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買王興興的機器人?我們扒了扒宇樹的百筆中標訂單

要論2025年最熱的賽道,除了大模型,就是人形機器人,而其中最大放異彩的無疑是一位90後杭州創業者——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

早在2017年,這位初出茅廬的創業者,就出現在烏鎮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大佬飯局的角落,8年後的今天,他已成為民營企業座談會現場最年輕的企業家代表。

宇樹科技和王興興引起了科技圈的一場集體反思——投資人們反思為什麼錯過它,創業者們反思自己的技術路徑,爭奪「具身智能第一城」的城市也反思為什麼抓住王興興的是杭州?

與反思同步的還有宇樹的全面出圈——從春晚、李佳琦的直播間,再到二手租賃市場的火爆,宇樹的商業化腳步也正加速。

人形機器人的落地場景在那裡?宇樹的商業化又經歷了那些歷程?

為瞭解答這些問題,我們從公開資料中整理了宇樹科技近五年的近百筆中標訂單,不同於C端,這些偏B端的訂單,或許更能體現宇樹的商業化能力,以及整個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落地現狀。


01 高校撐起了訂單主力

王興興曾透露,宇樹的B端「客戶挺雜的」:“各種公司、科研機構,包括AI公司都有,各種各樣的都有。”

我們統計了2021年4月8日至2025年3月17日的百余筆中標項目,覆蓋高校、傳媒、能源、醫療、消防、教育等多個領域,採購方既包括諸多高校,也有央國企、政府單位。

其中,科研類高校可以說撐起了宇樹的「訂單主力」,近30所高校都曾向宇樹採購相關產品,高校的實驗室也是宇樹產品的「最先試煉場」。


一個有趣的現像是,不同於清華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等有著悠久研究歷史的院校,我們觀察到,近三年採購宇樹產品、和宇樹聯絡最多的高校有中山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浙江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

中山大學和南方科技大學均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工智慧強校,從宇樹最先的機器狗到四足機器人,均有涉及。

中山大學航空航天學院、電腦學院(軟體學院)、系統科學與工程學院和積體電路學院均曾採購過宇樹產品,如四足機器人、機械臂、雷射雷達等。

浙江理工大學為王興興的「母校」,王興興班主任、浙理工機械工程學院的金玉珍老師,曾在採訪中形容「王興興平時話不多,成績算不上特別拔尖,但是專業課都非常好,動手能力也超強。」

高校成為宇樹機器人的主要買家,也並不奇怪。

一方面,機器人這一產業的研究早期本就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機構;一方面,高校大多開設機器人實驗室,對企業而言,這是一個低成本試錯環境,宇樹可通過聯合高校實驗室快速迭代產品。

比如的宇樹科技G1機器人就基於諸多高校與研究機構的最新成果,得以不斷進化。

今年2月,由上海AI實驗室、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聯合發佈的BeamDojo強化學習框架,就能使人形機器人在稀疏立足點地形上,實現敏捷且穩健的移動,讓宇樹G1可以克服更多的危險地形。



不過,儘管高校是訂單主力,但從採購金額來看,大多數訂單金額都在10萬-50萬左右,百萬級的大單並不多。



我們梳理了50萬上下的採購大單,採購方分別為浙江理工大學、浙江大學、深圳技術大學、同濟大學,其中出手最壕的要數同濟大學。

在同濟大學和宇樹達成的最新一筆採購中,採購金額超825萬,包含了10台宇樹H1-2通用人形機器人和高精度深度相機、雷射雷達等8項價值125.66萬元的零配件。


02 浙江、大灣區「偏愛」宇樹

近期宇樹科技「南下深圳」的消息也引發關注。

為什麼宇樹誕生在杭州、又落戶深圳?

