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空前尖銳的辯論:喪鐘將為誰敲響?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24日舉行了一個全球高度矚目的聽證會,兩撥代表就美國是否應該對中國製造的船舶收取百萬美元等級的港口費激烈辯論,它的最終結果將決定世界是否會來一場現代貿易史上從未經歷過的狂野風暴。

支援的一派是高高在上的美國議員和鋼鐵工會及製造商,前者是意識形態狂,對中國充滿恨意,後者則是為造船業回歸美國能帶動鋼鐵銷售而歡欣鼓舞。另一派則是美國港口、物流及煤炭、農業的代表,他們共同發出的反對聲帶著絕望、懇求還有幾乎是雞同鴨講,對於對方什麼都不懂卻十分傲慢的憤怒。

總部位於俄亥俄州的家族貨運代理公司 UWL 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鄧肯賴特表示,這個計畫如果實施,將敲響他們業務的喪鐘。Seaboard Marine 是美國最大的國際海運貨運公司,該公司首席執行官愛德華·岡薩雷斯則說,“如果推動美國造船業的努力無意中摧毀了美國所有的航運公司,那麼國家利益就無從談起。” 據海事資料提供商 Alphaliner 稱,該公司的 24 艘船中有 16 艘是中國製造。

佛羅里達州 World Direct Shipping, LLC 的老闆丹尼爾·佈雷澤警告稱,擬議的措施將適得其反。他解釋說,該公司的三艘船舶中有兩艘是中國製造的,如果用非中國製造的船舶替換它們,或者支付港口費,將會造成“財務打擊”。


▲一艘集裝箱船駛過金門大橋,駛入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港。(圖源:路透社)


中國是散裝船和集裝箱船的領頭羊。勞氏日報估計,去年約 80% 的新訂單落入中國造船廠手中。聯合國稱,除了油輪和液化氣船以外,中國幾乎佔據了所有市場。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言人表示,美國造船廠每年生產的船舶不足 10 艘,而中國則生產 1,000 艘。與此同時,業內高管表示,在美國造船廠提高產能所需的數年時間裡,日本和韓國的造船廠將難以滿足需求。

美國航運協會首席執行官凱西·梅特卡夫表示,更換現有中國製造的船舶並不像打開電燈開關那麼簡單。“懲罰中國的同時,懲罰美國海運系統並不是一個可接受的結果。” 她還質疑這些費用實際上會給中國帶來多大的傷害。她認為,這些中國製造的船隻將成為港口費的目標,但 “這與中國政府不再有任何聯絡”,因為“中國在船隻交付時就已經拿到了錢”。

煤炭行業代表表示,這些費用使他們的供應更難進入全球市場。美國煤炭行業供應鏈代表委員會的首席執行官艾米麗·阿圖恩表示,針對與中國船隻徵收費用將對“煤炭開採公司、煤炭出口碼頭營運商以及支援煤炭行業的運輸和其他服務提供商”都產生負面影響。她補充道:“如果實施擬議的措施,美國煤炭出口業務將受到打擊。澳大利亞等其他國家的煤炭儲備足以搶佔美國煤炭出口的市場份額。”


▲上海一家造船廠。(圖源:日經)


印第安納州種植大豆和玉米的美國大豆協會董事會成員邁克·科恩表示,任何增加的港口費用都會“給大豆農民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他指出,美國大豆近50%用於出口,中國一直是最大的買家之一。

許多人警告稱,這項計畫將導致供應鏈混亂,美國消費者的成本上升。哥本哈根航運諮詢公司 Vespucci Maritime 的首席執行官拉爾斯·詹森表示:“這是一個重大問題,可能會嚴重擾亂往返美國的航運市場。”

懲罰中國船舶的動議和這場聽證會顯示,美國政治精英們對中國崛起深懷恐懼,但他們不去解決美國競爭力下降的內部原因,而是想當然地試圖用一刀切的決絕做法重整局面,倒撥歷史的時鐘,“快刀斬亂麻”。在美國當下抹黑中國成風的輿論場上,他們這樣做,有 “政治正確”的標籤,所以有恃無恐。但是他們的想像與經濟現實南轅北轍,他們將無法達成希望的目標,而是掀起一場巨大的混亂,大量美國利益在這當中被一勺燴了。



這就叫全球化。世界已經向前走得太遠了,形成了不同分工和利益平衡。美國已經是利益分配的最大贏家,它的人均GDP在西方大國中遙遙領先,但卻慾壑難填,妄圖贏者通吃。

本周三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將就同一個議題再舉行一場聽證會,如果川普政府不顧實際操作面的強大反對聲,一意孤行,時間一定會給他們嚴厲的懲罰。 (胡錫進觀察)


最近長文
關於鉅亨號
「鉅亨號」是《Anue鉅亨網》以AI 大數據和推薦引擎所推出具影響力的自媒體社群平台,從投資理財為主題擴展到金融財經、房地產、汽車、數位虛擬貨幣、影音視頻及Podcast的數位生活圈。讀者可透過一面牆及個人化功能關注一天的大小事;對創作者而言更是一個直接能與1,000萬用戶互動的舞台。
最好用的投資平台,幫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標的
看真實的投資分享文章,跟隨達人腳步取得最佳利益
多元投資社群平台,掌握最新市場動態熱門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