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集團二次上市,成港股近三年最大IPO


美的集團近年來的戰略核心聚焦出海和全球突破,此次赴港上市,令公司邁出了加速全球化步伐的突破性一步


9月17日,港股市場近三年來最大IPO(首次公開募股)美的集團(0300.HK)正式上市。其此次共計發行5.66億股,每股定價54.8港元,淨募資額為306.68億港元。這也是繼海爾智家後,國內第二家“A+H”雙重主體上市的國內家電巨頭。

從首次宣佈赴港上市至今,美的集團赴港二次上市之路已歷時近一年。早在2023年10月24日,美的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但由於超過6個月未完成聆訊過程,招股書失效。今年4月29日美的集團向港交所二次遞表,繼續謀求“A+H”兩地上市,7月23日美的終於收到了中國證監會境外上市備案通知書,並且於8月30日完成港交所聆訊。

9月9日美的集團在港交所發佈公告稱,擬全球發售4.92億股H股,其中香港公開發售0.25億股,約佔5%,國際發售4.68億股,約佔95%,同時還有不超過約0.74億股的發售量調整權以及不超過約15%-17%的超額配售權,以滿足市場額外需求。H股發行價格區間初步確定為52.00港元/股至54.80港元/股。

美的集團此次港股發售股份共計募資約306.68億港元,約合279億元人民幣,這意味著,美的集團成為2021年2月快手上市之後,港股市場最大的IPO項目。近年來,港股市場其他大型IPO項目還包括中國中免、天齊鋰業、京東物流、快手-W等。

目前美的集團按港股市值計算達到4467億港元,這一市值可以躋身港股市場前25名,高於京東、百度、網易等大型港股上市企業。

上市首日,美的集團港股股價大幅高開,最終收漲7.85%,收盤價59.1港元/股。


01 為何赴港上市?

美的集團為何要謀求到港股二次上市?在今年4月美的集團2023年股東大會上,美的管理層曾給出了答案:如果是為了籌集資金,美的2023年分紅就超過了200億元,減少分紅就能解決資金問題。(美的)之所以要去香港上市,是看中了港股的“突破性、便利性和快速性”。

其言外之意就是,美的集團此次上市主要目的並非為了募資。作為國內三大家電巨頭之一的美的集團,一直以來以績優白馬股的形象為市場所知,因此從帳面上看,美的集團並不缺錢。根據財報顯示,美的集團2021年至2023年營業收入分別為3434億元、3457億元、3737億元,歸母淨利潤分別為285億元、295億元、337億元,同時經營性現金流淨額分別達到350億元、346億元、579億元。根據2024年中報顯示,美的集團帳面上包括貨幣資金在內的總現金達到了1046億元,同期短期借款加一年以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為288.13億元。

何為“突破性、便利性和快速性”?一位長期關注美的集團的分析師表示:“美的近年來的戰略核心聚焦出海和全球突破,此次赴港實現‘A+H’雙重上市主體,全球化再迎里程碑,這對於美的集團來說可謂是邁出了加速全球化步伐的突破性一步。

從美的集團對IPO募集資金用途的描述中也可以看出全球化戰略對於美的集團的份量。招股說明書顯示:美的集團此次募集資金約20%將用於全球研發投入,約35%用於完善全球分銷管道和銷售網路以及提高自有品牌的海外銷售,約35%用於智能製造體系及供應鏈管理升級的持續投入,約10%用於營運資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那麼“A+H”雙重上市主體對美的集團的全球化突破有何具體實質性作用?前述分析師表示:“對於美的來說,赴港上市募資的意義並不大,實現‘A+H’雙重上市主體不僅能夠提升美的集團的國際化視野和國際品牌形象,還能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本助力其海外發展,同時對於後期美的集團進一步開展海外併購提供了一個重要資本運作平台。”

