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家庭的基本組成部分。對於個人來說,婚姻是情感的昇華,家庭是切實的歸屬感。對於社會來說,長期和諧的婚姻家庭關係有助於社會穩定。
但近年來,多種選擇和無奈之下,中國人結婚少了、結婚晚了、離婚多了。隨著社會發展,一方面新一代年輕人追求獨立自由,認為婚姻是束縛。另一方面,高婚育成本使年輕人實現家庭變得更加困難。從人口角度看,人口少子老齡化問題正在削減適婚年齡人數,結婚“主力軍”減少。“婚都不想結,還生什麼孩子”,正成為一批年輕人的選擇,結婚率下降、生育率下降和老齡化加重是互為因果的。
11月1日,民政部發佈《2024年3季度民政統計資料》,2024年前三季度全國結婚登記474.7萬對,離婚登記196.7萬對,同比分別減少94.3萬對、0.6萬對。
參考近十年資料,前三季度結婚登記對數佔全年比重在72%-79%,估算2024年全年結婚登記對數在601萬對-659萬對,即使最高值也是近40年來的新低。
本文重點分析了中國婚姻現狀、原因及影響,並提出建議。
隨著經濟發展,中國婚姻狀況發生很大轉變,主要體現在結婚率下滑、初婚年齡推遲、離婚率長期持續攀升直到近年有所改善。
一是結婚登記對數不斷創新低,10年內下降49.3%,2023年補償性結婚需求釋放,預計2024年結婚對數創近40年來的新低。2013-2022年,中國結婚登記對數從1346.9萬對的歷史高點持續下滑至683.5萬對,降幅49.3%,2023年結婚登記對數768.2萬對,同比增長12.4%,主因疫情後補償性結婚需求釋放。2024年前三季度,全國結婚登記474.7萬對,同比減少94.3萬對,說明補償性需求基本結束。參考近十年,前三季度結婚登記對數全年佔比在72%-79%,可以估算出2024年全年結婚登記對數在601萬對-659萬對之間,即使最高值也是近40年來的新低。2013-2022年粗結婚率從9.9‰降至4.8‰,2023年升至5.4‰。
二是“晚婚”現象突出,初婚人數減少,25-29歲代替20-24歲人群成為結婚主力,高年齡層段(40歲以上)結婚登記佔比大幅上升。2013年-2022年,內地居民初婚登記人數從2386萬的高點降至1051.8萬人;再婚人數先升後降,2019年達到455.9萬人峰值後降至2022年的315.2萬人。2005-2022年,20-24歲結婚登記人數(含再婚)佔比從47.0%降至15.2%,25-29歲從34.3%升至37.2%,30-34歲、35-39歲、40歲以上結婚登記人數佔比分別從9.9%、4.9%、3.9%增至20.7%、9.1%和17.7%。
三是離婚對數和離婚率經過長期持續攀升後,在制度調整下近年有所改善。1978-2022年,中國離婚登記對數先升後降,從1978年的28.5萬對升至2019年470.1萬對的峰值,此後大幅下降至2023年的259.3萬對,主因實施了離婚冷靜期政策。2024年前三季度,離婚登記對數196.7萬人,同比減少0.6萬對。粗離婚率從0.2‰攀升至2019年的3.4‰,2022年下滑至2.0‰、2023年小幅升至2.6‰。
四是未婚比例增加,未婚同居率提升,非婚生育增加、但佔比較低。從2009年到2013年,20-39歲女性人口中,已婚比例從77.93%下降到67.06%,到2019年,又上升到72.72%。2019年,中國30-34歲男性未婚比例為18.16%,女性未婚比例為8.7%,低於絕大多數發達國家。根據2018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資料,出生佇列為1980-1984年男性的未婚同居率為33.33%,女性為26.79%;出生佇列為1985-1989年男性的未婚同居率為37.99%,女性為33.13%。根據2016年CFPS資料,出生佇列為1970-1979年的人口婚前生育佔比為5.9%,未婚生育佔比為0.3%;出生佇列為1980-1989年的人口婚前生育佔比為6.1%,未婚生育佔比為1.2%。(參考育媧人口《中國婚姻家庭報告》)
2.1 自我選擇:高學歷、獨立和社會包容
