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橡樹資本創始人霍華德·馬克斯(Howard Marks)發佈了最新的備忘錄,題為《再議泡沫》(on-bubble-watch)。
這是在2025年的開年第一篇備忘錄,討論的話題正是美股投資者現在最為關注的問題——
市場,尤其是Mag 7,是否存在泡沫?
霍華德·馬克思從自己早期的從業經歷講起,詳述了何謂泡沫,以及他親歷的泡沫並由此制定了一些貫穿他接下來50年投資生涯的原則:
重要的是你付了多少價格,而不是你買了什麼。
好的投資不在於買好東西,而是來自把東西買好。
沒有資產好到從來不存在價格高估的風險,也沒有資產壞到從來不存在低估的機會。
霍華德·馬克思寫道,就泡沫的定義而言,與其說它能夠通過定量的指標準確觀測,不如說它更多是一種心態上的狂熱狀態。
“每當我聽到‘永遠不存在價格太高’或類似說法時,我認為,這是一個確鑿的跡象表明,泡沫正在醞釀之中。”
那麼,現在的市場是否存在泡沫呢?正反觀點兼有。
事實證明,當前的市盈率的確處於歷史觀察值最高的分位,
當人們在過去27年以這一市盈率購買標普500時,獲得的10年收益率往往僅在正負2%之間。
因此,投資者顯然不應對當前的情況無動於衷,而應多多思考泡沫存在的可能性。
當然,霍華德也列舉了一些反方向的觀點,比如,現在並未看到諸如“永遠不存在價格太高”這類觀點的出現。
投資報(ID:Liulishidian)整理精譯了最新的備忘錄內容:
我的所有觀察或許都是籠統的,但我仍希望,這些觀察具有相關性。
在本世紀的頭十年,投資者有機會參與兩個壯觀的泡沫,並可能從中遭受損失:
第一個,是1990年代的網路泡沫,它在2000年代中期開始破裂;
第二個,是2000年代中期的房地產泡沫。
由於這些經歷,現在很多人對泡沫保持高度警惕,並且我經常被問到,標普500指數和少數引領它的股票是否存在泡沫。
在標普500指數中,所謂的“七巨頭”包括蘋果、微軟、Alphabet(Google的母公司)、亞馬遜、輝達、Meta(Facebook、WhatsApp和Instagram的所有者)以及特斯拉。
我確信,這些股票的表現有目共睹,無需多言。
可以這樣說,在最近幾年裡,少數幾隻股票主導了標普500指數,並且在其漲幅中佔據了極高的比例。
摩根資產管理公司的首席策略師邁克爾·肯巴列斯特(Michael Cembalest)的一張圖表顯示:
1) 截至2024年10月底,標普500七大成分股的市值佔該指數總市值的32%-33%;
2) 該比例約為五年前龍頭股佔比的兩倍;
3) 以及,在“Mag 7”興起之前,過去28年中,前七大個股的最高佔比出現在2000年,正值泡沫高潮時,約22%。
同樣需要注意的是,根據另一張肯巴列斯特提供的圖表,在十一月底,美國股票佔MSCI世界指數的70%以上,這是自1970年以來最高的比例。
但,這是否就是泡沫呢?
如果泡沫思維是不理性的,那麼是什麼讓投資者遠離理性思考呢?就像火箭突破重力限制、達到逃逸速度的一樣。
答案很簡單:新事物(newness)。
這種現象依賴於另一個歷史悠久的投資術語,“這次不一樣”。
泡沫總是與新事物的發展聯絡在一起。
在20世紀60年代,Nifty Fifty(漂亮50)出現了泡沫;
在20世紀80年代,硬碟驅動器公司出現了泡沫;
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TMT/網際網路股票出現了泡沫;
而在2004年至2006年期間,次級抵押貸款支援證券也出現了泡沫。
正常情況下,如果一個行業或國家的證券因獲異常關注而出現高估值,
那麼,投資“歷史學家”往往能夠指出:
過去,這些股票的溢價從未超過平均水平或類似指標的x%。
但如果某些事物是新的,也就是說沒有歷史可參考,那麼就沒有什麼可以抑制投資的熱情了。
大多數人寧願跟隨一種共同的錯覺,
這種錯覺讓人們覺得他在賺大錢,而不願意說出相反的話,這顯得他們很愚蠢。
我在1969年9月加入了第一國家城市銀行(現為花旗集團)的股票研究部門。
和大多數所謂的“貨幣中心銀行”一樣,花旗主要投資於美國最好的、增長最快的公司的股票——即所謂的“Nifty Fifty”(漂亮50)。
這些公司被認為是如此優秀以至於、
“漂亮50”是大約40年來,首個大泡沫出現。
由於這麼長時間沒有出現一個泡沫,投資者已經忘記了泡沫的樣子。
這些股票在當時備受青睞,如果你在我開始工作那天買入這些股票,
並且堅持持有五年,你會失去超過90%的資金……在全美最好的公司上面。
發生了什麼呢?
