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歷屆總統都擁有權威的講壇,可以向美國人民和過去一個世紀以來的世界其他國家宣講全球經濟和文化應該如何運作。唐納德·川普在作為自由世界領袖的第一個任期和現在的第二個任期以及這兩個任期之間的四年裡,肯定都利用了這個講壇。
但在第二任期內,川普把橢圓形辦公室的“堅決”辦公桌當成了談判桌,進一步利用不斷增加的關稅威脅(現在已是主動行動)作為手段,將美國境外的製造業轉移到美國境內,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對於我們這些把美國當成家的人來說,這聽起來比全球化對幾十年來不斷削弱的製造業基地的幫助要好得多。
由於最終銷往美國的產品大部分是在中國、墨西哥和加拿大製造的,因此關稅首先衝擊這些地區並對其造成嚴重影響也就不足為奇了。但川普已明確表示,關稅也將適用於台灣,台灣半導體製造公司的大部分代工產能都位於台北附近。
鑑於世界對高端晶片的依賴,而這些晶片大多在台灣製造和封裝,為了在這個分裂的世界中實現某種類似穩定的東西,將自身風險分散到地理上才是台灣的最大利益,而該公司近年來一直在這樣做。
昨天,台積電首席執行官魏哲家和川普總統在白宮概述了一項新的投資協議,該協議將允許台積電的客戶避免原本 25% 的關稅,之後將進一步提高。與英特爾不同,輝達、AMD、蘋果、高通和博通沒有自己的代工廠,它們對自己的產品可能受到此類關稅的制裁感到不滿。尤其是這些關稅不會是靜態的一次性事件,而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惡化,就像傳統產品上的軟體支援一樣。
對半導體徵收關稅是台積電在美國投資晶圓廠的動力,台積電也希望降低自身的風險,但這不僅是一次性的成本,而且是將越來越嚴重的通膨成本,不可避免地會導致終端使用者層面的智慧型手機和資料中心裝置價格上漲,從而推高應用程式成本。Nvidia、AMD、蘋果、高通和博通除了承受利潤損失外,對半導體進口關稅無能為力。只有台積電才能解決這個問題——而據傳言,收購英特爾代工廠並不一定是答案——儘管這樣的投資或收購可能讓台積電更快地擴大其在美國的業務,儘管它確實為世界上大多數重要的計算和網路引擎創造了晶片製造壟斷。
威脅徵收的半導體關稅將如何實施尚不清楚。這些關稅是否會增加對中國、墨西哥或其他國家進口的電子裝置的關稅?但可以肯定的是,直接對半導體徵收 25% 的關稅將代價高昂。北美佔其收入的 65%(其中大部分來自美國),其收入的一半左右來自所謂的“高性能計算”產品,即使用當前製造節點中最新的兩個節點的晶片。
根據我們的模型,台積電 2025 年的銷售額預計約為 1150 億美元,未來四年的銷售額預計為 6050 億美元,如果將所有這些乘以 —— 約 60% 的收入來自美國 —— 那麼收入就是 3630 億美元,加上 25% 的關稅,約為 910 億美元。啊,但我們認為關稅每年都會增加。假設每年增加 5%,到 2028 年關稅為 40%,那麼如果在製造時徵收關稅,並以台積電為這些晶片收取的製造成本計算,美國將在未來四年內收取 1220 億美元。
使用此類晶片製造的成品也會被徵收額外關稅。無論如何,台積電的利潤都會受到擠壓,與唐納德·川普達成協議,在美國增加 1000 億美元的晶圓廠支出顯然比試圖解決這一棘手問題並進行博弈論更便宜、更容易。
預計許多台灣高管都會考慮他們的家人在亞利桑那州沙漠中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根據昨天宣佈的交易,台積電承諾投入至少 1000 億美元新資金,在其位於亞利桑那州鳳凰城以外的工廠中增加三家先進的代工廠和兩家封裝工廠。
“半導體是 21 世紀經濟的支柱——實際上,沒有半導體就沒有經濟——它為從人工智慧到汽車再到先進製造業等一切事物提供動力,”川普在與魏哲家的白宮簡報會上解釋道。“我們必須能夠在美國工廠、利用美國的技術和勞動力製造我們所需的晶片和半導體。這正是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如你所知,台灣幾乎壟斷了該市場。我認為‘幾乎’這個詞並不合適。他們確實壟斷了市場。這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公司做出的驚人舉動。”
並不是要和川普爭吵,但輝達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公司……他們也擁有壟斷地位,如果你指的是在一個重要市場上佔有超過 85% 的市場份額的話。
