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改委記者會宣布一系列增量政策

介紹“系統落實一攬子增量政策紮實推動經濟向上結構向優、發展態勢持續向好”有關情況


新聞發佈會現場


情況發佈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 鄭柵潔:

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出席今天的新聞發佈會。

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一步經濟工作,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經濟工作的高度重視,充分展現了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信心決心。9月29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專題研究部署一攬子增量政策的具體落實工作。

今天,我就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系統落實一攬子增量政策,向大家做個通報,之後和我的四位同事一起,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我先通報兩方面情況。

一、關於當前經濟形勢

我們認為,精準把握中國經濟實際,要做到全面客觀冷靜,看宏觀全域、看發展態勢,既要看當下,也要看未來。

從宏觀全域看,面對更加錯綜複雜的國內外環境,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民生保障不斷加力,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取得新的積極進展,高品質發展深入推進,社會大局保持穩定。

我們可以用“穩”和“進”兩個關鍵詞來簡要概括。“穩”主要體現在經濟大盤上。生產供給方面,農業生產穩定,全年糧食有望再獲豐收;工業增長較快,前8個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8%,其中帶動性強的新能源汽車、積體電路產量分別增長31.3%、26.6%;服務業增勢平穩,服務業生產指數增長4.9%,其中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生產指數分別增長11.9%和7.7%。市場需求方面,投資消費持續增長,事關長遠、支撐可持續發展、有利可持續發展的製造業投資增長9.1%,比整體投資高5.7個百分點,“兩新”(大規模裝置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成效明顯,近期汽車、家電產品銷量回升較快,預計9月份主要廠商乘用車零售量比上月增長10%。前8個月,以人民幣計價的出口增長6.9%。就業物價方面,就業形勢穩定,前8個月城鎮新增就業944萬人,同比多增20萬人;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0.2%,其中8月份上漲0.6%。“進”主要體現在結構最佳化上。新動能加快成長壯大,前8個月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9%和7.6%,三大需求結構更趨最佳化,一些重點領域也在不斷最佳化、不斷突破,新型城鎮化、區域協調發展深入推進,經濟大省有效發揮挑大樑作用。

在看到經濟發展的成效、成績、亮點的同時,我們也正視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一方面,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增長3.2%,低於去年。主要經濟體增長動能弱、債務負擔重,近期普遍實施降息,國際市場波動明顯,全球貿易保護加劇,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這些都會通過貿易、投資、金融等管道對中國產生不利影響。另一方面,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三季度以來工業、投資消費等主要經濟指標出現波動,有些行業“內卷式”競爭,有些企業還不適應最佳化升級或轉型發展變化,有的增產不增收不增利,有的生產經營比較困難,一些領域風險隱患仍然較大。

綜合分析,從發展態勢看,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市場潛力大、經濟韌性強等有利條件沒有改變,隨著各項存量政策效應繼續釋放特別是增量政策出台實施,近期市場預期明顯改善,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回升較快,股票市場回暖上漲,“十一”假期市場消費旺盛。我們對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充滿信心,對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平穩健康發展充滿信心。

二、關於貫徹落實一攬子增量政策的工作考慮

針對當前經濟運行中的新情況新問題,黨中央、國務院科學決策、果斷出手,在有效落實存量政策的同時,圍繞加大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擴大國內有效需求、加大助企幫扶力度、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提振資本市場等五個方面,加力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我們既重視發力解決當下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我們更關注、更重視解決經濟中長期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強化打基礎、利長遠、可持續、穩中有進,推動高品質發展。

一攬子增量政策體現了三個“更加注重”,就是更加注重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更加注重支援實體經濟和經營主體健康發展,更加注重統籌高品質發展和高水平安全。這些政策的謀劃制定,也體現了四個“堅持”。一是堅持目標導向,錨定全年目標任務,用好用足政策空間,努力激發更大發展潛能。二是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經營主體和社會關切,緊扣經濟社會發展和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困難問題,採取針對性更強的措施。三是堅持系統施策,統籌財政、金融、消費、投資、房地產、股市、就業、民生等各領域政策,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強化政策合力。四是堅持長短結合,統籌做好今明兩年政策的銜接,推動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確保“十四五”順利收官。