根據招股書顯示,美的集團此次在港IPO引入了18名基石投資者,包括中遠海運(香港)、瑞銀、國調基金、比亞迪旗下全資基金Golden Link、睿遠基金、大家人壽等,累計認購約97.9億港元。其中,第一大基石投資者中遠海運(香港)認購2.81億美元。業內人士表示,中遠海運作為一家全球化航運央企,可以為美的集團海外業務提供重要的物流支援,這對保障美的全球供應鏈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從行業情況來看,作為全球化戰略佈局較早的海爾智家,其早在2020年12月便通過私有化海爾電器,實現了在中國上海、中國香港、德國法蘭克福“A+H+D”三地上市,這被外界認為對海爾智家的全球化拓展提供了非常大的助力,此次美的集團港股上市之後,作為國內三大家電巨頭之一的格力電器是否會跟進,外界頗為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順利推進港股認購及考慮到上市後股價表現和在港股的形象,美的集團將發行價格最終定為54.8港元/股,這一價格相較A股9月13日63.51元/股的收盤價(約合69.83港元/股),折價約21.5%。而海爾智家截至9月13日收盤的港股折價為13.11%,由於美的集團折價20%左右發行,市場反應較為熱烈,最終獲得5.31倍認購,同時9月17日港股股價大幅高開,最終收漲7.85%,與A股折價縮小至15.01%。但由於發行定價相對A股折價太多,對A股投資者利益造成一定損害,在9月9日公告當天,美的集團A股股價下跌了3.06%,收盤價為61.09元/股。


02 出海成為“必選項”

在今年年初的美的集團經營管理年會上,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表示:“全球突破是美的當下最核心的戰略之一,要在海外市場建構出第二個主場。

全球化之所以對美的集團如此重要,與當前國內家電行業逐步步入存量更新市場甚至紅海市場有關,這迫使美的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點。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23年國內城鎮居民空調、冰箱、洗衣機、彩電每百戶保有量分別為172台、102台、99台、107台,對比歐美成熟市場,大家電保有量接近合理水平。

存量市場下,國內三大家電巨頭美的、格力、海爾市佔率較高,競爭格局相對穩定,其中國內空調、洗衣機市場分別呈現“格力+美的”、“海爾+美的”雙寡頭格局,冰箱市場則為“一超多強”,海爾市佔率超三成,小家電雖然品類多成長性較好,但體量難以與大家電相比。

在此之下,三大家電巨頭的國內市場營收近幾年都在不同程度地放緩。其中美的集團2024年上半年實現營收2181億元,淨利潤208億元。其中國內收入1262億元,同比增長8.3%;海外收入910.76億元,同比增長13.09%。海爾智家上半年實現營收1356億元,淨利潤104.2億元。其中國內收入648億元,同比增長2.3%;海外市場收入708.2億元,同比增長3.6%。格力電器上半年實現營收1003億元,淨利潤141.4億元。其中內銷收入751.2億元,同比增長9%,外銷收入148.2億元,同比增長15.64%。


(註:以上均為2024半年報資料,單位:億元。資料來源:根據公開財報資料整理)


美的集團在近些年與格力電器、海爾智家在國內市場的競爭中,後來者居上逐漸佔據上風,從營業收入上看,美的集團目前位列國內家電行業第一,海爾智家位列第二,格力電器位列第三;從淨利潤來看,美的集團在2020年超越格力電器後奪得行業第一,格力電器位居第二,海爾智家則為第三;從國內收入來看,美的第一,格力第二,海爾第三;從海外收入來看,則是美的第一,海爾第二,格力第三。

從毛利率來看,由於中報資料披露不完整,按照2023年報資料,國內市場格力電器毛利率36.84%,排名第一;海爾智家毛利率36.37%,排名第二;美的集團毛利率26.03%,排名第三。美的集團國內市場由於定價相對較低,盈利能力偏弱。海外市場方面,美的集團毛利率27.16%,排名第一;海爾智家毛利率26.77%,排名第二;格力電器毛利率23.75%,排名第三。

這也使得美的集團憑藉營收和淨利潤的規模優勢,總市值超越格力電器登頂中國家電行業市值第一。截至9月11日收盤,美的集團市值約4307億元,是格力電器2201億元、海爾智家2355億元市值的近兩倍。

在國內市場增長放緩後,家電三巨頭都在尋找各自不同的增長點。

近年來,美的集團著力從面向消費者的智能家居業務向面向企業的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業務拓展,前者主要是美的的家電基本盤業務,後者則包括智能建築科技業務、機器人與自動化業務以及新能源與工業技術業務等。

