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如何避免活得像機器人



「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網路在國內的鋪展,降低了公益參與的門檻。以web1.0在國內的興起為標誌,技術與公益相結合的網際網路公益在中國已走過兩個十年。

技術無形中改變著人們關心社會的方式。從曾經2008年因天災而生的專業公益機構,到如今人人可參與的「99公益日」網路募款,科技降低了大眾關心公共利益的門檻,也給予了調動多元參與者合力行事的可能。

投身其中的公益人逐漸意識到,在社會問題已癒加精細的當下,比起悶頭行好事,借技術連接公共問題的社會相關方,讓“公益出圈”,更能形成集合影響力,從社會層面推動系統的變革。

觀察、記錄與連結時代中與公共利益相關的各方,亦是媒體的責任。 9月7日,「2024南風窗社會創新大會」在深圳舉辦,致力於讓社會變得更美好的各界力量匯聚於此。


9月7日,「2024南風窗社會創新大會」在深圳舉辦


一如20年前網路浪潮普及的前夜,在AI技術尋找落地場景的當下,人們關心,如何讓公益與更前沿的技術相結合,更系統地面對社會發展之問。

國務院原參事、友成企業家鄉村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湯敏,北京字節跳動公益基金會執行理事長、秘書長喬棟,蓋茲基金會高級項目官桓世彤,蔡崇信公益基金會秘書長李海市,美力非洲(Mobility For Africa)中國合作協調人吳雨濃,揚翔股份董事長莫金枝,阿拉善SEE珠江項目中心區域代表陳思遠,自然之友玲瓏項目導師盧輝等重磅嘉賓出席大會,共同圍繞社會創新進行了精彩分享。


用技術連接善意

在AI技術的浪潮蔓延至各領域的當下,公益行動者共同面臨一個現象:如今的公益,不再是捐贈硬體設施的簡單行動。從教育、醫療、環境到​​鄉村振興等社會議題,人們逐漸意識到,受助者需要的不再是硬體平等,更需要接觸科技、使用科技的機會平等。

這要求公益不再是“孤舉者”,而是社會力量的融合。大會開始,南風窗副社長劉海健表示,在「公平可及」「技術創新」的理念下,公益行動逐漸出圈。借網際網路等技術,公益成為全民參與、專業化營運、商業化連結的可持續行動。


南風窗副社長劉海健上台致辭


但多元的參與方,也對公益的組織與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對現實的種種複雜問題,以及多元的關注力量,公益組織者如何更好地協調各方,幫助資源合力參與公益?善用技術,創新公益模式,有效組態資源,成為公益良性運作的關鍵。

「公益創新針對的是社會發展的主要問題,且要對這個領域有較大改變。因此公益創新需要做到大規模推廣,並且成本相對較低,最好能被政府與企業所接受,進一步形成推廣。


國務院原參事、友成企業家鄉村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湯敏


湯敏進一步闡釋如何善用技術,擴大公益影響。在友成基金會過往的鄉村支援活動中,透過網路授課,基金會能統籌北師大、清華大學、三甲醫院醫生等資源,為鄉村青年教師、返鄉創業青年及鄉村醫生進行持續培訓。

十年不到的時間裡,類似培訓直接惠及17.8萬名鄉村教師、18.3萬名返鄉創業青年,以及中西部縣市醫療單位和醫生。以青年教師培訓為例,每位教師培訓成本在四百元左右,成本可負擔。


湯敏以友成基金會的醫療幫扶項目闡釋了技術如何助力公益


但就數量上看,與上千萬返鄉青年相比,近20萬的培訓人數仍杯水車薪。在湯敏看來,擴大公益範圍的難題更在於如何將好的資源配對到需要的人身邊。他提出「公益包」等計畫,鼓勵全民參與公益傳播。人們在理解公益包內所涵蓋的培訓資源後,可將其介紹給身邊需要的人使用,這一傳播行為,也能被視作公益行動。

藉由人與科技的協同,資源能更準確地流動至更廣泛的鄉村地區,賦能更多人。

北京字節跳動公益基金會執行理事長、秘書長喬棟同樣提及,在數位技術從「人找資訊」進化為「資訊找人」的時代,鼓勵員工利用技術創新公益行動,能更有效地組態資源,為各公益組織建構一個更技術友善的平台。