貫徹落實一攬子增量政策,是項綜合性、系統性工作,要提高針對性和精準性,增強有效性和可持續性。具體來說有五個“針對”。一是針對經濟運行中的下行壓力,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各方面都要持續用力、更加給力。二是針對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等問題,把擴內需增量政策重點更多放在惠民生、促消費上,積極發揮投資有效帶動作用。三是針對當前一些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大助企幫扶力度,切實最佳化營商環境,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四是針對樓市持續偏弱,採取綜合性政策措施,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五是針對前期股市震盪下行等問題,出台有力有效系列舉措,努力提振資本市場。

下一步,我們將和各部門、各地區一起,全面貫徹、加快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系統落實一攬子增量政策,打出一套“組合拳”,打通政策落實中的堵點卡點,紮實推動經濟穩定向上、結構不斷向優、發展態勢持續向好,力爭年內見到更多實效,也為明年“十四五”順利收官乃至“十五五”良好的開局打好基礎。

答記者問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記者:

柵潔主任您好,您剛才在開場白中介紹了落實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的一攬子增量政策,包括統籌財政、金融、消費、投資等領域,能否請您詳細介紹一下落實一攬子增量政策有那些具體舉措?


鄭柵潔:

剛才我已就一攬子增量政策的主要考慮作了通報,下面我就系統落實一攬子增量政策的具體舉措作個介紹。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一、加力提效實施宏觀政策

一是加大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加強財政稅收、貨幣金融、投資消費、收入分配等宏觀政策的統籌協調和系統整合,強化政策工具協同創新,把握好政策實施的時度效,放大政策組合效應。要保證必要的財政支出,加快支出進度,加大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促進作用;要加力支援地方開展債務置換,化解債務風險。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實施有力度的降息,支援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為經營主體投融資、宏觀政策實施等創造更好的金融環境,近期已經出台實施降准降息等政策,其他金融政策也在積極推進。

二是加快推動重大改革舉措落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了300多項重點改革舉措,目前各項任務正在逐項有序推進落實。我們將加快推出一批條件成熟、可感可及、有利於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改革舉措,比如制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發佈新版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出台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意見等。同時,加大引資穩資力度,進一步擴大自主開放,修訂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推出新一批重大外資項目,實施更加開放的過境免簽政策。

三是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用好一致性評估工作機制,提升各領域政策目標、工具、力度、時機、節奏的一致性和匹配度。政策出台前,要經過一致性評估進行充分論證;政策執行或調整時,要與宏觀政策取向持續保持一致;政策落實後,要對政策效果及時檢視評估,整個過程中與宏觀政策取向不一致的要及時調整或暫停執行。

二、進一步擴大內需

在消費方面,重點是把促消費和惠民生結合起來,促進中低收入群體增收,實施提振消費行動。具體有三點。一是加大對特定群體的支援力度。國慶前已向特困人員、孤兒等困難群眾發放一次性生活補助。要提高學生資助補助標準並擴大政策覆蓋面,提高本專科生、研究生國家助學貸款額度,推動降低貸款利率等。二是結合“兩新”推動大宗商品消費持續擴大。大規模裝置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不僅有利於釋放需求潛力,更有利於促進節能降碳、推動全面綠色轉型。目前消費品以舊換新的配套實施細則全面出台、資金全面下達、政策全面啟動,乘用車零售量大幅回升,家電銷售額由降轉升。我們要加大相關政策推進實施力度,推動商品消費持續增加。三是擴大養老、托育等服務消費。這也是社會現在普遍關心的兩個“一老一小”的問題。支援和規範社會力量發展養老、托育產業,抓緊完善生育支援政策體系,提高基本生育和兒童醫療公共服務水平。要培育數字消費、綠色消費等新型消費業態,增強供給側對中高端需求的適配性。

