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科學正在經歷一場靜默革命。蔡崇信、比爾·蓋茲、蒂姆·庫克(蘋果CEO)這些頂尖企業家都在公開強調睡眠對生產力的重要性。(閱讀蔡崇信:現在我優先睡眠而不是鍛鍊,沒有什麼比睡夠更重要)
他們都推薦過的《我們為什麼要睡覺》作者、睡眠科學家Matthew Walker在一場對談中,為我們揭開了睡眠的神秘面紗和改善辦法。整理如下:
馬修·沃克(Matthew Walker,1972年-) 英國作者、科學家,現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神經科學與心理學教授,並創立了“人類睡眠科學中心”,一直關注睡眠或人類健康的影響。《我們為什麼睡覺》(2017)是他的一部科普作品
當我們入睡時,大腦並非進入簡單的"休息模式",而是經歷著比清醒時更為劇烈的活動變化——在REM睡眠(快速眼動睡眠,也就是做夢)階段,某些腦區比清醒時還活躍30%。
Walker教授認為睡眠可能是生命的原始狀態。我們並非從清醒狀態進化出了睡眠,而是從睡眠狀態進化出了清醒。
研究還發現,REM睡眠與壽命直接相關。每減少5%的REM睡眠,死亡風險增加13%。在所有睡眠階段中,REM睡眠是最能預測長壽的關鍵指標。(點選瞭解關鍵睡眠指標:睡眠時你的大腦在忙什麼)
這解釋了為什麼即使睡夠時間,睡眠質量差仍會讓人感覺疲憊不堪。睡眠不只是量的問題,更是質的藝術。
Walker教授把睡眠比喻成一場"激素演出":
所以說,熬夜這事,不只是第二天沒精神那麼簡單。你是在打亂自己整個身體系統的節奏。長期下去,激素不平衡、情緒波動、代謝變慢,那一樣不是我們日常想避免的?
☕️ 咖啡因在“騙”你的大腦
我們的大腦,會隨著清醒時間增加而積累一種叫腺苷的物質,它是大腦產生的睡意訊號。但咖啡因一進來,就霸佔了腺苷的“座位”,讓你誤以為我們沒那麼疲憊。
關鍵不是你喝了多少咖啡,而是你幾點喝。咖啡因的"半衰期"是5-6小時,"四分之一"衰期長達10-12小時。也就是說,那怕你下午3點喝的那杯咖啡,到了凌晨1點體內還殘留著25%在嗨。對晚上10:30上床的人來說,最理想的"最後一杯"時間,是中午12:30之前。
🍷 酒精是睡眠的假朋友
許多人用"睡前小酌"助眠,但科學告訴我們這是個危險的誤解。酒精給你的不是睡眠,而是鎮靜——有點像"暈過去",不是"睡過去"。
看起來你很快就入睡了,但寶貴的REM睡眠(做夢的那段)會被大大壓縮,半夜還容易多次醒來;而且,生長激素的分泌也會被降低50%——那怕只喝了一小杯。
Walker教授說得特別直白:"你失去意識不代表你在好好睡覺。"
😎 褪黑素不是"安眠藥"
特別強調,褪黑素不是睡眠藥,而是生物鐘的訊號燈。它告訴身體"現在是晚上",但不直接產生睡眠。
我們市面上買到的大部分褪黑素劑量(5-10毫克),其實遠遠高於我們身體自然分泌的(大概只有0.1-0.3毫克)。真正適合用它的,其實是一些作息紊亂或年紀大、體內分泌減少的人。
所以如果你還年輕、白天該清醒的時候不清醒,該困的時候又不困,問題可能不是你褪黑素少,而是你的節奏亂了。
Walker教授的研究指出,睡眠需求的變化是自然的生理過程,對於曾經需要10小時睡眠的年輕人來說,隨著年齡增長睡眠需求減少是正常的,過度追求特定睡眠時長可能適得其反。
睡眠需求的年齡相關變化遵循一條非線性曲線:
然而,這些僅是統計平均值,個體差異很大。Walker教授指出,睡眠需求受到基因因素的強烈影響,大約40%的睡眠特徵由遺傳決定。有些人天生就是"長睡眠者",需要9小時以上才能正常運作;而"短睡眠者"則可能只需6小時左右。
不過世界上99%的人都需要7-8小時的睡眠,別以為你是那1%,你並不是。
☀️ 自然光:比你想像的還厲害
即使在陰天,室外自然光也比最亮的室內照明強數倍。每天早上去曬曬光,不僅能讓你瞬間清醒,還能幫你“重啟”生物鐘,影響你當天晚上的入睡質量。
Walker教授就說他選健身房都要挑東向窗戶的——邊晨練邊“打光”,讓大腦知道新的一天開始了。可以說,自然光就是最便宜、最有效的睡眠調節神器。
💤 午睡:補刀還是補命,看你怎麼睡
NASA研究發現26分鐘的午睡能讓工作表現提高34%。小睡一下,可以提升認知和調節情緒更穩定。
但Walker警告:如果你本身晚上就睡不好,那午睡可能會把情況搞得更糟。因為我們之所以能睡著,是身體有“睡眠壓力”在堆積,午睡等於提前放了氣,晚上就沒那麼困了。
健康的午睡應限制在20-25分鐘內,避免進入深度睡眠引起的睡眠慣性(醒後的昏沉感——那種“我是誰,我在那”的狀態)。
🌡️ 溫度:睡得好的人都偷偷降了溫
入睡需要核心體溫下降約1°C。這解釋了為什麼在稍冷的房間比過熱環境更容易入睡。理想的睡眠環境溫度在18-19°C之間。
🥝 兩個水果“助眠”
研究中有一些出人意料的發現。酸櫻桃汁能減少夜間清醒時間超過一小時,增加睡眠時間34-84分鐘。
獼猴桃(包括果皮)能通過一種叫GABA的神經通道發揮作用,幫助大腦進入放鬆狀態。
所以,如果你不想吃褪黑素,可以考慮睡前來一顆獼猴桃,或者喝點酸櫻桃汁。
🛌 入睡困難的黃金法則
Walker教授建議的黃金法則令人驚訝:"什麼都不做。"這意味著:不要睡得更晚、不要補充額外咖啡因、不要午睡、不要提前上床。
這些調整會打破你的生物節律,造成惡性循環。保持常規作息反而能幫助身體自然恢復平衡。
建立睡前減壓儀式也至關重要:睡眠不是開關,更像是降落飛機,需要時間逐漸下降。溫水淋浴、閱讀或冥想都是理想的過渡活動。
最有效的助眠技術之一是寫"憂慮日記":把所有擔憂寫在紙上,就像關閉瀏覽器中的情緒標籤。研究顯示這能將入睡時間減少50%,效果堪比任何藥物。
Walker教授說:"睡眠是人類的權利,更是一項公民權利。"在現代社會,重視睡眠不是奢侈,而是必要。
通過這些科學理解和實用方法,我們可以重新掌控這一生命的關鍵三分之一時間,獲得健康充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