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全球金融界迎來了歷史性的一刻,聯準會這一天宣佈把利率大幅下調50個基點,降至4.75%至5.00%之間的水平,這是四年多以來聯準會首次降息,力度之大,遠超市場預期。
聯準會本次的降息動作,從側面對應出了當下美國經濟的那些問題?而放眼全域,這又會給全球經濟帶來那些影響?
聯準會降息,也就是美國的中央銀行下調基準利率,當基準利率降低時貸款成本就低,變相促進消費和投資,反之亦然。
瑞銀財富管理亞太區投資總監及宏觀經濟主管 胡一帆:
“降息50個基點的話,其實聯準會可能要大幅度支援經濟,另一方面,聯準會對於市場的預測可能會比較悲觀。”
一般來說,加息或降息取決於兩個指標,一是每月的就業狀況,二是通膨率。
專家指出,近月以來,美國通膨壓力已經減退,有足夠的理由降息。根據美國勞工部公佈的資料,8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為2.5%,連續五個月降溫,並創2021年2月以來的新低。
香港大學金融學副教授 許焱:
“現在美國國內的就業率資料並不理想,這時候聯準會覺得有必要降息,這樣能夠避免經濟衰退的發生。”
而失業率也是聯準會考慮升降利率的因素之一。美國失業率更從7月的4.3%下降至8月的4.2%,符合市場預期,也是今年3月以來首次出現下降。
2020年,疫情橫掃美國,聯準會打出“零利率+量化寬鬆”組合拳,同時增發10兆美元,通膨大幅攀升。2022年2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7.9%,創40年來新高。
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在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後更達至高峰。據美國勞工部的資料,2022年6月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增長9.1%,打破1981年11月以來的紀錄。為抗擊通膨,聯準會自2022年3月開始,連續11次加息。
然而,未見其利,先見其害。2022年,在加息的背景下,標準普爾500指數全年跌超過19%,創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大跌幅。美國十年期國債在2021年和2022年回報率更分別下跌3.9%及17%。
利率上升推高了營運成本,也抑制投資意欲,可能使投資縮減。此外,利率的增加也可能導致本地資產市場波動不定,打擊消費意欲。
曼尼托巴大學政治研究系教授拉迪卡·德賽:
“利率的上升正在威脅資產市場,因為資產市場依賴槓桿交易,人們廉價地借入大量資金,然後用它在資產市場上賺錢,從而推高資產價格,然後以低利率返還錢。當聯准會必須提高利率來對抗通貨膨脹時,這種交易和資產市場就會受到威脅。”
經過美國這輪11次的加息周期後,聯邦基金利率由2022年3月份的0至0.25釐加息至2024年5月的5.25至5.5釐。
美國勞工部今年8月份表示,7月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上漲2.9%,連續第四個月回落為2021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人們憧憬降息周期的到來。
美國聯準會主席 鮑威爾:
“總體而言經濟持續穩健成長,但通膨和勞動市場資料顯示情況正在不斷變化。通膨上行風險減弱,就業下行風險增加。”
此前就有經濟學家警告聯準會正在“玩火”,相關失業率資料表明,如果聯準會再不採取漸進式降息,就有可能符合“薩姆定律”,進而被迫採取更激進的經濟手段。
“薩姆定律”是指,當美國3個月失業率移動平均值,減去前一年失業率低點,所得數值超過0.5%時,意味著經濟體正經歷衰退階段,過去每次衰退階段都符合這一定律。
在2007年12月,“薩姆定律”指標為0.4%,明確預示經濟衰退的到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當時的美國失業率在短短幾個月內從5%迅速上升至7%,並最終在2009年10月達到10%的高峰。這一年,“薩姆定律”指標在2.3%-3.9%之間徘徊,遠超安全水平。
香港大學金融學副教授 許焱:
“2008年,聯準會的應對政策有一定的滯後性,對於很多金融機構都造成了衝擊,有的金融機構被迫清盤,大量銀行資本化為烏有。大量工人失業,而且由於資產泡沫爆破,家庭財富也大量縮水,對美國國內的消費也造成了巨大打擊。”
10多年之後,新冠疫情的爆發又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對美國經濟的衝擊尤為顯著。2020年初,美國的失業率還維持在3.5%的低位。
然而,隨著疫情迅速蔓延和各地封鎖措施的實施,失業率在2020年4月份驟升至14.8%,創下二戰以來的新高。“薩姆定律”指標從2020年3月的0.3%飆升至6月的9.5%,這是“薩姆定律”指標紀錄中的最大變動。