在投資方面,重點是擴大有效投資,加快形成實物工作量。具體有三點。一是用足用好今年各類資金。目前7000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已經全部下達,用於“兩重”建設(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和“兩新”工作的1兆元超長期特別國債已經全部下達到項目和地方,目前正在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和資金撥付。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進度,支援項目開工建設。二是提前謀劃並下達明年部分“兩重”建設項目清單和中央預算內投資計畫。經過梳理,續建基礎設施、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高標準農田建設、地下管網建設、城市更新等領域增量資金需求較大。明年要繼續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並最佳化投向,加力支援“兩重”建設。我們將在年內提前下達明年1000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計畫和1000億元“兩重”建設項目清單,支援地方加快開展前期工作、先行開工實施。同時與此相關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加快推動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三是最佳化實施投資重大政策。抓緊研究適當擴大專項債券用作資本金的領域、規模、比例,盡快出台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援範圍的具體改革舉措。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積極性,實施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支援社會資本參與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建設。

三、加大助企幫扶力度

一是規範涉企執法、監管行為。進一步規範行政執法單位涉企行政執法行為,更多採取包容審慎監管和柔性執法方式,不能違規異地執法和趨利執法,不能亂罰款、亂檢查、亂查封。及時對罰沒收入增長異常的地方進行提醒,必要時進行督查。加快民營經濟促進法立法處理程序,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二是提前明確階段性政策後續安排。根據梳理,今年底還將有部分稅費支援、失業保險援走穩崗、技能提升補貼等政策要到期。相關部門將在研究評估基礎上,加快明確政策是否延續實施,如延續實施,盡快明確延續實施的期限。有利於企業生產經營和健康發展的政策不會停、不會少。

三是加強要素組態保障。將無還本續貸政策由小微企業階段性擴大到中型企業,這項政策已經出台,更多企業將享受到實惠。近期,發展改革委與金融監管總局牽頭建立支援小微企業融資的協調機制,指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提供融資支援,努力做到“應貸盡貸”。同時,研究將一批符合條件的重大項目納入“十四五”能耗單列範圍,鼓勵地方通過購買綠電綠證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費。

四、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採取系統性綜合措施,對商品房建設嚴控增量、最佳化存量、提高品質,加大“白名單”項目貸款投放力度,運用專項債券等支援盤活存量閒置土地,調整住房限購政策,釋放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消化存量商品房,降低存量房貸利率,抓緊完善土地、財稅、金融等政策,加快建構房地產發展新模式。降低存量房貸利率等政策已經出台,有些城市全面取消限購,有些城市進一步縮小限購區域、放寬限購條件,其他政策也在積極謀劃、積極推進。

五、努力提振資本市場。有關部門將採取有力有效的綜合措施,大力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險、理財等資金入市堵點,支援上市公司併購重組,穩步推進公募基金改革,研究出台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政策措施。目前各項政策正在加快推出。

下一步,我們將密切跟蹤形勢變化,即時評估政策實施效果,及時研究新的增量政策,做好政策預研儲備,統籌今明兩年政策銜接、工作銜接,紮實推動經濟穩定向上結構向優、發展態勢持續向好。

封面新聞記者:

剛才鄭主任提到要擴大有效投資,請問後續有那些政策和舉措,推動投資盡快落地,加快形成實物工作量?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 劉蘇社:

今年以來,我們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圍繞擴大有效投資,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帶動作用,充分調動民間投資的積極性。這裡我用一組資料向大家報告一下今年的情況。

政府投資方面,今年近6兆元的政府投資絕大部分已經落實到具體項目,目前正在加快形成更多的實物工作量,今年7000億元的中央預算內投資已經下達,目前項目開工率是58%;1兆元的超長期特別國債裡用於“兩重”建設的7000億元也全部下達到項目,項目開工率是50%;今年用於項目建設的3.12兆元的地方政府專項債,目前到9月底統計已經發行2.83兆元,發行率是90%,項目開工率是85%;去年四季度增發的用於災後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1兆元國債,所有項目到今年6月底已經全部開工,目前已經完成投資7700億元。民間投資方面,今年以來,我們已經向民間資本推介1635個重大項目,其中吸引民間資本參與項目441個、總投資3448億元。民間資本參與核電、鐵路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也取得了新的進展。我們還組織篩選形成第一批189個全國重點民間投資項目,幫助協調解決資金要素保障等重大問題。同時規範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聚焦使用者付費、全部採取特許經營模式、優先支援民營企業參與等政策導向,向社會公佈了一批示範項目、涉及總投資1410億元。

