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在雲端加速智能創新



汽車產業和雲端運算產業行至同一個岔路口,他們都真正想要贏得通向未來的門票。

雲端運算行業沒有秘密。

無論是某個產品性能上升了一個數量級,還是那家雲廠商又拿下一個大客戶,資訊的流動和拆解永遠是即時性的。但知道並不意味著能做到,對於趨勢的洞察僅僅是前提,大多數參與者只是淺嘗輒止,或者很快遇到了自己的能力天花板。

汽車行業是一個典型案例,近年各行業“用雲量”增長放緩,但隨著新能源行業加速發展,汽車行業貢獻了新增量,用雲量基數規模大且增長可持續,阿里雲智能集團副總裁、汽車能源行業總經理李強屬於最早“看到”趨勢的一批人。


智能汽車,比任何時候都需要雲

2021年7月,李強和他的團隊發現,汽車行業的算力需求“暴力拉升”,增速超過500%,包括小鵬、吉利、極氪等車企,以及Momenta等自動駕駛公司,在公共雲上大量使用GPU算力。

當年還有另一些肉眼可見的趨勢,與行業的欣欣向榮形成了鮮明對比。諮詢機構麥肯錫提到了如下變化:弱勢汽車品牌的消亡、國際品牌溢價率的逐漸消失、傳統4S模式的式微與轉型等。


阿里雲智能集團副總裁、汽車能源行業總經理李強


李強還表示,車企全球化出海也是一個很大的變數,比亞迪、小鵬、smart等車企,在東南亞、歐洲、北美、中東等不同國家和區域出海,有的是從0到1,有的是從1到N。舉例來看,smart在全球23多個國家和地區全面出海,阿里雲用最短的時間在阿里雲法蘭克福等站點,支援smart上線車聯網等核心業務。

在業內人士看來,即使變化巨大如斯,這些仍只是汽車行業偉大變革的序幕,遠非高潮。真正的高潮,將在駛向2030年的汽車行業競速賽上逐一顯現:

  • 技術重塑:電動、網聯、智能等領域的技術發展將繼續深刻塑造行業面貌及消費者需求;
  • 品牌定位重塑:顛覆性技術變革將為新進者的入局創造有利條件,進而改寫整體競爭格局;
  • 價值創造的變革:新技術與新進者將持續改寫行業的商業邏輯與價值創造模式。

一如所料,在今年大模型的驅動下,端到端成為最受業界關注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它同樣遵循Scaling Law的規則,又帶來用雲量的大幅增長。

過去的自動駕駛依賴人類演算法設定規則,儘管編寫了大量程式碼,仍難以應對所有駕駛場景。而如今,汽車行業採用端到端大模型技術,通過學習海量的人類駕駛視覺資料,AI模型已超越大多數司機的駕駛能力。



在2024年雲棲大會的主論壇上,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也提到,未來汽車將有幾個很大的變化,一是生產能力,以前的汽車公司大部分是整合研發,也就是把別人的能力合併在一起做出一個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產品,全球的軟體公司、網際網路公司、移動網際網路公司等科技公司,大部分是自己研發,也就是在核心的領域自研,在其他的領域整合,這是生產方式的變化。

二是銷售方式,以前的汽車基本上由車廠負責製造,由合作夥伴銷售,車廠沒辦法對汽車進行營運和後服務,也就沒有後收費。包括新造車勢力在內的全球車廠,更多開始思考營運方式的變化,從產品研發到售後服務、營運。

他表示,軟體和硬體的規模經濟加生態,一旦合併到一起,中國汽車有機會換一個賽道,出現全球性的汽車公司,但會比較少。下一個階段的賽點是看誰能夠每年生產和銷售100萬台全AI汽車。

汽車產業和雲端運算產業行至同一個岔路口,他們都真正想要贏得通向未來的門票。


公共雲,成為智能化的優先路徑

一個頗為值得思考的“巧合”是——從阿里雲內部層面,去年阿里雲確定了“AI驅動、公共雲優先”的戰略,從客戶層面,今年相當比例的新增用雲需求,都來自AI和公共雲,或者說是二者合二為一的需求,這在汽車行業體現得尤為明顯。

在最新一季的財報,阿里雲季度營收增長6%至265.49億元,阿里雲表示,優異的表現源自於公共雲業務雙位數增長和AI相關產品的三位數增長,在電話會中也額外指出,今年以來阿里雲客戶AI相關方面的預算明顯增加。