北京字節跳動公益基金會執行長、秘書長喬棟


在科技向善的當下,逐利不再是企業唯一的準則,企業的外部性亦讓人關注企業行動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喬棟提及,字節跳動鼓勵員工用科技解決在工作中發現的社會問題。透過公司人工智慧、精準推送等技術,字節跳動公益基金會成為「連結內容資源、技術資源和公益平台」的公益創新者。

從2016年最早的公益項目「抖音尋人」開始,到如今為公益組織提供公益電子票據服務、火山引擎公有雲服務、飛書一體化協同,以及開展「識典古籍」AI古籍修復與數位化整理等項目,字節跳動作為技術支援方,不斷通過技術改良,降低著人們參與公益的門檻。

以「抖音尋人」為例,字節跳動透過精確推送技術,將尋人資訊定向推送至失蹤者活動範圍內的使用者資訊流中,提升知情者看見資訊的機率。類似的巨量資料技術,能更好地連結公眾善意,提升公益行動效能。


喬棟以公益「抖音尋人」為例展示了技術創新對公益的意義


這正如蓋茲基金會高級項目官桓世彤所言,「用技術傳遞關懷,才是了不起的創新。」奔走於減少乃至消除結核病危害前線的桓世彤,亦提及匯聚技術力量,創新公益行動在醫療領域的必要。

結核病是全球第二大單一傳染病致死病因,2022年全球有130萬人死於結核病。桓世彤在分享中提到,結核病是當前單一傳染病致死率最多的疾病,不僅有相當比例難以治癒,更與貧窮有很大的相關性。國內70%結核病患者來自農村,80%為低收入族群。難以被識別的發病症狀、高比例抗藥性族群等等,均讓結核病這一有五千多年歷史的古老疾病在當前仍難被控制。


蓋茲基金會高級項目官桓世彤


在基金會的推動下,更多技術得以匯聚至結核病診斷、治療與後續防治流程。以結核病診斷為例,如今基金會已支援機構開發出一個成本更低、更便攜的結核病診斷裝置,將單一結核病診斷儀器的成本降至一百美元,單次診斷成本也降低到3美元。類似的創新技術不僅可用於結核病診斷上,更可在適應改良後推廣至其他流行病診斷。

和其他領域一樣,技術創新在公益領域的應用能帶來巨大成效,讓具體的行動更低成本、負擔得起、可持續。蓋茲基金會的目標是發展一個創新的疾病防治模式,希望運用新的工具和方法,系統解決結核病的問題。桓世彤表示,「希望十年後,我們能共同見證一個消除結核病的世界。


桓世彤透過展示基金會支援研發的新型檢測儀器闡述“用技術傳遞關懷”


行動的力量

儘管當前,公益對技術要求更高,但行動者們亦表示,要解決種種社會問題,最需要的仍然是更多人到場關注,積極參與。

在公益對話環節,南風窗記者黃茗婷對話蔡崇信公益基金會秘書長李海市,共同探討了在公益領域創新的行動者如何「在實踐中成長」的故事。


蔡崇信公益基金會秘書長李海市


李海市分享了他自己在鄉村體育教育、公眾食品健康等領域的公益實踐行動。他認為,創新的公益方法和想法,往往來源於在社會現場的觀察。

真實地走入鄉村學校,人們會看見學校需要的已不是單純的體育用具,而是讓每個學生走上運動場的體育教育;走近自然,環境污染對自然的損害、對公眾健康的侵害,也變得直觀可感。在現場的觀察,驅使李海市一次次重新調整方向,走向更貼近對象需求的公益創新。


李海市透過分享鄉村學校體育公益的真實案例,呼籲更貼近對象需求的創新


李海市表示,行動遠遠大於討論,絕大部分創新不是做別人沒做過的事,而是在別人的基礎上做得更好。 「和企業創新一樣,公益創新也許90%是不成功的。但在社會創新方面,成功的反義詞不是『失敗',而是學習的成本、探索的過程。”