按照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和國務院常務會的部署,下一步,我們將會同有關部門,統籌擴大有效投資的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促進投資平穩增長。下面從五個方面就落實落地工作予以補充。

一是抓緊提前下達2025年部分“兩重”建設項目的清單和中央預算內投資計畫。支援“兩重”建設是黨中央著眼於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2025年還將繼續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並且最佳化投向,“兩重”建設仍將保持有力度的安排。目前,發改委正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自上而下抓緊謀劃儲備一批“兩重”建設的重大項目,並同步加快推進政策、規劃、體制機制創新等“軟建設”,通過持續完善投入機制、提高投入效率,統籌“硬投資”與“軟建設”,共同實現“兩重”目標。中央預算內投資繼續支援基礎性、公益性、長遠性的項目,加快補齊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短板弱項。考慮到提前下達項目清單和投資計畫,有助於加快開展項目前期工作、先行開工實施,為此,我們擬在本月底按程序提前下達1000億元“兩重”建設項目清單和1000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計畫。所涉及的項目已經經過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認真篩選,符合投向、前期工作成熟、具備下達條件,可以盡快在年內形成實物工作量。

二是加大“十四五”規劃102項重大工程的推進力度。102項重大工程涉及到的5100個具體項目,92%的項目到目前已經開工建設或者已經建成。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加大統籌協調力度,壓實各方責任,強化資金支援和要素資源保障,推動尚未開工的409個項目盡快開工建設,確保到明年底“十四五”規劃102項重大工程順利收官。

三是用足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一方面,督促有關地方到10月底完成今年剩餘約2900億的地方政府專項債額度的發行工作,同時加快已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項目的實施和資金使用進度,推動形成更多的實物工作量。另一方面,針對目前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目前發改委、財政部正在按照部署抓緊研究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支援範圍,適當擴大用作資本金的領域、規模和比例,研究開展項目稽核自主權試點,實施續建項目“綠色通道”等,盡快出台最佳化完善地方政府專項債管理的新舉措。

四是強化政府投資項目的全過程管理。主要通過線上監測、實地督導、現場核查等方式加強項目的調度,督促指導地方、部門組織實施好各類政府投資項目,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同時,大力度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抓緊研究制定出台進一步完善政府投資決策機制、提高政府投資效益的政策措施。

五是支援和鼓勵民間投資健康發展。加快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的長效機制,重點是持續做好優質項目的推介,推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鐵路、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加快篩選形成新一批全國重點民間投資項目清單。同時,規範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新機制,支援更多符合條件的民間投資項目發行基礎設施REITs,深化投貸聯動試點合作。

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

請問,中國政府打算如何提振民營企業家的投資信心以及吸引更多的外資?在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方面又會出台那些政策?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 鄭備:

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幫助企業渡過難關,進一步規範涉企執法、監管行為,進一步最佳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國家發改委將堅持問題導向,會同相關部門在最佳化營商環境方面持續用力,重點做到“三個進一步”。

一是進一步完善涉企法律體系。一方面,我們將加快民營經濟促進法的立法處理程序,從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加快修訂招標投標法,著力破解地方保護,促進各類所有制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推動修訂《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促進機關、事業單位、大型企業及時支付中小企業帳款。另一方面,對涉及不平等對待企業的法律法規政策,加快清理進度,破除妨礙企業公平競爭的制度壁壘。

二是進一步規範涉企執法監管行為。我們將推動加快完善行政裁量權基準,行政執法更多採取包容審慎監管和柔性執法方式,避免或者減少對經營主體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影響。規範異地行政執法行為,建立健全異地行政執法協助制度,防範選擇性執法、趨利性執法。強化行政執法監督,對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行為堅決糾正、嚴肅追責。

