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中國股市「熱」 起來了!繼續持有港股,還是轉為A 股?

3 月26 日,高盛發布《中國市場觀察》,指出在過去的一個月裡,高盛與亞洲、美國和歐洲的投資者進行了廣泛的會議,討論對中國股票的看法和觀點,並總結了客戶反饋、常見問題,以及高盛最新的市場思考,關鍵內容如下。

此外,編者也為投資者準備了高盛最新的交易策略「如何交易存在偏差的A/H 股溢價價差? 」,有需要的可以直接跳至文後參閱。

1.中國市場重回投資者視野,至少在投資者興趣方面是如此;

2.儘管年初至今中國股票已上漲約20% ,但高盛預計其基本面仍有上升空間。不過,重申戰術觀點,即由於事件風險和獲利回吐壓力,牛市行情可能會放緩;

3.股票投資者似乎對美國關稅問題較為淡定,他們列舉了各種宏觀、政策和微觀層面的原因;

4.大多數投資人認同中國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正在改變市場格局,儘管關於人工智慧潛在收益的質疑和爭論已經出現;

5.投資者對私部門監管壓力的緩解表示歡迎,並關注監管寬鬆周期的持續性;

6.經濟的某些領域開始出現「正面跡象」。政策的落實仍是股市進一步上漲的關鍵;

7.全球基金有重返中國市場的意向,但美國政策風險仍是懸在頭頂的陰雲;

8.最常被問到的問題:繼續持有港股,還是轉為A 股?

9.市場主導權與集中度:科技股的優異表現能否延續,還是消費性股會接棒?

10不同類型的投資人在中國股票市場有何動作?


正文

1. 中國市場重回投資者視野,至少在投資者興趣方面是如此

農曆新年假期過後,我們與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美國和歐洲的各類投資者(詳見第10 點)進行了會面。整體而言,投資人對中國股票的興趣和參與度可以說是自2021 年初市場達到歷史高峰以來最高的。

中國市場重回投資人視野有幾個原因:第一,年初至今中國股票的強勁漲幅令許多投資人感到意外,2025 年截至目前,明晟中國(MSCI China)指數和恆生科技指數分別上漲了16% 和23%,顯著跑贏同期已開發市場(DM)和新興市場(EM)指數,後者在年初至今分別上漲1% 和6%年初。過去3 個月,中國股市相對已開發市場和新興市場(不含中國)股市的表現優勢達到18%,在過去10 年區間內分別處於第98 和第94 百分位。

第二, 「深度求索」(DeepSeek)的出現改變了中國科技產業的敘事以及中國股票的前景,帶來了新的成長樂觀情緒,這種情緒由自下而上、創新驅動的投資理念所推動(詳見第4 點)。

第三,國內監管壓力似乎有所緩解,領導人最近與私部門商業領袖的會面就是例證。投資者一直將監管不確定性視為投資中國的主要障礙(詳見第5 點)。

最後,全球股票投資機構積極在美股市場之外尋找替代投資機會(詳見第7 點),中國因在流動性、估值和分散投資等方面的優勢,被視為潛在的資金流入目的地之一。


2. 基本面仍有上升空間,但有戰術性獲利回吐風險

近期股市的強勁上漲不可避免地引發了投資者對這一上漲趨勢可持續性的質疑,畢竟此前中國股市的兩次反彈——2022 年底的疫情後重新開放和去年9 月的政策轉向—— 同樣強勁但持續時間較短。

大多數投資人認同我們的觀點,即這次復甦在基本面層面應該比前兩次更具持續性。過去6 周,指數層面和科技股的預期每股盈餘(EPS)共識分別上調了1% 和2%,我們的專有工具AEGIS 也顯示未來幾季會有更多正面的調整。