受教育時間增加、教育年限延長推遲就業平均年齡,進而推遲結婚平均年齡。近年來,中國基礎教育及高等教育水平隨經濟發展大幅提高。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04-2022年博士在校學生數16.6萬人增至55.6萬人,碩士在校學生數從65.4萬人增至309.8萬人。15歲及以上文盲人口比例從1999年的15.8%下降至2022年的3.4%。伴隨受教育年限的增長,適婚人口結婚年齡明顯推遲。人口統計年鑑顯示,中國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齡從1990年的22.0歲上升到2020年的28.0歲;男性同期從24.1歲上升到29.4歲。
新一代年輕人追求獨立自由與高品質生活,對婚姻持開放態度;尤其是女性自我獨立的實現與自我意識的覺醒。經濟發展和受教育水平提高給女性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社會地位上升。女性不再只作為“家庭主婦”,而是進入職場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1997-2022年,專科及以上學歷人口中,女性佔比從37.2%大幅提高至48.1%,女性在高等教育群體中逐漸接近男性。高學歷女性往往偏好不低於自身條件的男性,加大婚姻市場匹配難度,單身女性規模快速上升。
思想開放與社會包容性增強,離婚不再是一個“談虎色變”的話題。經濟獨立使女性逐漸擺脫婚姻的束縛,更有底氣承擔離婚的不利後果。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02-2022年,人民法院審理離婚一審案件結案數量呈現增長趨勢,從106.6萬件增至143.1萬件,增長了34.3%。根據家理資料,2022年,離婚訴訟案件中家庭瑣事性格不合佔比75.3%,家暴、虐待、遺棄佔比32.9%。
2.2 無奈:婚育成本高、社會壓力大
結婚成本高,城市高房價和農村高彩禮。核心城市房價收入比持續提升,年輕人面臨“買婚房”、“還房貸”雙重壓力。1998年房改以來,房價經過幾輪快速上漲,導致年輕人購置婚房首付、婚後還貸成本明顯提高。2010-2023年,百城樣本住宅均價從9314元/平上漲至16220元/平。2004-2023年中國個人購房貸款餘額從1.6兆元增至38.2兆元,增長22.9倍。根據Wind資料,2010-2020年,一線城市房價收入比從20.0增至24.4。此外,在部分農村地區,天價彩禮導致很多男青年結不起婚。並且,越是偏遠、經濟不發達的地方,彩禮要得越高,讓很多農村貧困家庭不堪重負。
生育養育教育成本高,抑制組建家庭意願。住房、教育、醫療等直接成本高是抑制生育行為的“三座大山”,“四二一”結構的家庭養老負擔重、擠壓生育,女性勞動參與率較高但就業權益保障不夠,導致機會成本高。根據育媧人口發佈的《中國生育成本報告》,在統計的14個國家中,全國家庭0-17歲孩子的養育成本平均為48.5萬元;0歲至大學本科畢業的養育成本平均為62.7萬元。如果把一個孩子撫養到剛年滿18歲所花的成本相對於人均GDP的倍數進行國際對比,澳大利亞是2.08倍,法國是2.24倍,瑞典是2.91倍,德國是3.64倍,美國是4.11倍,日本是4.26倍,中國是6.9倍,幾乎是全球最高的。
工作生活難以平衡,更多年輕人選擇推遲婚育。近年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壓力越來越大,許多大學畢業生選擇“慢就業”。如果沒有穩定的經濟收入來源,結婚生育意願自然會降低。此外,已經就業的年輕人面臨著較大的工作壓力和競爭壓力,無法達成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從而“沒有時間”或者“沒有精力”邁入婚姻。
2.3 婚姻基礎削弱:適婚年齡人數減少、婚姻匹配困難
適婚年齡人數減少且仍處下降階段。根據人口普查資料,2010-2020年,15-35歲青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從33.5%下降到27.2%。根據七普資料,中國80後、90後、00後在2020年的存活人口分別為2.14億、1.78億和1.55億,整體呈不斷下降趨勢。當前結婚年齡主力25-29歲人口大幅下滑,對結婚對數產生負面影響。根據育媧人口《中國人口預測報告》“中方案”,20-40歲人口仍處減少階段,預計2023-2043年下降16.9%。