三是進一步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我們將充分發揮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作用,建好用好民營經濟發展綜合服務平台,強化國家、省、市、縣多層級常態化交流溝通,認真傾聽企業意見建議,推動解決急難愁盼問題。比如,針對企業反映比較集中的融資問題,在部際聯席會議框架下,推動擴大無還本續貸政策的覆蓋面,階段性從小微企業擴展到科技型、製造業、農業等領域的中型企業,提高了續貸效率,降低了資金成本。

關於您提到的如何吸引更多外資的問題,我們將採取加大引資穩資力度,進一步擴大自主開放,推出新一批重大外資項目等五方面舉措,鼓勵外資企業深耕中國,贏在中國。

路透社記者:

我想問一下,這次一攬子政策有沒有一個預計大概的規模,還有我們要實現的目標是什麼?今年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是不是能夠實現?目前,經濟面臨的通縮壓力會不會緩解?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 趙辰昕:

比如,這次一攬子增量政策的研究制定,體現了“三個更加注重”,體現了“四個堅持”,就是要更加注重經濟發展質量,更加注重支援實體經濟和經營主體健康發展,更加注重統籌高品質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堅持目標導向,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系統施策,還要堅持長短結合。比如,一攬子增量政策是綜合性、系統性的政策,綜合性、系統性就是關鍵詞。又如,在落實和執行的過程中,要提高針對性和精準性,增強有效性和可持續性。只要抓住了這些核心內容,一定能夠有助於理解和把握好一攬子增量政策。一攬子增量政策就是要充分激發全社會推動高品質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速為5%,就業、物價都保持了基本穩定。今天是10月8日,前三季度已經過去了,從我們掌握的情況看,前三季度中國經濟仍然能夠保持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隨著黨中央、國務院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落實落細,特別是一攬子增量政策效應不斷顯現,發展的活力和動力將進一步釋放,市場信心將進一步增強,高品質發展和經濟平穩運行的基礎將進一步夯實。我們有條件、有能力,更有信心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任務。

彭博新聞社記者:

請問,伴隨著中國經濟向高品質發展轉型,從傳統房地產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流出的勞動力,國家將如何創造就業機會?尤其是考慮到今年8月份的青年失業率大概在18%左右,中國如何去實現充分就業?同時,您剛才提到,關於地方政府專項債剩餘額度要在今年10月份的時候發行完畢,是否意味著中國會在11月和12月的時候發行一些新的債券?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 李春臨:

“三個更加注重”所要實現的最終目標裡,促進高品質充分就業就是主要目標之一。

今年以來,各項穩增長穩就業政策持續發力,就業形勢總體保持平穩。今年前8個月,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2%,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勞動力從勞動生產率低的行業向勞動生產率高的行業流動,這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技術進步在推動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同時,還會催生許多新職業和新就業崗位。比如,低空經濟的蓬勃發展催生了無人機操控員這樣一個新崗位。據有關部門測算,現在中國這個崗位的就業人才缺口高達100萬人。再比如,新能源汽車維修行業,現在中國的總體就業人員不足10萬人。有關部門預測,到2025年,也就是明年,新能源汽車維修和研發這方面的專業人才缺口將達到103萬人,這都是很龐大的就業崗位。

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對做好就業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明確部署。擴大就業關鍵還是要發展,尤其是高品質發展。下一步,國家發改委將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加強宏觀政策協調配合,引導樹立正確就業觀念,堅持依靠發展促就業。在剛才柵潔主任通報的基礎上,我再補充四條:

一是擴大有效需求創造新的就業增長點。發揮中央預算內投資的引領帶動作用,多措並舉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加快落實“兩重”“兩新”等重大舉措,對吸納就業效果好的項目加大支援力度。舉個例子,今年的數字還沒最終出來,去年國家發改委以工代賑專項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109億元,帶動了農村低收入群體就近就地就業達到29萬人,人均創收達到1萬元,“兩重”“兩新”提供了龐大的就業市場。

二是增強新興產業就業創造效應。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壯大新一代資訊技術、節能環保、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創造更多知識技能型崗位。

