌的人,也可能是做投資的人。

傳統意義上的餐飲人,經營還停留線上下經營的緯度,對於如何從線上引流,如何做線上外賣完全抓瞎,即便是認識到重要性也無從下手;而新崛起的同品類門店,尤其是那些有總部行銷和經營支援的連鎖品牌,一上來就從線上往線下打,那怕這些門店自身做得並不好,只存活個半年,在這半年時間裡,傳統餐飲人也會因為客流分散而嚴重受損!

那是否可以熬?不管別人如何瞎操作,自家餐廳就保持不變,等瞎操作的餐廳倒閉了,客流還是會回到自家餐廳來,理論上好像如此,但現實可能會很慘。

因為,瞎操作的餐飲老闆會一個接一個進來,也就是說,如果那個鋪面適合開餐廳,不管前面倒閉幾個餐廳,都不缺後來者,就算是他們都活不長,每個人只活三個月,換四個老闆也已經一年多了,你的餐廳能在客流被分散的情況下扛一年以上麼?

第三個現實問題是經營失衡:曾經,餐廳的經營是多方位的,從位置到裝修,食材到味道,從服務到價格;現在好了,不管什麼類型的餐廳,一開業就賣抵價券,美其名曰引流;經營中稍微遇到點客流問題,就搞低價折扣活動,又美其名曰引流。很多一線餐飲人,好像除了搞低價活動之外,完全不知道餐廳應該如何經營了。

這是對餐飲人的污衊嗎?看到這篇文章的餐飲老闆捫心自問即可!當一線餐飲人對餐廳的營運只剩下打折降價,不停地搞低價活動這一招,那對不起,別說是競爭,就算是沒有競爭,這些門店也註定會被淘汰。

第四個現實問題是心態失衡:曾經,餐飲行業有“養客期”的說法,也就是任何類型的餐廳從放鞭炮宣佈開業,到營收突破盈虧平衡點、實現穩定盈利的時間周期。正常情況下,一個新餐廳的養客期,短則六個月,長則一年。過去,很多餐飲老闆都做好了養客期要虧錢,需要慢慢熬過去的心理準備。

現在呢?一線餐飲老闆們,不管是加盟別人的品牌開店,還是自己獨自開店,完全忽略養客期,甚至壓根不知道餐飲行業還有“養客期”這一說法,自己的餐廳一開業就想著要馬上火爆,立馬賺錢。

開業不順對新店來說,本來是正常情況,但很多老闆難以忍受,為了立竿見影地見到“好生意”,開始搞各種低價促銷之類的瞎操作。某種程度而言,大多數老闆搞急功近利的低價活動,都是心態失衡導致的:他們心理上接受不了“客人需要養”這個現實。

門店層分析得出的結論:在中國餐飲連鎖化率超過50%的過程中,一線門店是餐飲競爭的戰場,餐廳之間的競爭,已經由曾經餐飲老闆之間的單緯競爭,上升到餐飲老闆和其他跨界老闆之間的多維競爭,再加上門店總體數量嚴重供過於求的現實情況,接下來,餐飲門店的倒閉潮可能還會繼續加劇。


七、小結

針對上半年餐飲行業已經發生的事實,通過上面六個層面的結構性分析,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應對:

第一個角度看到的是危險,如果連現在這個程度的內卷和競爭,你都無法正常面對,那可以選擇提前結束餐飲創業之路,因為恰如前面所言,接下來內卷會更加嚴重,競爭會更加激烈,與其被動應對後被淘汰,不如主動選擇避讓。

第二個角度看到的是機會,連鎖化是中國餐飲門店的必然方向,而且連鎖化率會超過50%,那怕是接下來每年有200萬左右的餐廳倒閉,也會有相當數量的新餐廳開業,所以這背後一定蘊藏著足夠多和足夠大的市場機會,基於此趨勢,是否有機會做點什麼?有人已經抓住,並且獲得了爆發式紅利,比如各地的二手餐飲裝置回收生意。

2024年上半年餐飲的現實困難已經成為過去式,未來,這樣的困難可能還會持續很久,甚至還會加劇,作為餐飲從業者,要如何應對?是視作危險而暫避其鋒?還是視作機會而迎難而上?這要因人而異,取決於大家是單一看待問題,還是從今晚所述的六層結構來看問題。

最後,就看你自己想在那一層去下功夫。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