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季全球腕戴設備銷量第一依然是華為

繼手機銷量重回國內第一後,華為又創造了一個紀錄。據IDC統計,今年第二季度國內腕戴裝置總銷量為1554.7萬台,其中華為腕戴裝置總銷量596.5萬台,連續兩季度行業第一。


什麼,你覺得賺國內消費者的錢不算本事?IDC統計資料還指出,第二季度全球腕戴裝置銷量第一依然是華為,累計銷量高達888.3萬台,領先第二名小米近300萬台。即便去除國內銷量,第二季度華為腕戴裝置海外銷量也接近300萬台。


通過IDC公佈的資料不難看出,整個腕戴裝置市場行情算不上好,第二季度全球腕戴裝置累計銷量同比下滑0.7%,蘋果腕戴裝置更是同比下滑11.8%,其他一些小品牌銷量下滑也較為明顯。國內市場頭部腕戴裝置品牌中,則只有華為和步步高能夠保持增長。

在腕戴裝置市場規模增長陷入停滯,甚至出現小幅下滑的情況下,華為憑什麼能夠保持全球42.1%的同比增幅?正值柏林電子消費品展覽會(IFA)召開之際,雷科技報導團親赴現場,探訪華為德國門店,從消費者和華為門店工作人員口中瞭解到了華為腕戴裝置暢銷的答案。


直擊消費者需求核心,華為憑實力贏得認可

華為柏林門店位於德國著名購物勝地選帝侯大街(庫達姆大街),節假日人流量非常高,豪華新能源車企蔚來門店就坐落在華為門店旁邊。即便處於工作日,華為門店中依然有十餘名顧客體驗華為產品,人氣可見一斑。


歐洲一直是華為最重視的海外市場,過去也有多款手機選擇在歐洲首發。從門店人氣來看,華為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成效,不少外國消費者有購買華為產品的意願。

店內工作人員表示,華為的腕戴裝置和FreeClip耳機在當地銷量都非常好,消費者之所以鍾愛華為腕戴裝置,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顏值更高。在手機行業,企業普遍採用“機海戰術”,各類不同設計、組態、規格的產品充斥市場,為消費者提供了豐富的可選項,但腕戴裝置領域,各大廠商的產品數量較少,外觀設計也比較單調。


以蘋果為例,Apple Watch清一色方形設計,難以滿足消費者對於個性化的追求。華為則不同,從實惠的手環到高端智能手錶一應俱全,外觀設計有圓有方,細節各不相同,能夠滿足消費者對於顏值的複雜需求。

第二,續航更長。智能手錶本身體積較小,塞不進去太大的電池,頻繁充電過於麻煩。當地消費者反饋稱,之前用Apple Watch,每天都要充電一次,更換為華為Watch GT 4後,常規使用能用七八天,若是開啟長續航模式,最高續航足足有兩周。


的確,腕戴裝置廠商似乎有點過度追求智能化功能,忽略了續航帶給消費者的困擾,而且許多App或功能本就可以在螢幕更大的手機上完成,沒必要在腕戴裝置上架。華為智能手錶從始至終都重視續航問題,加入各類智能化功能也儘量不以犧牲續航為代價。

第三,價格更實惠。華為智能手錶歐洲售價比國內還是要高一些的,上文提到過的華為Watch GT 4 41mm版本歐洲首發價249-399歐元(約合人民幣1960-3140元),46mm版本首發價249-349歐元(約合人民幣1960-2750元),都比國行版貴不少。


不過與Apple Watch相比,華為智能手錶還算便宜,而且華為還經常推出優惠活動,Watch 4 GT歐洲市場首發訂購即可免費獲贈FreeBuds SE 2耳機。再加上一些補貼政策,華為智能穿戴裝置歐洲售價比國內沒有高出太多。

國內各類工業品捲到極致,能夠從中脫穎而出斬獲行業第一的華為,實力自然不用多說。憑藉顏值、續航、價格三大優勢,門庭若市的華為柏林旗艦店,足以證明華為成功贏得了歐洲消費者的認可。

但對於華為來說,腕錶裝置海外熱銷只是開始,PC、平板電腦、手機等產品,也要在海外衝擊更高銷量紀錄。


發力海外市場,華為還有更高的目標

從第二季度資料來看,華為腕戴裝置全球銷量增幅高於國內,說明海外市場一片向好,越來越多人認可了華為智能手環和手錶的品質。但華為連續多年開拓海外市場,可不僅僅是為了賣腕戴裝置,手機、平板電腦、PC等市場,華為也要重回巔峰甚至衝擊新的高峰。只是受到重重限制的華為,這些裝置能夠在海外取得高銷量嗎?

