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將給業界帶來嚴重後果”,川普政府提出的中國船隻入港限制方案引發業界廣泛擔憂。中國目前掌握全球7成的新造船訂單以及4成海上貿易。據估算,如果美國啟動限制,主要海運企業每年將增加200億美元的成本、美國的商品出口將減少12%……
美國川普政府提出的中國船隻入港限制方案引發了全球海運及產業界的廣泛擔憂。美國打算對中國建造的船舶以及中國海運企業的運輸船收取高額入港費,但中國目前已掌握全球7成的新造船訂單以及4成海上貿易。有估算資料顯示,如果美國啟動限制措施,停靠美國港口的主要海運企業每年將增加200億美元的成本,這可能會引發貿易的混亂與停滯。
川普政府在3月24日起召開的聽證會上,提出了中國船隻進入美國港口時收取手續費的方案。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的方案,抵達美國港口的中國造船舶,入港一次最高將被收取150萬美元的費用。即使是其他國家建造的船舶,如果使用中國的海運企業,同樣會被收費。
一系列措施的目的是將中國建造的船隻以及中國海運企業排除。美國政府擔心中國壟斷海事產業。英國調查公司克拉克森研究(Clarkson Research)等的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中國佔據了全球約7成新造船訂單,在全球主要港口中所佔的運輸量比例達到約4成。在運輸和製造高度依賴中國的情況下,美國政府擔心經濟安全保障方面的風險增大。
川普在3月4日的施政方針演講中稱:“為了強化支撐國防的基礎,要重振民用和軍用造船業”,並表示將在政府內設立造船辦公室,為美國國內的海事產業提供支援。
不過,將中國船隻排除的做法並不現實。在集裝箱運輸高度依賴中國的情況下,全球的海運企業缺少可以改換成不依賴中國的船舶和運輸的選項。
“這將給業界帶來嚴重後果”,全球最大的海運企業“瑞士地中海航運(MSC)”首席執行官(CEO)索倫·托夫特(Soren Toft)顯示出危機感稱,如果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提出的入港限制措施付諸實施,海運行業每年將耗費超過200億美元的成本。他說,海運企業無法獨自承擔的成本“最終將不得不由消費者來支付”。
美國80多個港口加入的美國港務局協會(AAPA)認為,如果入港限制導致貿易混亂,“美國的商品出口將減少12%,石油和煤炭出口將減少8%”。Lloyd's List Intelligence的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全球主要集裝箱港口的貨物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中國佔據七個。入港限制可能進一步推高中國港口的優勢。
美國政府聲稱,通過排擠中國海運和造船業,能使國內海事產業的競爭力恢復,但中國的船舶建造能力已是美國的約200倍。即使實施入港限制,也無法推動已經疲弱的美國造船業擴大勞動力和技術創新。美國港務局協會的社長兼首席執行官Lisa M. Gables批評道:“入港限制不會復興美國的造船業”。
入港費用的負擔將轉嫁給利用海運服務的貨主企業。如果在進口關稅的基礎上再加上入港費,進口商的負擔將增加,也難免將成本轉嫁到產品價格上。
“美國消費者無法承受進一步的價格上漲或產品短缺”,全球1100個服裝和鞋類品牌加盟的美國服裝與鞋類協會副會長內特·赫爾曼(Nate Herman)表示,入港限制只會增加美國的失業,導致進出口成本和價格上漲。
豐田、本田等日本汽車大企業和各零部件企業也加盟的美國汽車創新聯盟(AAI)在發給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聲明中指出:“美國的船舶建造能力和營運規模要想增長,需要時間”,並提議引入入港限制需要再等7年時間。
全球集裝箱船運費持續下跌。作為主要航線的上海發往美國西海岸的運輸費用在3月上旬已降至2023年12月以來的低水平。發往美國東海岸的運費也比上年年底下降近5成,實施關稅前的搶搭末班車效應已減弱。海運行業對入港限制以及因關稅和其他國家的反制措施造成的運輸停滯的警惕感也在進一步增強。
由日本海運企業組成的行業團體、日本船主協會的會長明珍幸一(川崎汽船社長)在3月26日的定期記者會上,針對美國川普政府提出的對中國船隻進入美國港口的限制方案,表示:“這將對國際貿易產生不良影響”,表達了反對意見。
明珍幸一還明確表示,正在與全球海運機構合作,敦促川普政府重新考慮這一政策。 (日經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