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堡王在中國,為何火不起來?


說起來,漢堡王(Burger King)在全球也算是個響噹噹的品牌,但它在中國,卻始終沒能像肯德基、麥當勞那樣風生水起,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1. 入場晚了,有點“生不逢時”

先說說時間點。漢堡王2005年才姍姍來遲,比肯德基(1987年)和麥當勞(1990年)晚了足足15年。

要知道,這15年時間,足夠肯德基和麥當勞在中國市場紮根,並通過各種本土化策略,比如油條、豆漿、老北京雞肉卷等等,牢牢抓住中國消費者的心,建立起難以撼動的品牌壁壘。

漢堡王進場的時候,黃金地段早就被佔領了,就像去晚了的食堂,好菜都被搶光了,只能隨便湊合,選擇餘地非常有限。

再看看門店擴張速度,截至2024年,漢堡王中國門店才1600家左右。而肯德基有1.1萬家,麥當勞也有8620家,這差距可不是一星半點。

就連本土品牌華萊士(近2萬家)、塔斯汀(超過9000家)都把它遠遠甩在身後。

當年,漢堡王雄心勃勃地搞特許經營模式,還喊出“3年開1000家店”的口號,結果實際增速慢得像蝸牛,遠遠低於預期。

2. 水土不服,本土化沒做好

接著聊聊本土化。漢堡王一直堅持原汁原味的美式風味,漢堡裡還保留著生洋蔥。但很多中國消費者接受不了這種辛辣的味道,就像北方人吃不了太辣一樣,有點水土不服。

但肯德基、麥當勞,人家早就推出了熱乾麵、皮蛋瘦肉粥等親民的產品,這才是真正懂中國胃。

而且,漢堡王早期定位偏高端,一個漢堡動輒就要32元。但現在消費降級趨勢明顯,本土品牌紛紛打起低價牌,像塔斯汀9.9元的漢堡,一下子就搶走了不少市場。漢堡王2024年也開始打價格戰,推出9.9元套餐,結果加盟商利潤被壓縮,產品品質也跟著下滑,消費者並不買帳,無疑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3. 營運模式:加盟商的苦水,總部的折騰

營運模式和加盟方面,漢堡王也遇到了不少麻煩。

中國市場營運權長期被土耳其TFI集團代理,加盟商們怨聲載道,抱怨食材質量差,不是臨期的就是劣質的,而且合同條款還非常苛刻,高額的廣告費和品牌使用費,讓加盟商苦不堪言,合作關係自然越來越緊張。

2025年,母公司RBI終於收回了經營權,但高層卻像走馬燈一樣換個不停,戰略調整也搞得市場一團糟,就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

更讓人頭疼的是單店效益。漢堡王中國單店年銷售額只有40萬美元,和韓國(120萬美元)等市場相比,差距實在太大。

雖然低價促銷吸引了不少顧客,但其中有不少是來蹭座位的,消費額很低,實際營收並沒有明顯增長,就像竹籃打水一場空。

4. 品牌行銷:聲音太小,存在感不高

品牌認知和行銷方面,漢堡王也存在明顯的短板。消費者對漢堡王的印象比較模糊,缺乏清晰的品牌認知。

在社交媒體上,關於漢堡王的討論熱度遠不及“麥門”、“瘋狂星期四”等行銷活動,存在感很低。

它和《戀與製作人》等IP的聯名活動,也被吐槽“違和”,根本沒有形成破圈效應,就像在角落裡自娛自樂。

服務體驗也差強人意。有消費者反映,部分門店店員態度冷漠,出餐錯誤率高,甚至有人調侃漢堡王“像CIA掩護組織”。服務口碑這麼差,顧客自然不願意再來,復購率可想而知。

5. 競爭加劇:前有猛虎,後有追兵

如今,中國快餐市場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在一線城市,漢堡王難以撼動麥當勞、肯德基的品牌影響力;在下沉市場,又被本土低價品牌擠壓生存空間,就像夾在中間的餅乾,兩頭受氣。

更何況,新興品類也在不斷湧現,精品漢堡店(如Shake Shack)和健康輕食品牌搶走了不少年輕消費者,漢堡王引以為傲的“火烤牛肉”差異化優勢也變得不再明顯。

入局晚、本土化不足的先天劣勢,定價策略失誤、加盟管理混亂等後天問題,造成了漢堡王現今中中國市場的困境。

如此看來,漢堡王的未來,還需要多方發力。大家覺得,漢堡王能在中國市場成功破局嗎? (青柿商業筆記)


最近長文
關於鉅亨號
「鉅亨號」是《Anue鉅亨網》以AI 大數據和推薦引擎所推出具影響力的自媒體社群平台,從投資理財為主題擴展到金融財經、房地產、汽車、數位虛擬貨幣、影音視頻及Podcast的數位生活圈。讀者可透過一面牆及個人化功能關注一天的大小事;對創作者而言更是一個直接能與1,000萬用戶互動的舞台。
最好用的投資平台,幫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標的
看真實的投資分享文章,跟隨達人腳步取得最佳利益
多元投資社群平台,掌握最新市場動態熱門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