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博鰲亞洲論壇熱議中國經濟改革方向

當前,隨著企業出海提速,中國製造業“走出去”出現了那些變化?中國經濟又面臨那些新的挑戰與機遇?

3月25日,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高端對話:中國改革與經濟前瞻”環節中,多位重磅嘉賓針對上述熱點話題展開討論。


(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高端對話:中國改革與經濟前瞻”現場。攝影/吳軍)


“中國經濟的穩定回升態勢已經確立,是不可逆的。”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認為,儘管過去兩年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更加複雜嚴峻,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但是中央先後出台一系列超常規、逆周期的宏觀政策予以應對。隨著政策逐步落實,中國經濟運行出現了穩中有進的局面,已經重新步入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與十年前相比,‘中國製造’出現了出口產品結構性、趨勢性的變化。”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顧問、重慶市前市長黃奇帆在論壇上表示,2010年以前,中國出口70%以上是塑料、紡織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技術密集型產品只佔不到30%。但去年,中國製造總出口量為3.4兆美元,比2010年1.5兆美元的出口量翻了一番。除總量翻番外,中國出口產品中90%是資本密集型產品,僅有10%是輕工紡織類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從這個角度看,‘中國製造’的產品結構出現了深刻的、趨勢性的良好發展勢頭。

今年,中國GDP目標為5%,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要實現上述目標,中國經濟目前面臨那些新的挑戰與機遇?與會專家從對外開放、對內提振內需等多個角度展開討論。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在論壇上表示,“中國經濟過去供給不足,增長模式是投資推動型的。現在轉到以消費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這個消費既包括內需,也包括外部需求,這是一個重大的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

黃奇帆認為,最近十年,中國從過去外循環為主轉變為“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我們繼續保持更高水平、更深層次、更寬領域的開放。”黃奇帆指出,過去十年,中國對外開放出台多項新措施。從貿易政策上看,貿易政策以出口導向為主,既鼓勵出口,也鼓勵進口。從投資政策上看,中國既鼓勵外資到中國投資,同時也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投資。在區域開放上,從以沿海地區開放為主,到現在沿海、內陸同步開放。

此外,黃奇帆強調,近年來,中國對外開放不僅關注貿易量、資金量,更關注營商環境。開放的目的是要使中國各個區域營商環境國際化、法治化、市場化程度能夠與國際接軌,包括負面清單管理、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人的勞動權利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等。

在提振內需方面,彭森則表示,中國居民目前的最終消費率只有38%,低於美國和西方國家水平。內需不足源於中國長期在觀念上存在“先生產後生活”“重投資輕消費”的傳統思維。伴隨著這種傳統思維,市場出現了消費壓抑的情況。

為提振消費,彭森表示,一定要為消費正名,中國經濟要走消費繁榮的道路。他同時建議,制定“十五五”規劃時,可以增加消費率指標,下一個五年計畫可以把中國的消費率增加5至8個百分點,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吳曉求認為,中國經濟未來最重要的是信心。信心既是消費者的信心、投資者的信心,也是企業家和市場主體的信心。信心來源於完善的法治。 (第一財經資訊)


最近長文
關於鉅亨號
「鉅亨號」是《Anue鉅亨網》以AI 大數據和推薦引擎所推出具影響力的自媒體社群平台,從投資理財為主題擴展到金融財經、房地產、汽車、數位虛擬貨幣、影音視頻及Podcast的數位生活圈。讀者可透過一面牆及個人化功能關注一天的大小事;對創作者而言更是一個直接能與1,000萬用戶互動的舞台。
最好用的投資平台,幫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標的
看真實的投資分享文章,跟隨達人腳步取得最佳利益
多元投資社群平台,掌握最新市場動態熱門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