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一場大火,燒掉了一批富人的豪宅。
有錢人紛紛逃命,其中包括蝙蝠俠、漢尼拔等諸多好萊塢明星。究其原因,是有錢人圖風景秀麗,所住之處距離山林更近。
老天爺非常有原則,山火一來,憑你是2000多萬美刀的豪宅也付之一炬。
不過,有錢人狡兔三窟,雖然有損失但大機率也不靠一套房子遮風避雨,反而是那些跑到美國置業的中國選手,積累了大半輩子的財富煙消雲散,目測保險根本賠不起…
有錢人的煩惱,總是能出其不意。
前一段時間,有個朋友特別喜歡蹲點律師的直播間。每次蹲完都跟我講半天各種突破一般認知的段子,眉飛色舞的,聽得人上頭。
例如,有個律師天天和一群米國主婦連線聊買房,那種感覺就很奇妙。說的都是中國話,還帶著東北口音,聊的卻是在美國各種糟心事兒。
一開始以為自己看的是房產頻道,蹲完直播間發現都是情緒熱線。
話題從這兩年米國房子全線普漲說起,加州的學區房甚至翻倍!這在我們看來是件好事,但中產階級們卻哭慘了,因為他們買房子是本著「居住不炒」的原則…
原因很簡單:米國房子除了紐約外都不貴,比較容易達成一步到位。只要選好學區和居住環境,大部分人不太會頻繁換房。
既然買房子不是投資,房價漲跌也就只是個心裡感受,漲的再多那都進不了自己的口袋,因為你總不可能為了錢把住的房子賣掉,然後全家去住帳篷吧。
但每年地稅和保險卻都是從自己口袋往外掏,而且地稅每兩年就做一次評估,金額隨房價水漲船高。
看起來邏輯上毫無瑕疵,固定資產升值了就該交更多的錢。但實際情況,是生活條件沒有改善,房子甚至還折舊修繕,每年為它花的錢卻越來越多。
所以房子越貴,米國中產過得越難受。
有人前幾年在科羅拉多州買了一棟兩層有地下室的樓,大約240平米,學區好一點兒,中小學評估都九分,入手的時候總價90多萬。
2年前每年地稅交6000刀,今年房價漲了,一收帳單,上面寫著9000多刀,稅快小1萬塊了,還不含保險費。
米國買房,保險和稅都直接加到貸款裡面,所以mortgage(抵押貸款)每個月增加了200多刀。
最可怕的還不是保險和地稅,房價直接帶跑了房貸利率,現在是個房貸利息就7.25%起,高的甚至能達到8%,比我們天天吐槽的國內利率幾乎翻倍。
然而,這也沒能阻止華人購屋團的熱情,他們瘋狂置業推高了全美房價。以德州為例,16年入手一間房子只要20多萬,19年入手是45萬,今年已經漲到70多萬…
所以房子漲價了,卻導致一群坐擁百萬房產的綠卡主婦,每天對著帳單唉聲嘆氣,感慨生活艱辛不易。
聽起來有點魔幻,有錢人怎麼過出了一種窮酸的感覺?
說穿了,還是因為沒錢。
如果有錢,可以從香港到東南亞,橫掃英帝美帝全世界買房,看漲轉手就拋獲利幾十萬,反正投資又不拿來住,短期持有地稅和保險約等於無。
但中產階級不一樣,苦哈哈賺了一點兒錢,背上巨額房貸只想安居樂業,房價不停上漲,每個月增加的幾百刀稅都難以承受。
所以就算擁有同樣的房產,有錢沒錢也是兩種狀態。
這種在國外生活中感受的落差,也不僅反映了買房置業的層面。
有人算了筆帳,普通中產階級標配是兩個娃,這小孩上學也是大頭。例如讀大學,很多人以為國際生才繳學費,其實本地生一樣要付錢。
如果成績一般只申請到本州的學校,爹媽可以開瓶紅酒慶祝,學費一年2萬多,生活費在本州也能省;但如果成績很好申請到州外的名校,一年的學費就要五萬多塊…
有個媽媽的小孩是個學霸,當年申請到伯克利,雖說是公立但對他們家來說屬於跨州,一年學費加生活費要5萬5。這還只是個平均值,加州拿到的offer隨便選一所一年至少也要5萬美金。
如果養兩個小孩,不讀私立學校一年10萬美金也是要花掉的。
突然想起之前我去米國,在中餐館遇到過一個華裔爸爸,看上去是讀過不少書的精英——談吐自如,聊起教育頭頭是道,當時我還納悶他為何跑到餐館端盤子,現在想起來,他家裡有倆娃。如果是我要在米國養倆大學生,保不齊也要到餐廳競標跑堂…
中產出國階層滑落,在米國不是開玩笑。
如果剛好小孩成績不錯,能拿獎學金補助學費,再加上努力,可以申請實驗室當助理打工,給爸媽減減負,不然就只能家長硬抗。
實在沒錢的,只能讀社區大學(國內的教授跑到美國吃救濟的人也不是沒有)。
學費一年七、八千美金,雖然便宜但中國家長基本上不考慮,就算砸鍋賣鐵也會送小孩進好學校。
不只是骨子裡有情節,還因為他們知道,身為一個在美國的華裔,就算你比別人聰明、做得比別人好、水平比別人高,都沒有升職的機會。幹出點成績被人直接截胡,研究成果被人直接冠名…
很多中產階級的米國夢,在職場被壓榨的路上破滅的稀碎。
樓主聽了感慨:沒潤之前都說米國好,待久了都說沒那麼好。
前幾年我去了米國好多次,有錢的地方金碧輝煌,大學館藏一幅畫價值高達5億美金;窮的州立大學操場破舊,華人教授穿著破舊的襯衣袖口還有一個洞…
這些人如果國內混,最不濟也是個中產階級,有錢有社會地位,跑到米國只能墊底社會中下層。就算是拚勁努力,大多數人最後還是停留在奮鬥起步層…
大洋彼岸生活了20多年,把小孩送進了大學,熬不下去了準備賣房回國的不在少數。
講真,沒錢到那裡都過得窘迫,就算米國也改善不了生活。尤其別信什麼淘金夢,一股腦潤出了國,就會發現人窮各種難。就算時代紅利傾巢而下,例如這波房價暴漲,最後得利也砸不到你的頭上。
國外從來不是中產階級的天堂。
除非吃得苦,甘當下一代的墊腳石,拼掉一輩子去豪賭一把;
否則,乖乖待在國內就挺好的。家庭年收入30萬已經是社會前10%的群體,落地某個二、三線的小城,每天被快遞外賣各種投喂,過著有房有車有山姆的小資生活… (INSIGHT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