三是拓寬生活服務性行業就業空間。創新發展服務消費,加快培育消費新場景,大力發展銀髮經濟,中國現在老齡化程度逐年遞增,一定要充分釋放出養老、家政、托育、物流等社會服務領域的就業潛力。以家政行業為例,目前中國家政服務業從業人員約3000萬人,而實際上市場需求高達5000萬人,尤其是高品質、高水平的家政服務人員極度短缺。

四是發揮職業教育、技能培訓對就業的促進作用。統籌多管道資源加大對技能培訓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指導地方建好用好公共實訓基地、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等平台載體,精準對接企業用工需求,為廣大勞動者開展訂單式、定向式及項目制培訓,使其能夠以一技之長打通就業增收之路。


劉蘇社:

剛才這位記者問的專項債問題,在開始的通報當中也已經講了,今年專項債用於項目建設3.12兆元,到9月底已經發行了2.83兆元,還有2900億元,目前正督促各地在本月底發行完。

下一步,重點是要用足用好、發揮好專項債的效益,確保專項債項目盡快開工,確保專項債真正發揮作用。同時,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正在研究最佳化完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管理的新舉措。出台以後,將推動專項債在投資當中發揮更大作用。我就簡要補充這些。

經濟日報記者:

剛才提到一攬子增量政策中,在城市更新領域有較大的增量資金需求。我們理解城市更新包括老舊小區改造、地下管網更新等等,請問具體有那些支援政策,有沒有融資方面的支援?


劉蘇社:

目前,中國城市發展已經進入了增量建設和存量更新並重的階段,可以說今後一個時期,城市改造更新的任務將越來越重。以城市重要的“裡子工程”地下管網建設改造為例,有關方面預計在未來五年需要改造的城市燃氣、供排水、供熱等各類管網總量將近60萬公里,投資總需求約4兆。

一攬子增量政策明確,要加強城市更新的重點建設,下一步我們將結合職能,繼續統籌用好各類資金,提前安排相關項目的清單和投資計畫,加快推動符合條件的項目開工建設,同時健全完善可持續的更新改造機制,積極推進城市基礎設施提升改造,盡快補齊城市基礎設施的短板,充分釋放中國新型城鎮化的巨大潛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下一步有幾項工作要做:

一是分類有序推進更新改造任務的實施。區分任務的輕重緩急,按照短期聚焦消除安全隱患,中期推進老化設施更新,長期促進設施功能完善的工作思路,組織實施城市基礎設施提升改造行動,優先推進涉及重大公共安全和重要民生保障的城市管網安全提升、老舊居住區宜居改造、城中村綜合改造、城市交通設施安全改造等工程建設,有序推進老舊街區(老舊廠區)轉型提質、城市公共服務功能提升等工程建設。

二是在提前下達明年部分“兩重”建設項目清單和中央預算內投資計畫當中,優先支援一批城市更新重點項目。目前城市地下管網的資金需求量比較大,很多項目也比較成熟,我們想下一步在提前下達批裡面優先支援一批城市更新重點項目。2023-2024年,發改委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增發國債資金和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共超過4700億,重點支援城市燃氣、排水等地下管網改造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城市更新項目。今後幾年,城市更新仍是政府投資的支援重點,2025年也將繼續加大力度。在兩個1000億項目清單和投資計畫當中,城市更新佔有一定的比例,主要安排城市燃氣、供排水、供熱等管網建設,突出人口規模大、密度高的重點城市和中心城區,重點支援在建工程和今年四季度可以開工的項目,推動解決燃氣管網老化、城市內澇、供水管網漏損等突出問題,同時還要繼續統籌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對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城中村改造、危舊住房改造等城市更新項目的支援力度。也要研究將老舊街區(老舊廠區)改造等有一定收益的城市更新項目納入地方政府專項債支援範圍。

三是積極探索創新融資的模式。城市更新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潛力,項目的投資額比較大,單靠政府投資遠遠不夠,必須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也必須大力度吸引民間資本的廣泛參與。我們將對市場化程度較高、經營屬性較強的領域,完善投入機制、提高投入效率,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對回報水平適中、社會資本具有投資意願的領域,也將充分發揮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也就是PPP新機制的作用,還有基礎設施REITs等作用,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全社會參與的可持續更新改造模式。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

我們知道,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對企業發展也非常重要。所以我特別想請問一下,一攬子增量政策對於加強重大項目用能保障有沒有什麼具體安排?


