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一哥比亞迪,終於發全年財報了。
在這份長達290頁的史上最強財報裡,除了全球銷量第四、營業額7771億元、日均淨賺1個“小目標”這些資訊之外,也標註了網友們最關心的供應商還款情況。
那麼,是否真如網上所說,比亞迪的錢是靠壓榨供應商賺來的?這些錢,比亞迪都花在那了?負債率是不是真的居高不下?未來的比亞迪,還有增長空間嗎?
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一聊。
很多人看到比亞迪的資產負債率,就認為比亞迪是“第二個恆大”,遲早藥丸。
乍一看這74.64%的數字,確實挺嚇人。
但其實這在汽車這種重資產、長周期的製造業裡,真的太太太常見了。由於供應商與採購商回款帳期長、建廠周期久等諸多因素,高負債率就是製造業裡的常態!
包括遠一點的全球車企,福特負債率84%、大眾70%、通用75%……即便不是車企,大名鼎鼎的蘋果,資產負債率也有84.4%。
這當中最關鍵並不是負債本身,而是負了什麼樣的債務。
就比如為了維持公司帳上有錢運轉,要是支付利息向金融機構借錢、向資本方發行債券。這些資本運作就不太健康了,也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壓力。
而日常經營中產生的供應商貨款、員工薪酬、合同負債等,均屬於無息負債,是經營本身產生的必要流水。只要新產品還在造還在賣,就屬於正常現象。
目前,比亞迪一共有5846億的總負債,其中需要支付利息的短期借款、衍生金融負債等佔比不足10%,主要都是給供應商的應付帳款,2416億。
那麼下一個問題來了,比亞迪到底有沒有用各種方式“賴帳”,壓榨供應商?
這就得從財報中尋找答案了。(這種公開資料要滿足審查要求,不會造假)
首先,比亞迪沒有拖欠超過1年的重要應付帳款:
其次,比亞迪“向上游供應商付款的平均周期”是127天。雖說不及60天左右的特斯拉和小米,但根據官方消息,“優於國內主流上市車企的平均付款周期”。
也就是說,儘管我們不能排除某些個例發生(歡迎業內人士在評論區補充),但比亞迪在還款周期上,還是有一定“底線”的。
隨著2024年銷量的巨幅增長,比亞迪7771億元的營收增長了29%,也超越了特斯拉,晉陞新能源品牌中的第一名。
不過有意思的一點是,比亞迪並不是只有汽車業務。
包括造車賣車、售後維保、配件周邊在內,這些和汽車相關的營收佔比其實只有不到80%。剩下的1596億都來源於“日用電子器件製造業”,也就是手機零部件的製造和組裝。
早在去年4月份,某位比亞迪高管就在論壇上語出驚人:90%的華為、小米手機,包括蘋果裝置上的很多電子元器件,都是由比亞迪來加工生產的。
哪怕比亞迪從現在開始“不務正業”,也能靠手機業務撐起半邊天。
而且對當下的比亞迪來說,並不像很多人印象中一樣完全依賴國內市場。
去年全年,比亞迪海外銷量約41萬輛,海外營收佔比接近28.5%。一方面是因為國外的車價更貴,另一方面也有海外手機業務加持。
所以說,現在的比亞迪屬於“把雞蛋放在了好幾個籃子裡”,也已經跑上了正向循環。這一天1.1億元的淨利潤,還真得讓人家掙!
不過眾所周知,營收和利潤之間還隔著個利潤率。
但離譜的是,比亞迪汽車業務的毛利率已經達到22.31%——
這份成績放眼整個中國品牌,也屬於鳳毛麟角。
要知道,創業10年的新勢力中,還有人在盈虧線上掙扎。蔚來、理想、小鵬、零跑的毛利率分別只有9.9%、20.5%、14.3%、8.4%,熱度最高的小米也不過18.5%。
真要說能穩壓比亞迪的,只有華為賦能下,毛利率能達到25.5%的賽力斯了。
所以別看比亞迪一直在降價、打價格戰,卻一直在靠規模化效應等優勢降低成本,也的的確確在汽車業務上掙到了錢。
截止到去年年底,比亞迪的現金儲備達到創紀錄的1549億元。那怕存在銀行吃定期利息,一天也有850萬。
嗯,他們就真拿了600億閒置資金,出來買理財債券……
不過帳面上有錢是一碼事。如何分配,更能彰顯企業責任與擔當。
比亞迪的選擇有三:一是給股東分紅,二是捐款捐物,三是加強研發。
對於全體股東,比亞迪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39.74元(含稅)。按照當下376塊錢的股價來說,就是額外1%的收益,可以說是非常大方。
而在2024年成立30周年之際,比亞迪也宣佈捐款30億元教育慈善基金,助力國家科教事業發展。首批計畫覆蓋35所高校的800名優秀學子,支出1620萬元。
另外,就是中國車企第一,高達542億元的全年研發投入了。
從資料來看,從2011年開始的14年裡,有13年的研發投入超過了淨利潤。據統計,這些年比亞迪總研發投入已經近2000億元,價值差不多100多萬輛車!
