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反被聰明誤。
很多年前,李嘉誠戲言自己不是經商的料,因為他覺得自己不會騙人,不符合中國人所說的“無商不奸”的標準。
但如今在不少人眼裡,他卻是個徹頭徹尾的商人,甚至精明過頭了。
3月初,李嘉誠的長和集團發佈公告稱,決定將43個全球港口控股權,以228億美元的價格賣給美國公司貝萊德牽頭的財團。
從商業角度看,李嘉誠似乎大賺特賺。
經過少數股東權益調整後,李嘉誠家族能有約190億美元的現金收入。並且隨後兩天,長和股價還上漲了33%。
但沒過多久,香港媒體紛紛發文譴責。
有的發出靈魂拷問:為什麼要轉讓給美國勢力?有沒有考慮國民利益,是否在助紂為虐、貽害中國和世界?
有的引述網友言論,質疑“這是沒有腰骨的跪低”。
有的發文提醒,文章標題為《停止交割,切勿因小失大》。
被圍攻之後,此前大漲的股價迎來連日下跌,原本計畫舉行的業績發佈會也被取消。
20年前買的搖錢樹,
砸毀李嘉誠的晚節
李嘉誠賣港口為何被國內痛批,還要從1994年說起。
那一年,李嘉誠正式成立和記港口,專門管理其全球航運網路。
經過多年發展,截至2023年,和記港口在全球擁有53個港口,前十大港口裡,有5個都是他的,是全球第六大航運公司,也是最大的私營航運公司。
這次賣掉的43個港口、199個碼頭,分佈在全球23個國家,大多都是好位置。
比如巴拿馬運河,對中美都有很大的戰略意義和經濟價值。
根據2023年10月至2024年9月的資料,中國貨物運量佔巴拿馬運河總運量的21.4%,是運河的第二大使用者,僅次於美國。
另外,有不少中國企業也都對巴拿馬運河進行了大量周邊投資。
巴拿馬運河的這副繁榮景象,和李嘉誠不無關係。
1997年,也就是美國歸還巴拿馬運河的前兩年,李嘉誠通過國際競標,獲得了對巴拿馬運河的兩個港口長達25年的管理權。
當時美國人慌了,不斷向李嘉誠施壓,要求其澄清在巴拿馬運河的業務範圍。李嘉誠只好不厭其煩地重複表示,公司只是管理巴拿馬運河裝卸貨物的集裝箱碼頭,無權負責開閘關閘,所以也就不存在控制巴拿馬運河一說。
後來巴拿馬政府為李嘉誠站台,打包票說這是“一家純粹的商業公司”,才算敲定下來。
巴拿馬為李嘉誠撐腰,也為自己帶來了20多年的潑天富貴。
李嘉誠一上來,就和巴拿馬政府一起開始了運河改造工程,總耗資55億美元,李嘉誠投資超過10億美元,歷時9年才大功告成。
合作多年,雙方對彼此都很滿意。
巴拿馬主串流媒體《星報》在2021年報導:李嘉誠旗下的巴拿馬港口公司,是巴拿馬最大的港口投資者,是為巴拿馬貢獻最多外匯、創造最多就業崗位的企業之一。
因為合作愉快,雙方在2021年又續約了特許經營權協定,2047年到期。
李嘉誠沒料到,短短幾年後,這棵搖錢樹會給自己招來無數罵名。
至於原因,也不僅僅是因為將港口賣給了海外財團。
2015年,李嘉誠就被港媒爆料,要出售40%的港口資產,彼時內地財團就已經表示有濃厚興趣。結果李嘉誠出價高得離譜,交易沒成。
而如今,他卻出價合理地賣給了海外財團。
另外根據官方的憤怒反應,不少人推斷:在這過程中,李嘉誠應該是進行了秘密談判,快速交易,連報價的機會都沒給內資。
這也是為什麼,各方會紛紛譴責他。
10年前還只是說“別讓李嘉誠跑了”,現在換成了更直白、更刺激的問候。
對於現在從民間到官方的言論,李嘉誠會怎麼看?