台積電於 2020 年 5 月(新冠疫情爆發之初)開始向其位於亞利桑那州的代工廠投資 120 億美元。第二家代工廠於 2022 年 12 月宣佈,使台積電迄今為止的累計投資額達到 400 億美元。2024 年 4 月,台積電表示將增加第三家代工廠,並將其在亞利桑那州的累計支出增加到 650 億美元,而拜登總統領導下的美國晶片法案為台積電提供了 66 億美元的直接資金,以幫助緩衝所有這些投資。
拜登政府提供 66 億美元誘餌的原因之一是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三座晶圓廠創造了約 6,000 個永久性且薪水相對較高的工作崗位,代工廠建設階段有 20,000 個建築崗位,台積電預計將額外創造數萬個間接供應商崗位。川普直截了當地將關稅大棒揮向台積電代工服務的主要使用者以及推動其流程和利潤的人,而這些人恰好都在美國。川普幽默地指出,從台積電獲得 1000 億美元,美國政府一分錢也沒花。
有趣的是,台積電已經不再抱怨美國勞動力和與台灣相比這裡的經商成本太高。川普昨天表示,當這三座晶圓廠投產後,全球銷售的高端晶片中約有 40% 將在美國製造,並將創造 20,000 至 25,000 個就業崗位。
當然,這些晶圓廠的產能提升需要時間。四年前在亞利桑那州投產的第一家晶圓廠目前已採用 N4 工藝進行量產,產量與台灣的 N4 晶圓廠相當。第二家晶圓廠於 2022 年投產,將專門用於 N3 工藝,預計將於 2028 年投入營運,第三家晶圓廠將採用 N2 工藝進行蝕刻,並將在“本世紀末”投入營運,台積電表示。
我們認為,台積電將加快第三座代工廠的投產速度,並將同樣嘗試更快地讓第四座、第五座和第六座代工廠投入營運。比如說,在川普第二任期結束之前。但沒有人對此發表任何言論。魏建軍確實說過——這很重要——台積電將生產美國最先進的人工智慧晶片,並且還將在亞利桑那州除了這六座代工廠和兩座封裝中心外,還增加一個研發中心。
這確實很重要,因為台積電將把其智囊團分散到兩個地理位置,再次降低其風險。現在,我們需要開始研究仍然存在的其他情況。
最後一件事:重要的是要正確看待這 1000 億美元的投資。台積電在 2023 年和 2024 年分別花費了 304.5 億美元和 297.6 億美元用於資本支出,幾周前台積電還表示,2025 年的支出將達到 400 億美元。未來四年,台積電平均每年將增加 250 億美元的支出,但目前尚不清楚這是否真的是增量支出,還是正在從台灣轉移到美國。如果資本支出回落到平均每年 300 億美元,那麼我們知道台積電的幾乎所有支出都轉移到了美國,如果每年的支出保持在 400 億美元左右,那麼美國仍將佔資本支出的三分之二。不久之後,美國的先進代工產能將與台灣一樣多。
美國和台灣的實際資本支出將告訴我們台積電對假定的關稅有多麼擔心。
全球最大的先進電腦晶片生產商台灣半導體製造公司周一表示,計畫在美國投資 1000 億美元,資助亞利桑那州的五家新製造廠。台積電首席執行官魏哲家在白宮與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分享了這一消息,川普將在美國生產晶片描述為“經濟安全問題”。
“在這裡生產晶片,他就不用繳納關稅了,”川普在談到魏哲家和台積電時對記者說。但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這筆交易並未結束川普政府內部關於可能對台積電和其他台灣晶片製造商徵收高達 100% 關稅的討論。該人士表示,該計畫的一個版本將涉及不僅對台灣晶片本身徵收進口關稅,而且還對包含這些晶片的電子裝置徵收進口關稅,例如蘋果 iPhone。
白宮和商務部沒有立即回應置評請求。台積電拒絕置評。今年 1 月,川普告訴眾議院共和黨人,“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對外國生產的電腦晶片徵收關稅”,以便“將這些必需品的生產轉移回”美國。
川普團隊一直在考慮的廣泛晶片關稅在過去從未實施過,而半導體供應鏈的獨特運作方式引發了人們對其作為一項貿易政策的有效性的嚴重質疑。提高關稅還可能增加許多國家科技公司的成本,並使一系列成品對美國人來說更加昂貴。
“台積電可能會少賺一點錢,設計晶片的無晶圓廠公司可能會少賺一點錢,而實際銷售晶片組裝產品的終端公司也可能會發現他們的產品利潤率受到擠壓,”塔夫茨大學歷史學教授、《晶片戰爭》一書的作者克里斯·米勒說。
專家表示,對美國政府來說,真正執行關稅也將是一項極其困難且可能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半導體行業如此分散和全球化,以至於公司可以使用許多潛在的變通方法來規避關稅。“我預計該行業會對這些關稅進行相當大的反擊。 “這不僅是晶片行業,可能更重要的是使用晶片的公司,”米勒說。
無論關稅有多高,有兩個主要原因可能導致美國對台灣晶片進口徵收的關稅可能不會產生很大影響,並且可能無法像川普希望的那樣成功增加美國的製造業。