整個股市在1973-1974年,下跌了大約一半。
事實證明,這些股票的售價實際上確實過高;
大部分股票的市盈率從60-90的區間跌至6-9的區間(這就是輕鬆損失90%的方法)。
這使我制定了一些原則,這些原則貫穿了我接下來五十年的投資生涯:
重要的是你付了多少價錢,而不是你買了什麼。
好的投資不在於買好東西,而是來自把東西買好。
沒有資產好到從來不存在價格高估的風險,也沒有資產壞到從來不存在低估的機會。
我經歷過的泡沫都與新事物相關。
每個狂熱和泡沫背後通常都有一個事實,只不過其合理性被過度放大了。
網際網路確實改變了世界——事實上,我們無法想像沒有它的世界。
但在上世紀90年代末,網際網路熱潮中,飆升的絕大部分網際網路和電子商務公司最終變得一文不值。
當人們假設事情只會變得更好時,負面情況造成的損傷,將是刻骨銘心的。
當某件事剛剛興起時,競爭對手和顛覆性技術還沒有到來。
其中確實存在優點,但如果被高估了,價格漲太高了,大家認識到現實的時候,一切就會煙消雲散。
在現實世界中,樹不會長到天上去的。
上述討論集中在高估基本面所帶來的風險上。
但圍繞新事物蘊含的力量與潛力的樂觀情緒,往往會導致其被賦予過高的價格。
投資者可能會被新事物的熱潮所吸引,這就是泡沫產生的源頭。
如果有一家公司,它在明年賺到一百萬美元後倒閉,你會為它出多少錢?
正確的答案是,略低於一百萬美元,這樣你就能獲得正回報。
但是股票是以“市盈率”的倍數來定價的——也就是下一年度收益的倍數。
為什麼?
因為它們不會只賺一年的錢;它們會繼續賺錢很多年。
當你購買一隻股票時,你買入的是該公司未來每年盈利的一部分。
在二戰後,標普500指數平均約為每股收益的16倍。這通常被描述為“你在為未來16年的收益買單”。
但實際上不止如此,因為折現的過程使得,未來一美元的利潤比現在的一美元價值更低。
在泡沫時期,熱門股票的市盈率遠遠超過16倍。
還記得“漂亮50”的60-90倍嗎!
今天,標普指數的龍頭公司,在許多方面,比過去最好的公司都要好得多。
他們享有巨大的科技優勢,擁有龐大的規模,佔主導地位的市場份額,以及因此而高於平均水平的利潤率。
而且,由於他們的產品更多基於思維而非實體,生產額外單位產品的邊際成本很低,這意味著他們的邊際盈利能力異常高。
好消息是,如今龍頭公司的市盈率並沒有“漂亮50”那般高。
也許這七家中,最“性感”的是輝達,它是人工智慧晶片的主要設計者。
輝達目前股價對應未來收益的倍數大約在30幾倍,具體取決於你相信那個盈利估計。
雖然這是標普500指數戰後平均市盈率的兩倍,但與“漂亮50”相比卻很便宜。
但是,一個30多倍的市盈率意味著什麼呢?