事實上,宇樹的訂單城市分佈已說明了一切。按採購方所屬地區看,訂單佔比前五的地區/省份分別為浙江、深圳、北京、廣東和上海。

總體來看,浙江、粵港澳大灣區是最偏愛「宇樹」的兩個經濟科技重鎮。



從訂單結構來看,兩大經濟重鎮和宇樹的合作不僅僅只限於高校,而是已在工業、能源、教育、消防等產業中率先試水。

比如在廣東廣州,一家名為廣州新致力能源科技公司的企業,就採購宇樹產品想要開展基於大負載四足機器人變電站巡操的一體化技術開發。

在浙江,根據《浙江省消防救援總隊2023年度消防器材裝備(第二批-機器人等)採購項目》等檔案,浙江部分消防救援支隊,也開始打造消防偵查機器人,比如利用智能四足機器人(機器狗)模擬森林煙火預警,攜帶水槍機器狗可以參與森林滅火等場景應用。

能深度和明星公司「繫結」,浙江、深圳和廣東有何優勢?這自然和戰略眼光和產業稟賦相關。

不妨以深圳為例。

據摩根士丹利近期的全球機器人上市公司百強名單中,深圳有7家企業上榜,是全國第一。除此以外,圍繞具身智慧型手機器人產業,深圳也形成了「龍頭整機-軟體演算法-核心零部件」的企業集聚分佈,同時珠三角過去的軟硬體生態鏈也能復用至具身智能上。

開放的生態和產業協同,這或許是浙江、大灣區和宇樹雙向奔赴的原因所在。


03 宇樹商業化加速,靠什麼

從宇樹出圈和這段時間一系列的C端動作來看,反映出這家初創公司正在加速商業化落地,這也和其近五年的訂單項目數量一路走高的趨勢保持一致。



翻開招標合同和訂單,我們能看到加速宇樹商業化的關鍵就是價格,當然這背後是一整套的「成本控制」邏輯和定義產品的能力。

西湖大學在採購公告中就指出,國外主流可與機械臂適配協同使用的仿生足式機器人,如美國波士頓動力公司的Spot四足機器人、ATLAS雙足機器人等,價格都十分昂貴,遠超項目預算。

而宇樹科技Unitree G1標準版定價僅為9.9萬,同時EDU版支援二次開發(如NVIDIA Jetson Orin模組),在同行產品都在50萬元左右時,宇樹的產品性價比就更高了。

這背後自然是宇樹的「成本大法」——王興興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成本一直是我們做所有東西的KPI,核心就是要賺錢。”


宇樹科技產品迭代 圖源:網路


宇樹是如何省錢的?一是簡化工業設計思維,二是技術路線的轉換。

它避開了波士頓動力採用的高成本液壓驅動技術路線,在XDog的研發上就採取了高性能純電驅動技術,通過自研大量關鍵零部件,將四足機器人技術遷移至人形研發,有效控制了成本,同時也可以繼續向客戶售賣電機、雷射雷達等自研產品。

王興興曾說,自己降本的方法就是「自己對整個生產鏈路、生產工藝,包括整個設計,要足夠理解」,這種對供應鏈和技術的理解,也讓他被媒體視作小「雷軍+王傳福」。

不過客觀來說,儘管不少人將2025年視為人形機器人量產和商業化元年,但距離機器人真正走進大眾生活的紀元還需要時間和技術的合力。

摩根士丹利就指出,人形機器人運動控制雖進步明顯,但多工處理和通用性能力仍需長期技術積累,王興興也深知這一點,他曾表示“大家對機器人最關注點的還是智能化”。

因此,宇樹能否以過往優勢,率先開啟這扇機器人樂觀主義的大門,2025,它的挑戰也剛剛開始。 (芯師爺)


最近長文
關於鉅亨號
「鉅亨號」是《Anue鉅亨網》以AI 大數據和推薦引擎所推出具影響力的自媒體社群平台,從投資理財為主題擴展到金融財經、房地產、汽車、數位虛擬貨幣、影音視頻及Podcast的數位生活圈。讀者可透過一面牆及個人化功能關注一天的大小事;對創作者而言更是一個直接能與1,000萬用戶互動的舞台。
最好用的投資平台,幫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標的
看真實的投資分享文章,跟隨達人腳步取得最佳利益
多元投資社群平台,掌握最新市場動態熱門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