也許不會有太大觸動。
縱橫商海數十年,李嘉誠遭受的爭議數不勝數,他對此曾直言不諱:“我是一個純粹的商人,不要用那些空洞的道德來衡量我。”“商業的歸商業,政治的歸政治。”
過去,他說的這些話還沒有太多人當真。
特別是他極其熱衷慈善事業,完全不像“無情”的人。
他上一次公開露面是在去年8月,也是為了慈善——李嘉誠基金會向香港大學捐贈亞洲首部用於治療肝癌的新醫學儀器。
早在1980年,他就成立了自稱是“第三個兒子”的李嘉誠基金會,並將三分之一的資產投入其中。他還表示:基金會的八成捐款會用在大中華地區。
光是汕頭大學,他的捐款超過了120億。
而且,他捐建的學校、醫院、體育館、橋樑等等建築,都沒有以他的名字命名,頗有“做好事不留名”的傳統美德。
2013年,李嘉誠更是在接受《南方周末》採訪時說:“如果是為對國家民族和人類有益的事,即使卑躬屈膝我也在所不辭。”
那時候的李嘉誠,還是“李超人”。
但當他開始展示“純粹的商人”這一面之後,口碑急轉直下。
一方面,他從香港和大陸撤資,跑到海外買買買。
打臉的是,十幾年前,李嘉誠還曾對香港群眾信誓旦旦地說:“我對這片土地有特別的感情,自己身為中國人,永遠都是中國人。我絕對不會從香港撤資。”
結果沒多久,他大手一揮,將香港、廣州、上海等地的優質項目逐漸出清,轉頭投入到英國當地公用設施和酒店。巔峰時,英國約30%的電力、7%的自來水供應、25%的天然氣供給,都被他收歸囊中,導致外媒直呼:李嘉誠要買下整個英國!
另一方面,是他高明但不光彩的商業手法。
在大陸,李嘉誠的房地產事業頗受照顧,拿下不少黃金地段。
但有不少項目,李嘉誠拿下地皮之後選擇龜速施工,等著坐地漲價。
比如去年10月,李嘉誠在北京的最後一個地產項目“御翠園”開盤,但相關地塊在2001年就被李嘉誠買下,當時樓麵價僅1750元/平米。二十多年,他的公司遲遲沒有動工。
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甚至逼急官方。2020年9月,成都高新區局直接發出公函,指責李嘉誠的地產公司捂地16年,怒賺幾十倍的騷操作,決定對其進行拉黑。
在商海沉浮,李嘉誠少不了要會說漂亮話,但看他所作所為,自稱是“純粹的商人”,大概真是心裡話。
“純粹商人”李嘉誠,在每個時期都拿出了商人的精明本色。
不僅抓住了時代紅利,他也安然度過了各種金融危機或行業危機,還留下了許多經營金句:
“如果一單生意只有自己賺,而對方一點不賺,這樣的生意絕對不能幹。”
“我在做任何項目時,都會要用99%的時間去考慮失敗,用1%的時間去考慮收益。”
“我不會賺最後一個銅板。”
但就是這樣精明的人,現在香港媒體卻發文讓他“莫天真,勿糊塗”。
天真背後,可能是出於商業考量。
按長和最新財報顯示,2024年上半年歐洲地區營收佔比達50%,而內地和香港營收分別只佔據5%和7%,歐洲是李嘉誠商業帝國最重要的版圖。
商業上,能看出李嘉誠和那邊走得更近。所以,他賣港口給外國財團,只是又發揮了一次“純粹商人”的本色。
一直“純粹”,不顧其他,口碑不保也就不奇怪了。
現在一些網友,已經開始挖苦他是“無國籍肥羊”了。
商業利益和家國情懷,難道不能兼顧嗎?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在香港大佬中,與李嘉誠走上相反道路但又收穫巨大成功的人不在少數。
3月17日,香港地產巨頭恆基兆業的創始人李兆基離世。正巧李嘉誠身處輿論風暴之中,很多人對比起了兩人,發現李兆基和李嘉誠不同,他從始至終一直堅定投資大陸。
在北京、上海、瀋陽、長沙、成都等重點城市,他都有佈局,而且沒有像李嘉誠那樣囤地坐等漲價。
當李嘉誠的地產公司被一些地方拉入黑名單時,恆基中國在2019年還以30.2億元的總價拿下北京朝陽區孫河地塊,溢價率23.3%。
還有在建設港珠澳大橋前,兩個人直接正面衝突。
李嘉誠因為有港口業務,堅決反對建設大橋。李兆基則聯合鄭裕彤、何鴻燊等組成“反李聯盟”,推動大橋於2018年通車。
雖然走的路不一樣,但比起商業成就,李兆基不比李嘉誠弱。他曾經連續三年成為華人首富,並高居全球第四,是迄今為止全球財富排行中站位最高的華人企業家。
商業利益和家國情懷,絕不是對立的關係。
巴菲特在2015年致股東信裡說:“過去238年,沒有人因為做空美國而受益。”後來被一些人引申為“沒有人可以靠做空自己的祖國而成功。”
這對純粹和精明了一輩子的商人李嘉誠,也是一個提醒。
純粹過頭、精明過頭,有時就是一種天真。 (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