在2024 年11 月發布的《2025 年展望》中,我們將明晟中國指數12 個月目標位設定為75 點,發佈時預計有15% 的潛在上漲空間。 5 周前,我們將目標位上調至85 點(較目前水準高19% ),以納入人工智慧帶來的上漲潛力,這項調整基於12 倍的合理本益比(目前為11.5 倍)和2025 年9% 的每股盈餘成長預期(市場共識為8% )。我們對滬深300 指數的目標位維持在4700 點,意味著12 個月內有20% 的價格回報。

然而,隨著未來幾周美中政策和地緣政治活動再次增多,我們預期牛市行情將放緩,獲利回吐壓力將會增加。其中包括美國關於中國遵守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定的調查報告,以及白宮關於互惠關稅的決定,這兩項都計劃在4 月初進行。


3. 股票投資者似乎對美國關稅風險較為明確

儘管美國在2 月和3 月宣布了兩項關稅措施,累計將中國出口商品的有效關稅提高了20 個百分點,但股市表現依然強勁,這讓許多投資者感到意外。在我們看來,這種韌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釋:

1.中國對美國加徵關稅採取了謹慎的回應和適度的反制措施;

2.雖然20 個百分點的關稅上調可能並非最終結果,但就目前的上調幅度而言,符合我們經濟學家的基準預測,也在買方的預期之內;

3.一些投資者認為,與7 年前的「貿易戰1.0」 時期相比,中國現在應對外部需求逆風的能力更強,因為中國對美國的直接出口減少,產品競爭力也有所提升;

4.中國先前是美國關稅的主要目標,但如果川普再次執政,大多數美國貿易夥伴可能面臨更高的關稅。我們的美國經濟學家最近在基準預測中加入了全球汽車關稅和「互惠」 關稅;

5.儘管有關關稅的消息不斷,但人民幣匯率基本上保持穩定,這一方面得益於自1 月中旬以來美元普遍走弱(貶值約5%),另一方面也得益於中國人民銀行的干預;

6.雙方未來幾個月有進行談判並達成全面協議的可能性,這可能會導致關稅下調。

美國有效關稅稅率提高20% 及其對其他宏觀因素的外溢效應,已體現在我們的基準獲利、估值和指數回報預測中。然而,由於關稅發展的路徑、幅度和規模存在高度不確定性,我們認為這個風險因素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被投資者忽視了,至少相對於市場定價而言是如此。我們的專有美中關係晴雨表目前處於中位數偏上水平,明顯低於2021 年和2023 年的極值水平。


4. 人工智慧改變市場格局,但仍有疑問

投資人普遍認為, 「深度求索」 的出現可能改變了他們對中國股票的認知和投資邏輯。

在宏觀層面,我們的經濟學家預計,到2026 年人工智慧將開始推動中國潛在經濟成長,到2030 年每年為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貢獻0.2 - 0.3 個百分點。

在股票市場,我們估計,人工智慧的廣泛應用預計在未來十年每年將中國企業的每股收益提高2.5%,途徑包括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創造新的收入機會;將中國股票的合理均衡估值提高15 - 20%;並可能吸引超過2000 億美元的投資組合資金流入。

股票投資者迅速接受了人工智慧帶來的潛在上漲空間:中國排名前十的科技公司平均預期本益比已重新調整至23 倍(-1.3 倍標準差),自2025 年1 月20 日「深度求索R1」 模型推出以來,我們的人工智慧科技股類股市值增加了超過6 兆美元。隨著那斯達克指數從近期高點回檔9%,以恆生科技指數(HSTECH)為代表的中國科技公司相對於美國同業的估值折扣已從年初的44% 縮小至目前的26%。

隨著估值中對人工智慧的樂觀預期逐漸被消化,投資者對人工智慧相關投資的盈利和利潤提升幅度、應用場景的創造和貨幣化,以及其對(通縮和勞動力市場)的長期影響等問題的質疑和爭論日益升溫。雖然短期內可能無法得到答案,但我們認為,獲利上調和利潤成長是延續人工智慧驅動的上漲趨勢的必要條件。