適婚人口男多女少,婚姻匹配困難。男女比例失衡。比如00後男女性別比約115,男性比女性多超1100萬,90後男女性別比約110,男性比女性多近900萬。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20-40歲男性人口比女性多1752萬人。農村“剩男”和城市“大齡剩女”問題突出。2022年,中國30歲及以上未婚男性有超過60%分佈在村鎮、一般為較低學歷;未婚女性有超過60%分佈在城市、一般學歷較高。
晚婚導致晚育現象加劇,初育年齡每推遲一個月,總和生育率下降8%左右。“婚都不結了,怎麼生孩子”。當前,中國絕大部分是婚內生育,非婚生育佔比較低,所以結婚數量的減少直接影響生育水平。1990-202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3.6歲推遲至29.4歲,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2.0歲推遲到28歲;其中,女性、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分別在1996、1998年超過晚婚年齡(女23歲、男25歲)。1990-2020年女性平均初育年齡從24.1歲推遲至27.9歲,平均生育年齡(所有孩次)從24.8歲推遲至29.7歲。並且,1990-2020年30歲及以上高齡產婦的生育一孩數佔比從4.6%增至近29.8%,生育子女數佔比14.0%增至45.4%。從2020年人口普查資料看,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的平均年齡分別為27.5、30.3、31.6歲。2023年總和生育率僅1左右,不足更替水平的一半。
晚婚晚育、不婚問題加重少子老齡化,進而加重養老負擔,拖累國家財政、制約經濟活力。2013-2023年中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算術平均增速19.3%,而支出算術平均增速約為22.3%。2012-2022年中國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算術平均增速18.8%,而支出算術平均增速約為22.9%。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餘可支付時間自2012年見頂後逐年下滑,從18.5個月逐漸下降至2021年的11.2個月,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區域差異較大大,2023年有14省養老金入不敷出。其中,黑龍江、遼寧、吉林下撥金額829.3、844.3、218.7億元,佔總下撥規模的77.5%。
單身人口數量增長,家庭規模持續縮小。一方面,因為結婚對數下降、結婚推遲等原因,“單人戶”數量日益增長,另一方面,因為住房條件改善,很多年輕人不與父母同住,而是享受獨居生活。2020年,中國家庭戶接近5億戶,其中一人戶家庭超1.25億。2022年,中國15歲以上單身人口數量2.4億,佔總人口的17.1%,創歷史新高,超過英國、法國、德國人口總和。
單身經濟盛行,單身人群普遍儲蓄低,追求高品質、高品質、高消費的生活,助推新消費模式、以及促進文娛、寵物消費。單身人群具有偏好便利性消費;尼爾森的《中國單身經濟報告》顯示,42%的單身消費者為悅己而消費,遠高於非單身消費者(27%);單身消費者中97%會選擇網購,62%更傾向於點外賣。此外,單身人群呈現年輕化、高學歷化特點,注重自我投資。關於對未來一年的時間規劃方面,“22%的單身消費者期望去讀書,18%的單身消費者希望學習新技能,17%的單身消費者希望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均高於非單身消費者的13%、11%和14%。同時,在對未來一年的消費意願預期方面,分別有16%和14%的單身消費者更願意在自我提升和運動健身多花錢”。尼爾森資料顯示,單身群體注重感情寄託,在就餐、娛樂的支出意願高於非單身群體;此外單身青年寵物消費佔比高於非單身消費者,未婚人群佔比達57%。
