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寫結論:A股指數十年如一日,沒有前進一釐米,反而倒退不少。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罪魁禍首到底是誰,投資者何去何從?
中國 A 股大盤指數主要有以下幾種及其構成情況,主要衡量的維度不一樣。大盤指數就是上證指數。
- 成分股選擇:由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和紅籌企業發行的存托憑證組成,ST、*ST 證券除外。對於新股的納入機制,上市以來日均總市值排名在滬市前 10 位的證券於上市滿三個月後計入指數,其他證券於上市滿一年後計入指數。
- 計算方法:採用總市值加權計算,總市值越大的上市公司權重佔比更高。
- 成分股選擇:選取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中市值大、流動性好的 500 隻股票作為樣本股。
- 計算方法:採用市值加權的方式計算。
- 成分股選擇:從滬深兩市的上市公司中首先剔除流動性不好的一半上市公司,接下來選出總市值前 300 的上市公司證券。
- 計算方法:編制方法採用自由流通市值加權的方式,市值較大的股票在指數中的權重相對較大。
- 成分股選擇:由上海證券交易所推出,是上海市場最具代表性的 50 家上市公司股票組成,樣本公司涵蓋了金融、能源、工業等多個領域,它們在市場中具有較高的代表性和影響力,不僅市值規模大,而且具有較好的市場接受度和交易活躍度。
- 計算方法:通常採用加權平均法計算。
- 成分股選擇:其成分股主要從 A 股市場中選取,選取的是滬深兩市中剔除滬深 300 指數成分股及總市值排名前 300 名的股票後,總市值排名靠前的 500 隻股票,涵蓋了不同市值和行業的公司。
- 計算方法:採用派許加權綜合價格指數公式進行計算。
- 成分股選擇:由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上市的公司組成,成分股主要是那些具有較高的成長性和較大的創新性的公司。
- 計算方法:採用市值加權的方式計算。
- 成分股選擇:由科創板中市值規模較大、流動性較好的前 50 家公司組成。
- 計算方法:以自由流通股本為權重,採用派許加權綜合價格指數計算方法進行計算。
成為指數的成分股有什麼好處?一般公募基金會偏好買指數,就相當於買了一攬子股票,主要是圖個省事,不費腦子。
最主要的是還能規避投資失敗的責任,買指數都跌了,我還能怎麼辦?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情況下,公募變成公墓的原因。
打開指數的底層構成,上證綜合指數的前十大權重股如下,大概佔了55%的權重:
- 工商銀行:佔比 12.79%,作為中國最大的商業銀行之一,業務廣泛,包括公司金融、個人金融、金融市場等多個領域,在金融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 農業銀行:佔比 11.62%,是中國大型國有商業銀行,主要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在農村金融市場佔據主導地位,規模龐大。
- 中國銀行:佔比 7.97%,是國際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銀行,在外匯業務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業務遍佈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
- 中國人壽:佔比 5.79%,是中國最大的人壽保險公司,擁有龐大的客戶群體和豐富的保險產品,在保險行業具有重要地位。
- 招商銀行:佔比 5.64%,是一家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以零售業務為特色,在財富管理、信用卡等領域表現突出。
- 中國電信:佔比 3.85%,是中國大型電信營運商,提供固定電話、移動通訊、網際網路接入等多種通訊服務,在通訊行業具有重要地位。
- 中國平安:佔比 3.83%,是一家綜合金融集團,涵蓋保險、銀行、投資等多個領域,具有較強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
- 興業銀行:佔比 2.78%,是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在金融市場、資產管理等領域具有一定優勢。
- 中信證券:佔比 2.33%,是中國最大的證券公司之一,在證券經紀、投資銀行、資產管理等業務領域具有較高的市場份額。
- 浦發銀行:佔比 2.09%,是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在金融創新、中小企業服務等方面具有一定特色。
誰掌握了這些權重股,誰就掌握了大盤指數的漲跌。很明顯這些都是國企或者央企,大家都懂得,我就不詳細說了。所以A股維持了表面的繁榮,但裡面已經爛透了。
A 股 “七宗罪” ,導致成為一個特色的交易市場。大家都知道問題在那,但不知道怎麼改。於是,就在混沌中不停的撞南牆。而普通的散戶撞的鼻青臉腫,莊家賺的盆滿缽滿。
- 內幕交易:部分內部人員,像是上市公司高管、券商從業者等,提前知悉未公開重大資訊,例如併購重組、業績資料,然後搶先交易股票從中牟利。這嚴重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原則,普通股民在資訊不對稱下,處於極為不利的交易地位,極大打擊市場信心與信任根基。
- 操縱股價:一些大資金方、游資團體,利用資金優勢,通過對倒、拉抬、打壓等手段,蓄意製造股價異常波動。先低位吸籌,再快速拉高吸引跟風盤,最後高位出貨,把不明就裡的散戶套牢,讓股價走勢脫離公司基本面,擾亂正常的市場定價機制。
- 過度投機:市場中相當一部分參與者熱衷追漲殺跌,並非基於公司價值投資,而是企圖捕捉短期股價價差。熱點概念一來,不問青紅皂白蜂擁而入,比如曾經的 “區塊鏈熱”“元宇宙熱”,缺乏實質業績支撐的股票被爆炒,等熱度消退,股價暴跌,導致市場泡沫頻繁堆積、破裂。
- 資訊披露不規範:有些上市公司沒有按時、精準、完整披露經營資訊、財務資料、重大事項等 。要麼遮遮掩掩,讓投資者霧裡看花;要麼延遲公佈關鍵問題,使得股民難以做出理性的投資決策,損害投資者權益,也讓市場監管難度增大。
- 上市圈錢套現:個別企業把上市當作套現捷徑,上市前粉飾業績、虛構營收,一旦成功登陸資本市場,便無心經營主業,大股東忙著減持套現、質押股票套取資金,把資本市場當成提款機,而非利用融資去發展實業,背離資本市場助力實體經濟的初衷。
- 退市制度不完善:過去很長一段時間,A 股退市機制寬鬆,大量業績持續虧損、殭屍企業賴在市場不走,佔據上市資源,使得市場新陳代謝緩慢,優質企業上市管道受阻,資源錯配現象愈發嚴重,降低了市場整體活力與效率。
- 監管制度滯後:金融創新、市場新玩法層出不窮,面對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監管舉措有時候難以及時跟上節奏,導致一些違規行為沒能在萌芽階段被遏制,給違法者留下可乘之機,讓市場亂象滋生、蔓延一陣子才得到處理。好在近年來,監管部門持續發力改革,不斷最佳化完善各項制度,全力糾正這些問題。
A股造成了投資者之間,投資者與監管機構之間極度的不信任。所以經常在國外的成功實踐,在中國用起來一塌糊塗。比如股災期間的熔斷機制,由於相互他踩踏造成了更大的股災。
不信任的種子一旦埋下生根發芽,就會逐漸長成參天大樹。於是散戶之間相互踐踏,機構被散戶化,機構之間相互踐踏。投資者沒有了統一的價值觀,有的只是想要找好接盤俠,當成擊鼓傳花的遊戲。
所以A股指數十年如一日,但大部分個股早就慘不忍睹,指數如毒藥一樣。如果不是權重股硬撐著,維持著表面的繁榮,這個股市早就打五折了。
權重股一片繁花似錦,投資者哀鴻遍野。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罪魁禍首到底是誰?普通的散戶投資者該何去何從? (科技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