5. 監理風險有所緩和,企業反應備受關注

2 月17 日,國家領導人與私部門商業領袖的會面讓投資者備受鼓舞,這次會面傳遞出明確訊號:對民營經濟的監管壓力已經緩解。

我們的民營企業監管指標(POE Regulation Proxy)用於衡量部分由民營企業家主導行業的監管收緊程度,該指標也顯示,當前的監管環境處於2017 年以來最寬鬆的水平。

這對上市公司中的民營企業而言是個好兆頭,在過去4 年裡,由於監管不確定性增加,民營企業經歷了深度估值下調,如今有望重新在回報率方面領先國有企業。

展望未來,這次會面應有助於提升企業信心,但它的影響需要時間才能在實際數據中體現出來:2024 年上半年,上市公司中的民營企業資本支出同比下降7%,為2009 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不過在當前的財報季中,新的資本支出預算有所增加,主要由互聯網公司在人工智能相關領域的投資帶動。

投資人提到,其他高頻指標,如企業採購經理人指數(EPM)、企業貸款數據和企業招募數據等,可作為衡量企業界信心恢復的參考指標。


6. 出現「正面跡象」:政策落實是推動股市進一步上漲的必要條件

除了科技經濟領域的結構性成長機會外,投資者還密切關注傳統經濟中的一些「正面跡象」。在過去幾年裡,傳統經濟一直面臨著各種結構性和周期性的不利因素。

  • 第一,在房地產市場,由於抵押貸款利率下降、租金收益率上升以及房地產政策限制放寬,一線城市的房產交易量(包括新房和二手房)似乎已觸底,這些因素都有助於將庫存銷售月數恢復至歷史正常水平。
  • 第二,挖土機銷售通常被視為衡量基礎設施和建築業需求的指標,今年前兩個月,挖土機銷售量大幅成長。由於需求面政策持續刺激、政府主導的供應合理化和整合,以及地方政府在當前債務化解行動中財政狀況改善,建築材料需求也有所增強。
  • 我們的經濟學家也指出,鑑於美國關稅和貿易不確定性對經濟成長的拖累小於預期、企業信心逐漸恢復,以及信貸成長勢頭強勁,他們對第一季和全年GDP 成長預測有上行風險。

然而,投資人遠未相信房地產市場低迷和通縮周期已經結束,以及其他結構性失衡問題已得到妥善解決。因此,在兩會確認了促進成長的政策傾向後,我們認為,圍繞房地產市場和消費領域謹慎地執行和落實政策承諾,對於進一步穩定成長預期、推動股市進一步上漲至關重要。


7. 全球基金有重返中國市場的意向,但美國政策風險仍是懸在頭頂的陰雲

避險基金和南下投資者在最近的市場反彈中表現活躍,根據高盛主要經紀業務(GS Prime Brokerage)數據,前者對中國股票的淨敞口和總敞口不斷上升,後者的資金​​流入香港的規模也創下歷史新高。在共同基金領域,持股和資金流向數據也顯示,新興市場和專注亞洲的投資者在過去幾個月增加了對中國的配置,儘管全球投資機構的參與度仍然不高。

不過,我們與全球股票投資機構的交流顯示,他們對增加中國股票配置表現出濃厚興趣,在我們資料庫的16,300 多家機構中,有5,800 多家目前投資組合中沒有中國股票。常見的理由包括:a)美國政策/ 貿易不確定性加劇,而他們在美國股票的敞口已接近歷史高位;b)對全球投資者而言,中國市場已被證明具有分散投資的益處,尤其是在近年來美國股市調整期間;c)投資者認為中國的監管風險溢價較低;d)從全球範圍來看,中國股票的估值具有吸引力。

然而,一些不利因素依然存在,最明顯的就是圍繞投資中國資產的政策限制風險,川普總統一個月前支持的「美國優先政策」 就凸顯了這一點。這對那些資金來自與美國政府關係密切的資產所有者(如美國州退休基金)的投資者來說尤其重要。

