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提出的一項貿易措施可能對停靠美國的中國船隻徵收巨額稅款,這將擾亂全球貿易,影響航運業。
該措施的目的是遏制中國在造船和物流領域的主導地位,但批評人士認為,這將沉重打擊美國經濟,使美國商品在國際上過於昂貴,並擾亂供應鏈。
業內高管和專家警告,這一提議可能導致航運市場形成雙層結構,中國製造的船舶將受到區別對待,並可能對全球貿易和美國經濟產生深遠影響。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資料顯示,按噸位計算,中國目前生產的貨船佔全球總量的一半以上,而1999年這一比例僅為5%,日本和韓國是另外兩個造船大國。去年,美國造船廠的建造量在全球佔比僅為0.01%,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著眼於重振長期低迷的美國商船造船業。
企業主和行業官員在給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信中以及接受彭博新聞社採訪時表示,如果目標是重振美國國內造船業,這些提議就沒有意義,而且可能會對美國經濟造成沉重打擊。
世界海運理事會首席執行官喬·克拉梅克說:“這只是在懲罰美國消費者、企業,尤其是農民,導致價格上漲,威脅就業。”
海運行業資深人士約翰·麥考恩說得更直白:“綜合來看,這對貿易來說就像是大災難。”
去年拜登政府執政期間,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應五大工會的要求展開調查。調查報告是在川普1月份就職前幾天發佈的,報告認定,中國有意主導全球海運領域。它把如何應對北京主導地位這一問題留給了新一屆政府。
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2月21日發佈的初步提議,徵稅和額外的出口要求旨在“創造槓桿,以消除中國對這些行業的主導”。航運公司將會基於其船隊中現有中國製造船隻的比例,以及未來預訂的中國製造船隻的情況,按照一個特定公式被處以罰款。
克拉克森研究服務公司的資料顯示,根據徵稅提議,去年到訪美國的集裝箱船中,估計有83%會被罰款,還有三分之二的汽車運輸船和近三分之一的油輪也會被罰款。
該提議還要求,未來幾年,一定比例的美國產品——包括農業、化工、能源和消費品——將由懸掛美國國旗、配備美國船員和在美國建造的船隻運輸。
許多航運公司和營運商表示,他們很樂意購買或租用美國製造的商船,但美國造船廠需要幾十年才能滿足運力需求,而且美國海員已經短缺。與此同時,港口費將懲罰那些已經投資在中國建造船隻的航運公司。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經濟研究主管菲利普·勒克說:“這將對經濟造成極大傷害。它無法解決提議者想要解決的根本挑戰:提高美國造船業的產能。”
一些航運業高管和經紀人表示,如果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不折不扣地執行其提議,市場可能會逐漸分化,中國製造的船隻將受到與其他地方建造的船隻不同的待遇。在油輪市場,這種情況似乎已經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