觀察公益創新的現實案例,解決一些看似宏大的社會議題,往往起源於微小的舉動。

作為美力非洲(Mobility For Africa)中國合作協調人,吳雨濃分享了用電三輪車賦能非洲農業發展、發揮女性潛能的故事。一台可以載物的電三輪車,可以極大提升非洲女性的勞動效率,將重物從她們的頭頂轉移至三輪車載物座,更幫助非洲的醫療、農業、教育、商業等多領域解決最後幾公里的難題。


美力非洲(Mobility For Africa)中國合作協調人


圍繞電三輪車,美力非洲在非洲農村搭建起光伏離網充換電站,並用共享與分期付款的方式,支援更多當地人獲得電三輪車,提高工作能力與回報。吳雨濃笑言,這「三輪車+」的故事,讓一個非洲當地的女人想開車去任何地方時,她都有能力這麼做。

揚翔股份董事長莫金枝,則分享了用科技解決國內鄉村養老難題的故事。在年輕勞動力外流的鄉村,困擾老人的往往是開火煮飯等日常小事。

在廣西貴港市港南區高嶺村,揚翔股份建立起一座創新愛心食堂。透過“智慧烹飪裝置+即烹調鮮速凍食品+數位化服務平台”,鄉村能低成本搭建愛心食堂。


揚翔股董事長莫金枝


無需專門廚師與明火開灶,鄉村老人能自行在食堂中加熱即烹調鮮速凍食物,借助數位化服務平台,該愛心項目也能全鏈條監督,完成從公益捐助到食物入口全流程的管理。從今年初開始,愛心食堂已覆蓋一百多個村鎮社區,累積助餐人數超2萬人。民以食為天,鄉村養老中的食物難題,可在這一數智助餐服務模式下,更好地解決。

除了公益圈內的關注,我們如何向更多人講述公益,吸引社會更多樣化的力量參與公益?今年,南風窗發起「公益新敘事」的徵集。阿拉善SEE珠江項目中心區域代表陳思遠,與自然之友玲瓏項目導師盧輝,分享了吸引一般人參與環境議題的新敘事。

在廣州珠江流域的小洲村,一場場水上槳板活動、1立方米展覽及水上攝影展,吸引了來自不同行業的參與者,這是千禾社區基金會和阿拉善SEE珠江中心發起的“粵港澳大灣區氣候行動小額資助計畫」所資助的一個計畫-「水上社區計畫」。


阿拉善SEE珠江工程中心區域代表陳思遠


「水上社區計畫」透過槳板、展覽等輕鬆的方式,吸引不同人群走進珠江水域。在一場場水上觀鳥、水底撈物、物品蒐集與共創中,人們直觀看見人類活動在自然中留下的痕跡。後續的展覽,進一步引發人們對環境保護的思考與討論。據陳思遠分享,類似的氣候小額資助項目,已吸引當地2,500多位民眾直接參與,討論10多個氣候細分議題。

頻傳的極端天氣,讓臨床工作16年的醫生盧輝,跨界參與至自然之友「玲瓏計畫」。 “玲瓏計畫”又稱“公民氣候行動計畫”,旨在幫助不同行業背景的參與者打磨氣候公益項目,為有意關注氣候問題的人們提供計畫支援,達成氣候話題的破圈。


臨床醫生、自然之友玲瓏項目導師盧輝


醫學背景的盧輝表示,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也產生了許多影響,如高溫天氣下的熱射病、雷雨天氣影響下的「雷暴氣喘」等,但更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缺乏應對意識。在「玲瓏計畫」支援下,盧輝製作了高溫天氣下老人健康防護手冊、以情境喜劇為表達方式的醫療科普,透過健康話題,引起更多人對氣候變化的重視。

如今,中國公益慈善正邁向下一個十年,這也是中國2035年遠景目標逐步實現的十年,幸福生活逐漸成為更重要的價值導向。在氣候變遷、社會公平等議題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愈加顯著的當下,人與公益行動已不再是單向的資助與受助的關係,社會中每一個個體,都是置身事內的利益相關方。

比起等待解答,行動往往更能賦予你我力量。在科技革新、複雜議題湧現的當下,南風窗持續關注社會上連接資源、傳遞善意的每一個個體、企業和機構。在這條出於關懷而不斷創新、不斷前進的道路上,行動者並不孤獨。 (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