作為參考,根據自下而上的持股數據,我們估計全球退休基金、捐贈基金和主權財富基金目前對中國股票的直接敞口約為400 - 500 億美元,而美國聯邦和地方管理的退休基金透過資產管理公司,利用全球共同基金對中國股票的配置進行間接投資,這部分投資規模可能約為500 億美元。

在極端情況下,如果美國人被禁止投資中國上市股票,我們估計可能會出現超過8,000 億美元的清算性拋售,主要集中在美國存託憑證(ADR)和港股市場。不過,一個潛在的平衡因素是,中國投資者也持有約4,000 億美元的美國股票,因此在資本市場完全脫鉤的情況下,中國股票的淨供給量可能沒有表面數據顯示的那麼大。


8. 投資人常見問題:繼續持有港股,還是轉為A 股?

這是投資人最常問到的問題之一,鑑於過去3 個月港股(明晟中國指數成分股)相比A 股的表現優勢達到16 個百分點,相當於在過去10 年港股- A 股相對回報率區間內處於第9 百分位、2.4 倍標準差,投資者有這樣的疑問也在情理之中。

三周前,我們曾指出,基於經驗證據,港股相對於內地市場的極端優異表現可能會在隨後幾個月出現均值回歸(即縮小表現差距)。我們的A 股- 港股輪動模型納入了6 個宏觀、市場和技術因素,這些因素在歷史上能很好地解釋兩個市場之間的短期相對回報率,該模型也顯示未來3 個月A 股有望小幅跑贏港股。

以絕對回報為目標的投資者通常願意考慮向A 股進行戰術性轉移,因為人工智慧驅動的漲勢已使港股估值回歸至更正常的水平,而且壓縮後的AH 股溢價(自2023 年7 月以來的最低水平)意味著,在宏觀周期改善、政策落實以及國內零售投資者風險偏好回升方面,A 股的上漲潛力更具吸引力。

然而,大多數資產配置者和自下而上的選股者仍然更傾向於港股,因為大型、流動性好的超大規模企業以及軟體/ 人工智慧應用企業都在港股上市,而且他們的跟踪誤差(即對中國股票的低配)更為明顯。

從投資組合建構的角度來看,我們會繼續圍繞港股中後周期的人工智慧受益股構建核心持倉,以表達我們對中國人工智慧發展的基本樂觀態度,但也會在A 股的部分消費和周期性行業尋找alpha 收益和滯漲機會。


9. 科技股的優異表現能否延續,還是消費股會接棒?

與港股和A 股的輪動問題類似,投資人也非常關注市場領漲類股是否會從科技股擴展到非科技股。事實上,如果將市值排名前十的網路和人工智慧相關科技公司從基準指數中剔除,明晟中國指數年初至今的漲幅僅為7%(而非18% )。這與去年9 月的市場反彈以及疫情後重新開放時的上漲行情形成鮮明對比,當時排名前十的公司貢獻了指數漲幅的45% 左右。

從宏觀層面來看,中國股票在歷史上出現指數和回報率集中度較高的情況並不罕見,2015 年和2018 年,排名前十的股票在指數中的權重佔比高達40%。在美國市場,就在兩個月前, 「七巨頭」 在標準普爾500 指數中的權重總和達到了33%。

從微觀層面來看,人工智慧科技龍頭企業的總獲利在整個市場中的佔比似乎仍然較低,而且科技業競爭的「贏家通吃」 特性表明,現有龍頭企業延續優異表現的潛力依然存在。

在我們看來,科技股全面向非科技股輪動的必要條件包括經濟全面復甦、全國房地產市場走穩,以及有明確跡象表明再通膨進程正在推進,根據高盛的預測,這些情況更有可能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出現。在此之前,在消費經濟和周期性產業中,我們仍會優先選擇主題性的alpha 收益,而非一般性的產業beta 收益。


10. 不同類型的投資人對中國市場策略有何思考與行動?