但美的集團的面向企業業務表現並不順利,2024年上半年面向企業業務營收467億元,同比僅增長7%,除新能源及工業技術業務收入維持較高增速外,智能建築科技收入增速跌回個位數至6%,機器人與自動化收入同比則下滑9%。

海爾智家則在品牌高端化上發力,憑藉卡薩帝在高端家電市場佔據一席之地。格力電器則一直在積極拓展空調以外家電品類,以及在新能源車上動作頻頻,但從結果上來看不盡如人意。

在此情形下,三大家電巨頭不約而同將目光瞄向了海外市場,其中海爾智家在行業出海最早,美的集團正在發力,格力電器海外收入規模還比較小,但其共同特點是,三大家電巨頭的海外收入增長速度都比較快。

根據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美的集團海外收入同比增長13.09%,海外市場增速高於國內市場,佔比提高到了41.92%。格力電器上半年在國內市場增長個位數的情況下,海外市場實現了15.64%的快速增長。而海爾智家上半年海外市場雖然增速有一定放緩,只有3.6%,但佔總收入的比重已經達到了52.22%,超過了國內市場收入體量。

美的管理層在今年股東大會上表示,中國家電市場已邁入紅海,行業競爭異常激烈,海外市場的機遇依然很大,全球家電市場規模接近4000億美元,但全球性玩家屈指可數。


03 自主品牌仍需突破

美的招股書顯示,根據第三方研究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按照2023年銷量和收入計算,美的集團已經坐上了全球家電企業的頭把交椅,按銷量計算的市場份額達到了7.9%。2023年,美的集團在家用空調、洗衣機、冰箱以及廚房電器和其他家電領域均穩居全球銷量前三甲,分別佔據23.7%、14.2%、10.5%及6.0%的市場份額。

雖然從資料上看,美的集團在全球市場已經位列第一,但從海外市場拓展情況來看,美的還有較長的路要走。過去包括美的在內的中國家電行業憑藉完善的產業鏈配套以及勞動力成本優勢帶來的高性價比出海,出海形式多以海外品牌代工為主,自主品牌佔比低,美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都是以代工形式出海,不僅產業鏈價值量低毛利率低,而且成本紅利期也短。

2010年後,中國家電行業進入了海外併購的高峰時期,開始了自主品牌結合收購當地品牌的模式。由於歐美市場家電行業發展歷史長、本土品牌市場接受度更高,同時具有一定管道壁壘,併購的方式成為建立自主品牌最便捷的方式,家電龍頭通過收購海外成熟品牌及其管道資源快速切入當地市場。

這一過程中,海爾走在了行業前列,海爾智家通過收購日本三洋的白色家電業務、美國GE(通用電氣)家電業務、紐西蘭的斐雪派克、義大利的Candy(卡迪),在全球不同市場建構起中高端家電品牌矩陣,尤其是2016年海爾收購美國GE家電,使得海爾在北美市佔率直接躍升,這也使得海爾智家的海外收入幾乎全部來自於自有品牌。

美的集團在過去幾年也先後通過收購日本東芝白電業務、義大利中央空調Clivet、伊萊克斯吸塵器品牌Eureka,推動了其海外自有品牌在全球市場的突破發展,美的集團的海外業務營收規模從2013年約450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1509億元,增長超3倍。到2023年美的集團自有品牌業務收入已達到海外家電業務收入的40%以上,主要以東芝、美的及Comfee品牌為主。

美的集團還提出了海外發展目標:到2025年,海外銷售收入要突破400億美元,國際市佔率達到10%,五大戰略市場佔有率則達到15%-20%,其中東南亞地區要做到第一,北美則要進入前三。

但相比之下,美的集團在海外市場從代工到加碼自主品牌,真正在國外中高端市場佔據地位還需要時間沉澱。因此對於美的集團來說,目前最大的挑戰之一在於如何提升海外市場的自主品牌定位。對此,美的在半年報中特別表示:在海外發展自有品牌依然是下半年的重點工作之一,要堅定OBM(海外自有品牌)優先戰略,全面走向海外,徹底改變策略,向海外優秀企業學習借鑑,力求成為一家國際化的企業。

能否通過此次赴港上市幫助美的集團真正實現全球突破,通過海外市場打開新的成長空間,是接下來資本市場對於美的集團及其估值關注的重點。”業內人士表示。 (財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