趙辰昕:

確實,用能保障也是要素組態保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用能保障對高品質發展非常重要,可以說是支撐高品質發展的關鍵。為貫徹落實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決策部署,加強要素組態保障,助力實體經濟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進一步明確了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的具體舉措。

一是有效拓展增量用能空間。“十四五”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通過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政策,已經明確不再將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費納入能耗調控。大家知道,隨著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這項政策可拓展的用能空間規模在逐步擴大。從目前瞭解到的情況看,用好用足這項政策,還有不少需要加力的地方。為此,在這次增量政策中進一步明確,在開展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和節能目標責任評價考核時,要嚴格將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費量予以扣除,以此引導地方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鼓勵通過購買綠電綠證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費,從而為經濟社會發展騰出增量用能空間。與此同時,我們將繼續加大工作力度,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無序上馬,有效抑制不合理新增用能需求,促進產業最佳化升級和健康發展。

二是深入挖掘存量節能潛力。目前,中國全社會存量用能規模約為“十四五”新增用能空間的10倍,深入挖掘存量節能潛力能夠為經濟社會發展騰出巨大的用能空間。我們將統籌運用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等資金管道,結合深入實施“兩新”等工作,加力支援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裝置更新,以存量挖潛積極保障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合理用能需求。

三是加力實施國家重大項目能耗單列。研究將一批符合國家重大生產力佈局、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大項目納入“十四五”能耗單列範圍,相關項目的能耗將不再計入項目所在地省級政府節能目標責任評價考核範疇,強化對國家佈局重大項目的用能保障。

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持續抓好相關政策的貫徹執行,以更高水平更高品質做好節能工作為抓手,有力有效加強高品質發展用能保障,為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用能支撐。

澎湃新聞記者:

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是一項系統工程,要讓農民進城後能夠有意願、有能力、有條件長期在城市生活,請問一攬子增量政策中,有那些措施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鄭備:

誠如您講的,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是一項系統工程。7月28日,國務院出台《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畫》後,我們會同有關部門抓緊細化了今明兩年的重點任務,正在開展省市縣三級專題培訓,並將聚焦破解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瓶頸難題啟動試點工作。為加快推動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在一攬子增量政策中,我們重點圍繞五年行動計畫部署的四大行動,加大政策支援和實施力度。

一是在實施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方面,我們聚焦破除1.7億多進城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市民化過程中的堵點卡點,針對大城市落戶難問題,重點加快推動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城市放開放寬落戶條件,全面設立街道社區公共戶口,完善租房落戶政策;針對農業轉移人口最關心的教育、醫療等問題,加大超長期特別國債對人口集中流入城市普通高中建設、醫院病房改造等項目的支援力度。

二是在實施潛力地區城鎮化水平提升行動方面,我們聚焦解決縣城綜合承載能力不足、產業基礎薄弱等問題,通過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政策性銀行中長期貸款等積極支援,加快縣城基礎設施和產業配套設施建設,推進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產業對接合作,促進一批重大項目落地實施。

三是在實施現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動方面,我們聚焦打通城際交通“斷頭路”“瓶頸路”,加強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資金支援,建設一批市域(郊)鐵路、城際鐵路和城市快速路,加快形成通勤圈、產業圈、生活圈,提高同城化發展水平。

四是在實施城市安全韌性水平提升行動方面,我們聚焦消除城市建設運行中的風險隱患,重點開展地下管網等“裡子”工程建設,提前安排明年的投資項目計畫,大力實施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加快完善防洪排澇工程等體系,盡快補齊城市安全韌性短板。

新型城鎮化是擴大消費的“倍增器”、拉動投資的“加速器”。我們將會同有關部門充分發揮新型城鎮化對擴大內需的重要作用,為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香港南華早報記者:

想問國家發改委是否會考慮加快地方基礎設施等政府投資項目的審批建設,尤其是一些跨區域的大型的,有沒有具體名單?


