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北極航道開通了,白令海峽會不會成為下一個馬六甲?

在航海史上,馬六甲海峽一直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亞洲與歐洲的咽喉要道。



全球約四分之一的貿易船隻和約80%的中國進口石油都需經過這裡。

然而,隨著全球變暖加速北極冰層融化,一條全新的航道——北極航道——正逐漸甦醒。



這條被稱為“冰上絲綢之路”的航線,不僅可能重塑全球航運格局,也讓白令海峽這個連接太平洋與北冰洋的狹窄水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那麼,白令海峽是否真會如馬六甲海峽一樣,成為未來航運的“黃金咽喉”呢?



北極航道主要分為東北航道(沿俄羅斯北部海岸)、西北航道(穿越加拿大北極群島)和中央航道(橫穿北極點附近)。



其中,東北航道因俄羅斯的積極開發而最具現實意義。

從中國上海到荷蘭鹿特丹,若取道東北航道,航程可縮短約2800海里,節省9天時間,燃油成本降低近三分之一。



這樣的效率優勢,讓航海界將其稱為“黃金水道”。

不僅如此,北極航道還能從根本上避開索馬里海盜和印度洋海盜的威脅。

在歷史上,北極航道曾是許多探險家的噩夢。

直到1903年,挪威探險家阿蒙森歷時三年才首次打通西北航道,途中甚至被冰封近兩年。



而如今,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冰洋夏季無冰期越來越長,這條航道的商業價值日益凸顯。

2013年,中遠集團的“永盛”號貨輪首次通過東北航道抵達歐洲,標誌著中國商船正式加入北極航運的“破冰之旅”。

無論是東北航道還是西北航道,所有船隻進出北冰洋都必須經過白令海峽。



這條僅約80公里寬的水道,最窄處只有35公里,是太平洋與北冰洋的唯一連接點。

從地圖上看,白令海峽的位置與馬六甲海峽有相似之處:兩者都是全球航運的關鍵節點,且地緣意義重大。



然而,白令海峽的“戰略權重”與馬六甲海峽存在本質差異。

馬六甲海峽周邊涉及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三國,且美國通過新加坡的樟宜海軍基地長期施加軍事影響。



相比之下,白令海峽兩側僅有俄羅斯和美國(阿拉斯加),地緣環境相對簡單。

船隻若沿俄羅斯一側航行,幾乎可避開美國控制的區域,這為中國等亞洲國家提供了更高的航行自由度。



但要判斷白令海峽能否成為下一個馬六甲,還需要考慮更多的因素。

首先是航運條件。儘管北極航道縮短了航程,但通航仍受制於自然環境。

北冰洋的浮冰、冰山和極端天氣對船舶抗冰能力提出嚴苛要求。



此外,北極航道目前僅限夏季通行,而馬六甲海峽全年無休。

即便到2030年,北極航道的通航期預計也只能延長至半年。


北冰洋夏季冰線


其次,從地緣因素來看,馬六甲海峽的複雜性源於多國利益交織,而北極航道的開發主要由俄羅斯主導。

俄羅斯將北極視為“後花園”,通過《北方航道航行規則》要求外國船隻提前申請許可,並強制使用俄方引航服務。

這種“半封閉式管理”雖降低了地緣衝突的風險,但也可能引發國際爭議。



北極航道的核心價值在於為亞歐貿易提供“捷徑”,而非完全取代傳統航線。

即便到2030年,預計僅有25%的亞歐貨物通過北極運輸。

對依賴中東石油的中國、日本和韓國而言,馬六甲海峽仍是不可替代的生命線。



不過,北極航道在能源運輸上潛力巨大。

俄羅斯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已通過北極航線向中國輸送天然氣,未來或成中俄能源合作的新支點。

白令海峽雖難以複製馬六甲海峽的“絕對統治力”,但其戰略地位必將隨北極開發而提升。



然而,北極航道的全面開通仍面臨著多重挑戰,包括環保爭議(北極生態十分脆弱)、航道歸屬權爭議,以及基礎設施不足等。

綜上,北極航道開通後,白令海峽不會成為第二個馬六甲,但它必將成為北極時代的重要樞紐。 (寰宇志)


最近長文
關於鉅亨號
「鉅亨號」是《Anue鉅亨網》以AI 大數據和推薦引擎所推出具影響力的自媒體社群平台,從投資理財為主題擴展到金融財經、房地產、汽車、數位虛擬貨幣、影音視頻及Podcast的數位生活圈。讀者可透過一面牆及個人化功能關注一天的大小事;對創作者而言更是一個直接能與1,000萬用戶互動的舞台。
最好用的投資平台,幫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標的
看真實的投資分享文章,跟隨達人腳步取得最佳利益
多元投資社群平台,掌握最新市場動態熱門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