  • 資產配置者:在亞洲地區,大多數投資者在過去幾年中國股市處於熊市期間積累了對日本、韓國和印度股票的敞口。現在,他們積極考慮重新參與中國公開市場投資,儘管部分投資者仍大量持有中國私募股權投資。科技(包括電動車)和消費性股是他們關注的重點領域。
  • 全球避險基金:根據高盛主要經紀業務數據,年初至今他們對中國股票的淨買入資金流並不活躍,但由於對美股進行風險避險,其對中國股票的淨敞口和總敞口(佔其全球股票風險的比例)有所上升。除了美國存託憑證和港股市場的科技股,許多避險基金也關注特定的人工智慧供應鏈(人形機器人、低緯度經濟),以及基礎設施和材料類周期性股票。
  • 長期投資機構:全球基金除了關注歐洲和亞洲的國防主題外,還重點關注離岸科技類股的指數權重股和高股息率的國有企業。新興市場和區域基金則關註消費經濟領域中某些被認為是政策受益的企業,特別是那些涉及消費以舊換新計劃、育兒補貼和地方政府支出的企業。
  • 衍生性商品投資人/ 交易者:隨著香港股市強勁反彈,投資人對獲利了結和/ 或下行風險避險的興趣增加,尤其是在離岸科技股。圍繞A 股中小型股的相對優勢交易因其融資價值,仍然受到許多投資者的青睞。
  • 量化基金:隨著內地交易監管政策的明晰,以及結構化產品資金流從2024 年初的混亂局面中逐漸恢復,全球量化投資者在內地市場依然活躍。內地量化基金為了分散風險、獲得更寬鬆的資金支持和更便利的市場准入,已開始向海外市場拓展。 (完)

附錄:

高盛交易策略:如何交易存在偏差的A/H 股溢價價差?

做多同一家公司的中國A 股(GSXACAHA 股策略),同時做空其中國H 股(GSXACAHH H 股策略)。

在這輪由人工智慧驅動的股市上漲行情中,中國A 股的表現明顯落後於其對應的H 股。目前,明晟中國指數(MSCI China)與滬深300 指數3 個月的相對回報率差距已達15 個百分點,這一差距在歷史H 股- A 股表現區間中處於99% 分位。從經驗來看,如此極端的報酬率差異幾乎總是會導致平均值迴歸。高盛中國策略師傅思(Si Fu)的A - H 股市場輪動模型也預測,在國內政策更有力的支持以及A/H 股溢價壓縮的情況下,A 股在未來3 個月將跑贏H 股。

這種交易策略在類股、產業和市場方面都是中性的,因為你在做多和做空同一家公司不同類別的股票。唯一的風險因素來自不同類別股票估價的價差。去年的表現顯示,每當境外/ 美國投資者買入中國股票時,H 股的表現就會與內地A 股出現背離,但最終總會回歸均值。白宮已暗示可能在4 月2 日宣布全球關稅政策,這強化了我們的戰術判斷,即未來3 個月A 股表現將優於H 股。

目前A/H 股價差(GSXACAHA 股策略/ GSXACAHH H 股策略)較兩年平均值低2 個標準差。


全球避險基金對中國股票的配置比例為8.2%(在五年內35% 分位水平),仍低於去年10 月9.8% 的峰值,這表明其仍有進一步增加持倉的空間。


另附兩張圖表:

1.分行業對比


2.高盛中國A/H 股溢價A 股隊列



3.高盛中國A/H 股溢價H 股隊列(智通財經APP)



最近長文
關於鉅亨號
「鉅亨號」是《Anue鉅亨網》以AI 大數據和推薦引擎所推出具影響力的自媒體社群平台,從投資理財為主題擴展到金融財經、房地產、汽車、數位虛擬貨幣、影音視頻及Podcast的數位生活圈。讀者可透過一面牆及個人化功能關注一天的大小事;對創作者而言更是一個直接能與1,000萬用戶互動的舞台。
最好用的投資平台,幫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標的
看真實的投資分享文章,跟隨達人腳步取得最佳利益
多元投資社群平台,掌握最新市場動態熱門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