首先,台積電晶片通常不會單獨進口到美國,因此很難直接對其徵稅。例如,當台積電為蘋果生產 iPhone 晶片時,這些智慧型手機通常在中國或印度的工廠組裝。當它們最終到達美國海關時,它們會作為來自這兩個國家的電子裝置被徵稅。
其次,只有當在美國生產晶片比在其他地方生產更便宜時,關稅才能迫使外國公司開始在美國生產晶片。但美國勞動力成本較高,而且該國缺乏成熟的半導體供應鏈,這意味著將製造業轉移到那裡將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而且幾乎沒有保證這樣的美國前哨基地會盈利。面對美國的關稅,對於台積電這樣的台灣公司來說,將生產轉移到第三國以避免支付關稅可能更有意義。
但川普政府可以選擇將關稅擴大到所有國家或地區,實際上使美國生產成為唯一可行的選擇。它也可以對任何包含台灣晶片的最終產品徵收關稅。
後一種想法將對半導體行業造成重大破壞。一部智慧型手機裡面可能有幾十個晶片,負責一系列不同的功能;一輛汽車可能有數千個晶片。弄清楚其中那些有來自台灣的零部件,這些零部件應該被徵稅多少,以及找到替代產品的難度有多大,將給最終產品公司帶來沉重的負擔。
半導體公司可能對這種情況毫無準備,特別是因為他們的產品在過去大多不受關稅影響。“全球行業從未處理過這樣的晶片關稅,”一位以化名 Hsu Mei-hu 發表公開評論的台灣半導體行業內部人士表示。“這在理論上是可能的,但在實踐中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項政策將迫使蘋果等公司向其每一家供應商詢問其使用的多種晶片的成本,以確定適當的關稅申報金額。“申報後,海關如何檢查?如果我隨便填一個值,海關怎麼知道?”許說。
拜登政府此前曾討論過對中國晶片製造商徵收零部件關稅,以削弱該國的半導體產業並保護美國國家安全。但米勒說,反對這一想法的主要論點之一是,這在後勤上很難實施。
米勒說,華盛頓這次肯定又在考慮徵收零部件關稅,但對台灣晶片進口徵收這些關稅將更具挑戰性,因為它們發揮的作用比中國晶片更廣泛、更重要。“如果你只擔心對中國徵收零部件關稅的行政複雜性,那麼你應該更擔心對台灣徵收零部件關稅的行政複雜性,”他說。
由於台積電在業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因此其因美國可能徵收關稅而遭受的損失比其他公司要小。目前,台積電生產了全球大約 90% 的先進晶片,其生產線正滿負荷運轉。如果川普提高關稅,迫使台積電提高價格,該公司可能會失去一些訂單給競爭對手,但專家表示,這並不是什麼大問題。
但台積電的客戶可能很難迅速找到替代方案。儘管三星和英特爾等公司在高端晶片製造方面已經在某種程度上獲得了類似的專業知識,但將成熟的生產流程從台積電工廠轉移出去將耗時、昂貴且風險大。因此,蘋果和 Nvidia 等美國公司可能不會選擇另一家晶片製造商,而是繼續為台積電產品買單,並最終將更高的成本轉嫁給客戶。
但從事晶片設計、製造、封裝、裝置組裝和相關行業的其他規模較小的台灣公司則無法將成本轉嫁給客戶,因此更容易受到關稅的影響。
台灣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兼主任 Arisa Liu 表示,關稅的目的與那些公司會真正感受到壓力之間存在差距。“美國希望台積電在該國投資製造業——他們對其他台灣公司沒有太大興趣。但這些公司會感受到連鎖反應,”她說。
川普總統多次將關稅威脅作為談判策略,包括在討論台積電和台灣時。
台積電周一的聲明表明,該公司不能忽視川普政府的壓力。“台積電的大多數客戶都是美國公司,美國政府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政府,而且核心半導體技術大多來自美國,”許說。
但台積電 1000 億美元的投資並不完全出人意料。該公司已經在亞利桑那州開設了一家工廠,該工廠於去年開始生產。據報導,還有其他不涉及關稅的潛在交易,包括台積電與英特爾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以幫助重振這家陷入困境的美國公司。許說,如果台積電能讓蘋果、Nvidia、AMD 和高通等美國客戶也投資這筆交易,它就可以在不花太多錢的情況下實現高度控制。她以台積電在歐洲和日本的合資企業為例,該公司持有當地製造廠 70% 以上的股份。
但劉女士表示,與英特爾合作也會面臨諸多挑戰。台積電需要擔心保護其商業機密,防止英特爾有朝一日成為強大的競爭對手,同時避免疏遠台積電在晶片設計領域的老牌合作夥伴。目前,很明顯的是,台積電需要繼續尋找最佳方法來應對川普政府的混亂局面,同時保護自己的利益。 (半導體行業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