首先,投資者認為輝達將在未來幾十年內繼續經營。
其次,它的利潤將在這幾十年中持續增長。
第三,它不會被競爭對手所取代。
換句話說,投資者假設輝達將維持長青。
但是,長青並不容易實現,
特別是在高科技領域,新技術層出不窮,新的競爭對手也可以超越現有企業。
例如,值得注意的是,在“漂亮50”(根據維基百科的列舉——沒有公認的名單)中,
只有大約一半的企業,今天仍在S&P500指數中,
這個數字無疑比現實情況要差,因為合併和收購導致了一些舊企業的消失,並非是因為經營失敗所致。
在今天的S&P 500指數中,已經消失的、1969年的龍頭企業包括施樂、柯達、寶麗來、雅芳、Burroughs、Digital Equipment以及我最喜歡的Simplicity Pattern(現在還有多少人自己做衣服?)。
此外,對比標普500的前二十大公司也可以發現,長青究竟有多難。
根據finhacker.cz的資料,2000年初,以下20家公司在指數中的佔比最高:
然而,2024年年初,只有6家公司仍在前二十大之列:
在泡沫中,投資者願意為龍頭公司高昂的價格買單,他們認為,這些公司在幾十年內都會保持領先地位。
但是,有些公司是這樣,有些卻不是,
變化才是永恆不變的規則,而長青不是。
當股票上漲過快——與公司收益的增長不成比例時,它們就不太可能繼續升值。
邁克爾·肯巴列斯特有一張圖表可以說明這一點,
圖表顯示,在兩年之前,標普500指數隻有4次連續兩年回報率達到20%以上的歷史記錄。
但在這4次中,有三回,指數在隨後的年度期間都出現了下跌。
(例外是1995年至1998年,當時強大的泡沫導致下跌推遲到2000年。但之後,該指數在三年內回撤了近40%。)
標普500指數在2023年上漲了26%,在2024年上漲了25%,
這是自1998年以來最好的兩年表現。
那麼接下來,我們來到了2025年。未來會發生什麼?
今天的警示訊號包括:
• 自2022年底以來,市場普遍存在的樂觀情緒。
• 標普500指數的估值高於平均水平,以及其大多數行業股票的市盈率高於世界其他地區同行業股票。
• 對人工智慧新事物的熱情,以及這種積極心態可能擴展到其他高科技領域。
• 隱含的假設是,“Mag 7”將繼續取得成功,並且
• 標普指數的上漲,部分可能源於指數投資者對這些股票進行自動購買,而不管其內在價值。
這張圖來自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公司,從1988年-2014年底,一共27年裡的每個月都用一個方塊來表示。
整張圖有將近324個月的資料(27年x 12)。
每個方塊顯示的,是當時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前瞻市盈率,以及隨後10年的年化收益。
這張圖發人深省:
• 期初估值與其後10年回報之間存在很強的關聯。
較高的期初估值往往意味著較低的回報,反之亦然。
觀察結果雖有輕微的差異,但沒有嚴重的例外情況。
• 今天的市盈率,明顯處於觀察值的最高十分位。
• 在過去這27年期間,當人們以與今天相同的22倍市盈率購買標普500指數時,他們往往只能獲得在正負2%之間的十年回報。
11月,幾家主要大行預測,標普500指數的十年回報率在個位數到低兩位數之間。
上述關係就是原因所在。
投資回報顯著取決於所支付的價格,這並不令人意外。
因此,投資者顯然不應該對今天的市場估值無動於衷。
你可能會說,“賺取正負百分之二的利潤,並不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
如果股票價格在未來十年內保持不變,而公司的盈利上升,那麼市盈率就會回到正常水平。
話雖如此,但另一種可能性是,
市盈率可能在一到兩年內受到擠壓,股票價格將出現大幅下跌,
就像我們在1973-1974年和2000-2002年間看到的大跌一樣。
在這種情況下,結果可能真的很糟糕。
以上是需要擔心的事情。
以下是反駁意見:
• 標普500指數的市盈率很高,但並不瘋狂;
• “Mag 7”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優質公司,所以它們市盈率高可能是合理的;
• 我沒有聽到人們說,“價格再高也不算高”;以及,
• 雖然市場價格高企,也許存在泡沫化,但在我看來並不瘋狂。
正如我在備忘錄開始時所說的,我不是一個股權投資者,當然也不是科技專家。
因此,我無法權威地談論,我們是否處於泡沫之中。
我只是想把我所看到的事實擺出來,並建議大家,應如何思考這些事實……
就像我25年前所做的那樣。 (六里投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