2019年,華為手機業務巔峰時期海外份額佔比大約50%,瘋狂賺外國人的錢。後續因EMUI無法出廠自帶Google套件,對銷量造成了不小的影響,但華為並未放棄海外市場。雷科技報導團發現,Pura 70系列、Mate X3等旗艦機型,柏林門店都有銷售,而且不少德國消費者對其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據Canalys統計,今年第一季度華為手機全球出貨量約為1310萬台,其中海外銷量約140萬台,佔比超過10%,該資料表明願意購買華為手機的海外消費者不在少數。

平板電腦方面,Canalys資料顯示,今年第二季度華為平板電腦全球銷量為250.1萬台,位居全球第三,僅次於蘋果和三星。國內市場,華為平板電腦銷量約205萬台,略高於蘋果,位居第一。計算可知,華為海外平板電腦銷量大約45萬台,佔比約18%。


平板電腦所需的應用生態少於手機,而且華為還提供許多生產力軟體供使用者使用,因而平板電腦海外份額佔比反而高於手機。IDC預計,接下來全球平板電腦能夠保持較高增長率。憑藉MatePad的出色表現和大量生產力軟體,華為平板電腦有望在海外取得更多市場份額。

相對而言,華為運行Windows系統的PC,在海外市場受到的限制更小,但華為PC海外發展情況反而不如手機和平板電腦。國內市場華為PC銷量保三爭二,只有聯想能夠穩壓華為,海外市場華為銷量卻進不去前六。


倒也不是華為產品力不足,而是海外PC市場基本被聯想、蘋果、惠普、戴爾、華碩、宏碁等老牌廠商佔據。國內華為可以依靠品牌影響力和智能化功能,實現銷量超過一些老牌電腦廠商,但在全球市場,華為、小米等新晉PC廠商還很難與老牌強者相比。

綜合來看,華為海外業務逐漸回暖,從腕戴裝置到手機,表現都可圈可點。細分之下,限於Google套件影響,華為手機在海外能夠保持一定的增長率,但短期內難以實現銷量大幅增長;在大量生產力軟體的支援下,華為平板電腦大機率可以在海外市場維持不錯的增長率;PC方面華為現階段全球影響力較弱,但運行Windows系統這一特點令其基本不受限制,未來有可能成為華為海外營收增長的主要來源。


海外市場回暖,華為欲重回巔峰

2020年,華為最巔峰的一年,營收高達8914億元。因海外業務受挫,2021年華為營收下滑至6368億元,經過數年時間奮鬥,2023年華為營收回升至7042億元。今年上半年,華為營收達到了4175元,預計全年營收能夠突破8000億元,但與巔峰時期仍有差距。

ICT基礎設施業務和雲端運算業務穩定增收、數字能源業務不斷突破、手機銷量重回國內第一、汽車業務扭虧為盈,是華為營收暴漲的主要原因。然而國內市場規模畢竟有限,還有諸多競爭對手,能夠支撐華為回到巔峰時期,卻很難幫助華為衝向新高峰。

海外市場這塊大蛋糕,才是華為實現營收和利潤雙雙突破的關鍵。柏林門店工作日顧客仍絡繹不絕,腕戴裝置銷量屢創新高,說明華為產品力和品牌影響力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華為手機和平板電腦海外銷量也在穩步增長,佔華為總銷量的比例越來越高,儘管仍存在無法出廠裝配Google套件的問題,但隨著華為應用生態的豐富,相信未來可以滿足更多消費者的需求。


華為PC海外銷量不高,勝在基本沒有使用限制。另外,在盤古大模型的加持下,華為PC還被加入了許多AI功能,例如AI概要、視訊轉寫、AI慧眼等,能夠大幅提升使用者的辦公效率,是華為PC的核心競爭力。依靠不被限制的Windows系統、大量AI功能,以及華為的影響力,華為PC業務海外市場未來增長空間巨大。

國內市場重回巔峰的華為,海外市場回暖後,借助更龐大的市場,有望幫助華為實現營收突破兆元。當然,其他國內企業如小米、榮耀、vivo等,也在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或將成為華為的勁敵,再加上蘋果、三星、戴爾等老牌強者在前,華為的前進之路依然困難重重。

競爭可能更加激烈的未來,整個市場對於產品質量的要求也會提高。華為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推動硬體升級與軟體迭代,確保裝置能夠始終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雷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