劉蘇社:

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發行使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帶動作用。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合理加大基礎設施投資,有助於保持投資穩定增長,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對您提的是否會加快地方基礎設施投資項目審批和建設問題,從發改委角度考慮,主要有三點:

第一,選準投資方向。一定要聚焦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需要,精準補短板、強弱項。比如,剛才講的城市更新改造,投資潛力大、經濟社會效益比較明顯,是下一步地方基礎設施投資的重點方向。

第二,做實前期工作。地方投資項目一定要深入開展項目前期論證,堅持先評估後決策,科學確定項目建設方案。依規高效履行項目相關的審批程序、落實建設條件,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第三,落實項目建設資金。一定要充分論證項目資金籌措方案,依法合規落實各管道建設資金,特別是對符合條件的項目,考慮適當加大中央投資支援力度,切實減輕地方政府出資壓力。

南方都市報記者:

10月份以後,各地陸續進入冬季用電用暖用氣高峰,請問如何做好今冬能源供應保障和民生商品等重要物資保供穩價工作?


李春臨:

國慶長假剛過,已近深秋,北方地區將陸續進入供暖季,緊接著就是元旦、春節兩節,這項工作在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已經作了全面系統的部署安排。我簡要回答一下這兩個問題。

第一是關於能源保障。國家發展改革委已會同有關方面提早進行了一系列安排,總體看來能源供應保障具有較好基礎。煤炭方面,全國煤炭生產持續保持穩定,統調電廠存煤在2億噸以上,平均可用天數超過30天,處於歷史同期高位,東北地區備冬儲煤較為充足。電力方面,截至8月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31.3億千瓦,在水電、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已超過一半、電力供應不確定性增加的情況下,通過加強智能化調度和提升跨省跨區互濟水平,能夠實現電力穩定可靠供應。天然氣方面,資源供應較為充足,調峰儲氣能力較去年增加了80億立方米,入冬前實現應儲盡儲。

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持續加強監測分析,壓實各方責任,全力保障能源穩定供應。一是增加煤炭、天然氣等資源生產供應,推動各類發電機組應發盡發,促進新能源高效消納。二是著力增加電煤、天然氣儲備,加強跨省跨區電力調度,做好儲能精細化呼叫,提升頂峰保障能力。三是優先保障民生用能,最大程度減少極端天氣等突發事件對正常生產生活的影響。在剛剛過去的夏季,受極端高溫等影響,全國最大用電負荷和日最大用電量分別創下14.51億千瓦和325億千瓦時的歷史新高,較2023年峰值分別高出了1.06億千瓦和24億千瓦時,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能源電力供應平穩有序。即便是受颱風和洪澇災害影響,造成部分地區短時停電,也在第一時間組織搶修,及時恢復供電。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今冬供暖季能源供應能夠得到有效保障,為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和人民群眾溫暖過冬提供堅實有力的支撐。

關於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當前,全國重要民生商品市場供應充足、運行平穩。夏糧實現增產,秋糧豐收在望;生豬產能處於合理水平,蛋雞等存欄量保持高位;蔬菜在田面積增加;同時,36個大中城市成品糧油儲備可滿足15天以上消費,豬肉儲備調節能力不斷增強,北方大城市冬春蔬菜儲備持續健全,保供穩價具備堅實物質基礎。近期,針對國慶假期消費增加的情況,不少地方啟動了惠民平價銷售,加大平價菜等商品投放力度,保障市場量足價穩。

下一步,我委將密切關注市場動態,結合冬季及元旦、春節等重點時段形勢特點,會同有關方面提前採取措施,抓好秋冬農業生產,壓實地方儲備責任,加強產銷銜接,暢通物流運輸,及時投放貨源,強化市場監管,完善應急預案,切實保障重要民生商品市場供應,為增量政策有效落實營造良好環境。 (中國基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