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看以下兩則新聞:
10月11日電,特斯拉今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伯班克華納兄弟工作室召開特斯拉“WE,ROBOT”發佈會。在發佈會現場,多個特斯拉Optimus人形機器人跳起熱舞。馬斯克表示,Optimus機器人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按規模生產的Optimus機器人成本將在2萬美元至3萬美元之間。
工業和資訊化部副部長王江平14日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深化場景應用,培育壯大低空經濟、智能製造等新質生產力。以低空產業生態建構為導向,支援空域資源較好、應用場景豐富的優勢地區先行先試,因地制宜地打造低空多場景的應用示範體系,加快培育低空物流、城市和城際空中交通、低空文旅等低空消費新業態,拓展農林植保、巡視巡檢、應急救援等新模式,打造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出台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大力發展人形機器人、腦機介面、6G等新領域新賽道。同時,支援企業打造智能製造“升級版”,聚焦典型行業的智能製造技術應用,梯度培育一批基礎級、先進級、卓越級、領航級的智能工廠。
時代的發展並不是由單方面的意志所決定,大國之間的競爭往往能推動科技爆髮式的增長。我們不妨梳理下蘇美在航空航天領域的競爭史:
在20世紀初,蘇聯和美國都在航空領域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蘇聯的飛機設計師如安東諾夫和米高揚在戰鬥機和運輸機的設計上取得了顯著成就,而美國則在民用航空和軍事航空方面表現突出。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和美國都意識到航空技術在軍事中的重要性。美國通過馬歇爾計畫和其他手段,迅速重建和發展了其航空工業,而蘇聯則通過集中資源和計畫經濟模式,推動了自己的航空發展。
冷戰時期的航天競賽,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標誌著航天競賽的開始。此後,美國加大了對航天技術的投資,最終在1969年成功實現了阿波羅11號登月,成為第一個將人類送上月球的國家。(ps: 目前網上也有對登月存疑,但不得不說當時肯定有嘗試這方面的研究)
在冷戰期間,蘇美兩國在軍事航空領域的競爭也十分激烈。美國的F-15、F-16等戰鬥機與蘇聯的米格-21、蘇-27等戰鬥機展開了激烈的競爭。雙方在技術、性能和戰術上的不斷創新,使得航空技術迅速發展。
冷戰的結束,蘇聯解體,航空競爭的格局發生了變化。美國在航空航天領域依然保持領先地位,而俄羅斯則繼承了蘇聯的航空技術基礎,並繼續在某些領域進行發展。
不難發現,蘇美的航空航天技術在20世紀初到20世紀中葉就已經到了非常成熟的水平了。對比中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於1970年4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當然我們的航空航天事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
在21世紀,中美科技競爭日益激烈,尤其是在高科技領域,包括人形機器人方面的研究與發展。
總的來說,中美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競爭與合作將推動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未來的格局將取決於各自的創新能力、市場需求和政策支援。甚至,我們可以預料,不久的將來人形機器人將成為人類日常的夥伴。 (星空知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