2024年8月,“薩姆定律”指標又悄悄升至0.57%,高於歷史上經濟衰退時期的指標,引發投資者對於美國經濟是否再次衰退的擔憂。
美國成功抑制通膨,但就業人口指標卻未如理想。2024年8月非農就業人口只增加了14.2萬人,不如預料的16.5萬人;7月的就業人數資料,更從11.4萬人大幅下修至8.9萬人,6月的資料,則向下修了6.1萬。
9月18日,聯準會將聯邦基金利率的目標區間下調至4.75%至5%,而聯準會當日發佈的點陣圖顯示,對2024年聯邦基金利率中值的預期為4.4%,這也意味著聯準會有可能在2024年底之前,再降50個基點。
瑞銀財富管理亞太區投資總監及宏觀經濟主管 胡一帆:
“後續降息的話,如果按照我們現在的是一個軟著陸的情景的預測,除非美國出現一個大規模的急劇的GDP的下滑,不排除它非常激進的降息。”
過去40年,聯準會7次降息周期中,有3次是為應對潛在的經濟衰退風險,而主動採取的預防式降息;還有4次則是伴有經濟衰退的紓困式降息。
例如,2008年,聯準會為應對次貸危機,採取了紓困式降息,全年降息7次,最終使利率降至0-0.25%,接近零的超低水平。
歷史上,美國加息和降息,曾多次對其他國家造成影響。1988年3月至1989年2月,聯準會開始加息,利率從6.5%升至9.75%;1989年6月聯準會開始降息,與此同時,日本則開始加息。1990年1月,日本股市崩盤,日本泡沫經濟開始正式破裂,由此陷入漫長衰退期。
復旦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孫立堅:
“日本開始進入長期的衰退和美國的加息是非常高度相關的,美國可能光靠貨幣戰《廣場協議》不夠,還以它自己的加息改變資本的流動方向,造成這個日本市場的資金的斷裂,發生硬著陸的問題。”
無獨有偶,1994年聯準會加息至6%,1995年至1996年,聯準會開始啟動降息,1997年亞洲爆發金融危機。
思睿首席經濟學家 洪灝:
“加息不是最危險的,降息才最危險,往往降息的時候是預示著經濟的溫度在下降,這時候反而是市場會大幅波動的時候。”
縱觀歷史,經濟危機大多發生在聯準會降息期間。而這也令外界十分關注,聯準會本輪降息是否會引發世界性經濟危機。
香港大學金融學副教授 許焱:
“1990年,經濟危機是因為有波斯灣戰爭,然後引發了石油價格的上漲,造成了經濟危機;2007年有次貸危機,很難做出判斷是聯準會的降息導致了經濟危機。沒有太大的理由認為聯準會降息一定會導致全球性的經濟危機。”
早在聯準會開啟本輪降息周期前,自今年3月以來,瑞士、瑞典、英國等歐洲國家的中央銀行已相繼啟動降息。9月,歐洲央行第二次宣佈降息。
復旦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孫立堅:
“歐洲對美國的依賴性,不像亞洲對美國的依賴性強,所以物價一旦穩定了就急於調整今天貨幣的政策方向,去救失業率的問題,所以他們就降息。”
而與歐洲國家相比,亞洲國家似乎更加關注聯準會的決策。聯準會啟動本輪降息之前,除了率先降息的泰國和菲律賓以外,東南亞多國仍然按兵不動。
復旦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孫立堅:
“因為東南亞國家的收入水平、人均收入還是處在發展中的階段,所以它的內循環市場就是消費主導的市場。”
對於一些新興經濟體來說,聯準會處於高位的基準利率,在吸引大量資金流向美國的同時,也給這些國家帶來了挑戰。2024年3月6日,非洲第二大經濟體埃及的貨幣遭“滅頂之災”。為緩解該國嚴重的外匯短缺問題,埃及決定放開匯率管制,同時暴力加息,將關鍵利率上調600個基點至27.25%。埃及鎊兌美元匯率隨即一瀉千里,暴貶近40%。
復旦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孫立堅:
“歷次美國政策進入到加息或者降息的周期,都會有泡沫暴雷的現象,所以應該要提高自己的經濟動能,減少對外的過度依賴。”
與此同時,外界也頗為關注美國本輪降息將給中國帶來那些影響。值得注意的是,進入2024年以來,中國已兩度降息。
瑞銀財富管理亞太區投資總監及宏觀經濟主管 胡一帆:
“美元一旦開始降息,中國可能以更加激進的降息支援中國經濟的增長,比如說可能在房貸利率上,或者在企業借貸的利率上面,是不是會有大幅度的降低?不排除這樣的可能性。”
根據前摩根士丹利貨幣策略分析師、“美元微笑理論”提出者斯蒂芬•詹預測,美國本輪降息之後,中美利差將縮窄,或將引發1兆美元的資金回流中國,推動人民幣升值10%。
瑞銀財富管理亞太區投資總監及宏觀經濟主管 胡一帆:
“中國的市場好不好,最關鍵的還是中國自身經濟的增長。現在股票雖然很便宜,但是這幾年也沒有太大的流入。和地緣政治也有關係,就算美國降息了,但美國無論誰上台,都會對中國產生比較大的地緣政治的壓力,還是讓很多資金比較的小心。” (鳳凰衛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