給予年輕人自由選擇權的同時,減少因為娶不起和生不起導致的不婚和晚婚現象,為適婚人群提供保障和社會福利,改進住房、教育、醫療問題;婚姻背後是人口問題,應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
4.1 從居住、就業、教育上緩解年輕人生活壓力
一是成立住房保障銀行收儲庫存商品房用於保障房,完善以常住人口增量為核心的人地掛鉤,建構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二是進一步完善女性就業權益保障。一方面,進一步推動落實產假哺乳假等制度,妥善解決延長生育假、男性陪產假等的待遇保障,對損害女性就業權益的單位進行經濟或行政處罰。另一方面,根據單位女員工規模及年度生育情況,實行一定程度的稅收優惠以降低企業承擔的生育成本。加快建構生育成本在國家、企業、家庭之間合理有效的分擔機制。
三是加大財政教育保障性支出。探索建立從懷孕保健到孕期分娩再到18歲或學歷教育結束的全面鼓勵生育體系,包括孕期保健補助、住院分娩補助、托育津貼、教育津貼、家庭個稅抵扣、以及對不符合交個稅標準的低收入人群實行直接經濟補貼等。並且,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可在全國政策基礎上進一步差異化。
四是托育服務供給和津貼保障。將九年義務教育延伸至十二年,同時推進教育改革,切實根除“家庭作業變成家長作業”現象。大力鼓勵和支援用人單位和社會力量,興辦嬰幼兒托育服務機構;同時,提高祖輩隔代照料的積極性,減輕父母的照料壓力。
4.2 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
盡快全面放開生育,讓生育權重新回歸家庭。全面放開生育,將是否生育、生育幾個孩子、什麼時候生育的權利還給家庭,由每個家庭自主決定生育的孩子數量。全面放開生育是把生育權從國家計畫回歸家庭自主,是把生育數量多少的選擇權交回給家庭決定,充分尊重每個人的生育意願。全面放開生育,原本不想生的人還是不會生,但一些想生三孩的人能生,不用擔心部分人群、部分地區會大幅多生導致出生人口激增。
加快建構生育支援體系,大力鼓勵生育。一是實行差異化的個稅抵扣及現金補貼、購房補貼等政策,覆蓋從懷孕保健到18歲或學歷教育結束。二是加大托育服務供給,大力提升0-3歲入托率從目前的4%提升至40%,並對隔代照料發放補貼。三是進一步完善女性就業權益保障,並對企業實行生育稅收優惠,加快建構生育成本在國家、企業、家庭之間合理有效的分擔機制。四是加大教育醫療投入,給予有孩家庭購房補貼,降低撫養直接成本。五是加強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權利。六是建立男女平等、生育友好的社會支援系統,比如男女平等的育產假等。七是支援輔助生殖、發放補貼。八是保障單身女性生育權。
大力發放生育補貼,切實減輕家庭養育孩子負擔。建議國家層面發放生育補貼,發放群體可以向有撫養老人、孩子的家庭傾斜,由於這部分家庭存在較大的育兒、養老支出需求,可以補貼的儲蓄漏出率,同時,可以切實降低這部分家庭生育養育成本。長期看,新增人口會增加對汽車、房屋、電器、旅遊等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支援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對於生育補貼的具體方案,我們建議按照孩子數量針對家庭發放,給有孩家庭每月1000-6000元。比如可以一孩補貼1000元,二孩家庭補貼3000元,三孩家庭補貼6000元。按上述補貼計算,即一孩家庭補貼1000元,二孩家庭平均每孩補貼1500元,三孩家庭平均每孩補貼2000元。按此計算,大約需要提供1-3兆左右的補貼。 (澤平宏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