要知道,車企此前對於公共雲存在一種慣性避讓,特別是一些有歷史IT包袱的車企。如今行業現實證明,只要有足夠大的推力,車企擁抱公共雲並沒有根本阻礙。

IDC最新發佈的《中國汽車雲市場(2023下半年)跟蹤》報告顯示,2023上半年,汽車行業已經在控制公有雲支出的增長,並著手建設私有雲。但是在2023下半年,加速而來的智能化致使私有雲難以滿足客戶需求,汽車行業不得不增加在公有雲端的支出。

公共雲第一個顯而易見的優勢就是快,如果車企自建資料中心,從踩點選址、採購硬體、建設機房到安裝部署、偵錯營運,快的話也需要一年時間,車企可能就此錯過一整個窗口期,在智能化的路上連別人的車燈都看不到。

但快並不是公共雲唯一的優點,除了迅速提供底層算力外,雲廠商更希望成為車企共同創新的夥伴。

以巨量資料平台為例,車企的巨量資料團隊一般在數十人規模,他們的能力上限決定了車企的巨量資料能力上限,但是在公共雲上,阿里雲有上千名和世界一流技術接軌的人才,這些人才還在持續迭代,獲得新的技術後,車企一周工作可以在3個小時完成,車企可以獲得比以往技術堆疊更大的多樣性和先進性。

這裡不得不提的是,此前汽車行業被廣泛熱議的“靈魂論”,車企如何在不失去自己靈魂的前提下,加速智能時代的創新。

“我不認為一家主機廠需要自建大規模資料中心,雲端運算也不會成為一家主機廠的靈魂,就是企業的基礎設施,就像主機廠對電的需求,對於水的需求是一樣的。雲的存在不是讓車企創新從無到有,而是加速汽車行業的創新變化。”李強說道。

阿里雲很早就釐清了自己的定位,就是在生成式AI的火熱、特斯拉FSD的超預期、智能汽車的大賣、汽車行業在“智能化”方面加速內卷等等前提下,通過技術密度和人才密度,幫助更多車企獲得急需的能力。

一些新勢力車企從創業就使用公共雲,其雲上比例能達到90%以上,除了一小部分核心生產系統之外,新勢力車企通過全面上雲,迭代速度很快。從行業維度觀察,汽車行業公共雲的使用率,也已經由原來的四成提高到六成。


對於雲的認識,該換換了

2024年,可能是汽車產業對於雲端運算重新認知的分水嶺。

此前,大多數廠商還將雲當做“營運性”支出,因此在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首先想到控制雲開支。李強就提到,阿里雲經常就成本與車企採購部門溝通,年初就要制定降本計畫,車企對所有供應商的成本要求都非常嚴格。

“我們深信,技術本身能更帶來更大的變化。”李強表示,阿里雲已經幫助很多大型客戶,例如吉利、上汽、小鵬等,每年先做一次技術全面梳理,從而實現技術的壓縮和降本,在增效的前提下降本。



例如小鵬汽車與阿里雲合作,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建立了中國最大的自動駕駛智算中心,經過持續的升級擴容,目前算力高達2.51EFLOPS,這使得小鵬汽車每天處理的日增視訊訓練資料9.78萬公里,端到端智駕大模型2天迭代一次。

同時,上述智算中心實現了對GPU資源的細粒度切分和調度,將GPU資源的虛擬化利用率提高了3倍,支援更多人同時線上開發,效率提升了10倍以上。在通訊層面,端對端通訊延遲降低了80%,達到了2微秒的水準。而儲存吞吐則比業界提升了40倍。

而在下半年尤其是2024年,整個汽車行業已經意識到,雲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生產性支出,卷價格、卷產品,最終都是卷算力、演算法、資料,掌握更多關鍵要素並和自身業務融合得深、融合得廣的企業,可以在研發速度、生產速度、銷售效率、服務體驗、生態建設上全面領先。

一是車企自動駕駛技術向“無高精地圖路線”升級,車企紛紛發佈不依賴高精地圖的城區智駕方案,相比於“有高精地圖”路線對於雲端的資源消耗量更大;

二是大模型上車,新勢力甚至是傳統主機廠等均在自研車端大模型以提升消費者的體感,進一步加劇了雲端的資源消耗量;

三是部分車企開始在研發、生產、行銷、服務等環節全面探索大模型,雖然目前消耗的雲端資源量較小,但是為汽車雲市場提供了新的增長方向和成長潛力。

談及如何繼續成為智能時代的主要雲服務商,李強談到,“確保雲的先進性必須處在中國第一,這包括成本、穩定性、可靠性以及生態的繁榮,這是立身之本。”

中國汽車,站在下一個時代的起跑線,智能化必然會催生出中國的汽車巨頭,也必然會誕生出與之伴隨而生的一朵世界級汽車雲。 (鈦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