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避風港都沒了?

自2021年以來,紅利投資超額表現愈發突出,中證紅利指數相對萬得全A的強勢已持續三年多。

不曾想,身為A股唯一收紅的中證紅指數居然都倒下了,wind的主要寬基指數年內盡數染墨。截至9月12日,紅利指數、中證紅利及深證紅利年內跌幅分別為2.69%、5%及10.93%。


(本文內容均為客觀資料資訊羅列,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就連中證紅利全收益指數都在9月11日年內漲幅轉負,下跌0.38%,代表分紅的錢都補貼不了股價的下挫。


這意思是,最後的避風港──紅利股都撐不住了,還有誰能在A股賺錢?



1. 9月11日,紅利核心資產全線下挫

9月11日一開盤,資金立刻砸盤高股息的核心資產,公用事業電力股、煤炭股等能源板塊齊跌,交運板塊全線下挫。

A股的龍頭股長江電力下跌4.63%、中廣核電力、中國核電分別下跌4.61%和5.19%,港股的「三桶油」中石化、中石油均收跌超2%、工商銀行、中國銀行跌超2 %。

權重股的全線飄綠,拖累相關紅利指數泥沙俱下,9月11日,紅利低波跌2.48%、中證紅利跌1.94%、紅利低波100跌1.75%、港股通高股息跌1.92%…

拉長時間維度來看,中證紅利指數居然自5月21日達到階段性高點5757點後,跟隨大盤持續回調,截至9月12日,累計下跌18%,再跌兩個點就妥妥的技術性熊市。


這非常反直覺,明明A股5月中旬回檔以來,只剩紅利策略大行其道,怎麼原來連中證紅利指數也跌跌不休?

事實上,紅利資產5月中旬後也上演了一輪“縮圈”,以銀行、公用事業為代表的部分核心紅利資產領漲大盤,尤其是8月20日“宇宙行”工商銀行一舉拿下A股市值一哥的寶座,更是引發全市場熱議:究竟是誰在買進銀行股?

正所謂‌“‌日中則仄,‌月盈則虧”,這場銀行股的狂歡最終以8月27日,六大行市值超過整個創業板的標誌性事件,引起兩大媒體的口誅筆伐後,上演「一鯨落萬物生」。

連續兩周回檔的情況下,在無明顯利空的情況下,紅利股9月11日還繼​​續大跌,連帶中證紅利全收益指數年內都轉負了,倒是令人心有餘悸,紅利策略也不行了? A股真要風格轉向?


2. 紅利股為何持續回檔?

首先需要先明確一點,中證紅利指數在相對萬得全A連續強勢三年多的情況下,今年5月中旬開始出現分化,進一步縮圈至以銀行、電力公用事業等紅利色彩更濃鬱的核心資產上。

這意味著一旦紅利核心資產有任何不如預期的表現,抱團資金就會毫不留戀選擇獲利離場。

對銀行股來說,8月27日起,兩大媒體提出機構資金不應過度抱團銀行等大盤股,引發本就交易過於擁擠的銀行板塊回檔。

8月30日,關於存量房貸利率下調的傳聞進一步引發資金逃離銀行板塊,這點可以關註一下9月20日,5年期LPR利率會不會下調。

在銀行股龍頭股的回檔的拖累下,8月28日至今,ETF跌幅榜居前的全部是紅利策略相關的ETF,其中紅利ETF港股、港股通央企紅利ETF南方和港股中企紅利50ETF累計下跌超12%。


漲多了要回檔再正常不過了,問題是高股息的核心資產連續回調兩周後的9月11日,紅利三寶——銀行、煤炭和石油居然開盤就暴跌,且領跌的都是各行業的龍頭股。

市場普遍流傳的是一個說法是跟摩根士丹利周一的電話會議有關。該會議提及管理層已意識到內需不足的問題,第四季將會加強刺激。紅利板塊作為防禦性板塊,前期吸引避險資金持續融入,一旦政策邊際改善自然首當其衝。

乍看之下很有道理,但這個邏輯沒有辦法解釋近期債市的逼空行情。

9月11日,債牛行情持續上演,10年期活躍券利率一度跌破2.1%關口,國債期貨集體收漲,30年期主力合約漲和10年期主力合約均創歷史新高。照理說,債市應該對經濟基本面的邊際改善更為敏感。

從消息面的角度來看,對石油石化股而言,9月10日,歐佩克連續兩周下調了石油需求成長預期,美油跌超4%,布油跌超3%,因此「三桶油」的下跌倒也情有可原。

電力股方面,「扛把子」長江電力開盤就大跌,最終收跌4.63%,中國核電、中國廣核均跌超4%。

消息面上倒是沒有看到明確的利空消息,市場普遍認為是電力股中報業績雖然不錯,但沒有超過市場預期,且炎熱夏季過後,電力需求會有一定走弱。

從基本面角度來看,因中證紅利成分股中報淨利潤有所下滑,且下滑幅度大於全A,推動中證紅利指數的估值被動升高,疊加前期交易處於過度擁擠的狀態,資金存在強烈的獲利了結的需求。

信達證券統計的數據顯示,中證紅利TOP30成分股上半年在整體法統計口徑下歸母淨利潤年減3.3%,在權重因子加權口徑下歸母淨利較去年同期下滑9.11%。同期萬得全A歸母淨利年減3.09%。

從9月11日領跌的都是高股息的龍頭股,橫跨石油石化、煤炭、銀行,可見背後應該是有體量不小資金的統一操作。

首先我們要先明確兩點,一是市場存在著一種「紅利投資模式。

即部分投資人傾向在股權登記日前25個交易日買入紅利股,而在確定拿到現金分紅後,即股權登記日後2個月左右時間開始賣出。一般6月30日是中證紅利指數成分公司中期分紅的中持續階段。

二是有觀點提出險資等機構有兌現收益的需求,把浮盈的股票賣出才能計入當期季度利潤,一般會在季末的15日前賣出,等到30日前買回來。這個觀點有一定合理性。

資金層面,紅利策略型ETF自6月以來淨流入額持續收斂,8月28日至今資金整體淨流出。截至9月11日,統計ETF全市場高股息相關的121只ETF,合計淨流出25億元,其中前20只ETF淨流出28億元,華泰柏瑞基金紅利ETF同期逆勢淨流入2.49億元。



3. 紅利策略後續怎麼看?

在聯準會9月即將降息的情況下,全市場都在盯著第四季究竟會不會有新的增量政策?

從國債角度來看,目前長端利率水準已然回到8月初期水平,市場基本上自發性消化了大行賣債、信用債調整導致的一輪回檔。

鑑於10年期活躍券今日收益率已經跌破2.1%關口,再往下跌空間有限,疊加央行“買短賣長”,長債利率難上難下,紅利策略會不會有新的資金流入?


市場普遍認為經濟基本面進一步突破需要等待訊號,而作為主要增量資金來源的機構投資者對於紅利資產依舊存在較大的需求,紅利等偏穩健風格有望依然將是下半年的主導風格,但考慮到聯準會降息與紅利績效相對弱於市場,或使得紅利策略後續超額報酬偏震盪。 (ETF進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