如果再深究一步,好奇比亞迪近些年到底怎麼博來“技術為王”這一標籤的,那一定離不開比亞迪上萬名研發人員的支援和幫助。
這份公開財報,雖然隻字未提比亞迪的工程師文化,但卻用數字展示了比亞迪讓“天下英才盡入我彀中”的決心。
截止2024年底,比亞迪已經擁有超12萬名研發人員,相比去年又有了20%左右的增長,對博士的吸引力也是前所未有(增幅超50%)。
甚至在社長參加的活動中,給我們這些媒體朋友們講解技術的,也都是在項目中獨當一面的博士研究員。
(不負責任地推測一下,比亞迪招聘的人才也主要面向三電領域)
縱觀最近這兩年,比亞迪從開年的e平台3.0、第五代DM、雲輦系統、易四方易三方的技術王炸,再到今年的天神之眼全民智駕和兆瓦閃充,都在引領行業的發展。
相信未來,比亞迪在研發領域的投入只會進一步加碼。
另外還有一個有趣的小細節,王傳福本人的年薪其實是765萬元。而全公司最貴的人才,是多次入選福布斯傑出商業女性的公司執行副總裁李柯(年薪1489.7萬元)。
其中,也有不少高管年薪只有30萬元,還不如一線的博士工資高(年薪約50萬元)。
大家覺得,這份高管年薪合理嗎?
正如社長剛才所說,比亞迪在海外的佈局已經成為新的增長點。
畢竟把內捲髮揮到極致,也不過是爭取存量市場。出海搶佔全球車企的市場份額,才是中國車企在未來戰略上的最優解。
目前,比亞迪已經組建了屬於自己的國際貨運船隊,2024年兩艘汽車運輸滾裝船 “EXPLORER NO.1”“BYD CHANGZHOU”正式揚帆起航,讓出海之路不再被全球航運市場掣肘:
到了2025年1月,比亞迪單月出口了6.63萬輛新能源車,每分鐘就有1.5輛新車駛出港口。這也讓比亞迪首次超越奇瑞,成為中國品牌汽車出海的榜首。
無論是在泰國、馬來西亞,巴西、哥倫比亞,還是英國、挪威,比亞迪都收穫了不少當地使用者的認可。
在積極佈局銷售管道和海外產能之後,接下來只看中國新能源的東風將起。
不過到了國內這邊,比亞迪卻在逐步縮減國內建廠的速度。
比亞迪在建工程的帳款,已經從2024年初的347億元縮減到了199億元。
這也就意味著,比亞迪400萬的產能和銷量基本已經到頂,未來幾乎不會大規模擴張。未來的比亞迪,很可能會發生從“鋪銷量”到“增質量”的轉變。
騰勢、方程豹和仰望,後面要再多加把勁了。
另外,比亞迪也沒忘記自己“全球領先的二次充電電池製造商”的身份。
除了讓大家都開上物美價廉的新車之外,比亞迪還會在儲能電池領域進一步發力,也會佈局太陽能產業,形成矽片、電池片、太陽能元件、太陽能系統等新能源全產業鏈佈局。
相信在這條從電能產生到利用、回收的路上,比亞迪一定會有更深層次的參與。
縱觀比亞迪發展這20多年,終於依靠電池和整個新能源產業的蓬勃發展,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成功之路。
只不過在接下來全球汽車行業的競爭中,前路依舊艱難崎嶇。這不僅是產品力之間的比拚,更涉及了能源結構、經濟形勢等諸多因素,也存在了太多的不確定性。
希望比亞迪能不忘初心,牢記科技平權的美好願景,把更優秀的產品帶到全球各地。 (電動車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