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汽車關稅的背後,是川普的“休克療法”

3月26日,已經被川普幹出心理陰影的美股,又被川普干崩了。

當天,美股三大指數全線收跌,其中汽車類股跌得最慘,通用、福特、馬自達、三菱汽車、現代汽車、豐田汽車等均迎來了慘痛的大跌。

而這一切,都和川普的25%汽車關稅有直接關係。

說實話,被川普加關稅,中國人已經有點蝨子多不癢了,你加就加唄。

但萬萬沒想到,這次川普加關稅,不僅僅是針對中國,而是針對全世界!所有國家出口到美國的汽車和關鍵零部件,都要加25%的關稅!那怕是最聽話的日韓也不例外!

那麼,川普這麼瘋,到底是要幹啥呢?


我們先來看看,到底發生了啥。

3月26日,川普在白宮宣佈,對所有進口汽車徵收25%的永久關稅,將於4月2日生效。

這批關稅將適用於進口乘用車和輕型卡車,以及關鍵汽車零部件(發動機、變速箱、動力總成零部件和電氣元件)。

也就是說,以後無論是對手還是盟友,無論是亞洲、歐洲還是美洲,只要汽車和關鍵零部件進入美國,都要交稅了!

說實話,這事不小,因為美國的貿易“加權平均關稅稅率”約為2.2%,總體來說算是比較低的。一旦加到25%,那還怎麼賣?除了豪車之外,大部分車企的毛利率也沒有25%啊!

按道理來說,中國作為世界第一汽車大國,面對這麼無差別的關稅政策,應該很緊張吧?

恰恰相反,中國是很淡定的,為何?拜美國對華高昂的關稅所賜,中國汽車本身在美國就沒什麼存在感。

‌2024年,中國對美國的汽車出口量為11.6萬輛‌,佔美國總銷量的0.4%,佔中國出口總量的1.8%‌。

注意,這11.6萬輛中國汽車中,真正的中國品牌汽車並不多,很多都是美國車企在中國生產,然後又賣到美國的,比如林肯航海家之類的。

所以,這次加征的汽車關稅,對中國的影響是比較小的,我們完全不必擔心。

不過,對於其他國家特別是以汽車為支柱產業的國家,卻不亞於天都塌了。

首先看加墨。

此前,美墨加上間有《北美自貿協議》,稅率非常低,大約在0.1%-0.4%,就跟免費一樣,所以這麼多年來,無數汽車廠商跑到加拿大或墨西哥建組裝廠,借此來薅美國的羊毛。

2018年,川普一看這樣不行啊,就讓貿易代表又找加拿大和墨西哥簽訂了一個新協議《美墨加協定》(USMCA),在原來協議基礎上打了一些補丁。比如,在美國、墨西哥或加拿大生產至少75%部件的汽車或卡車,才可以享受低關稅乃至零關稅政策。

不過,這還是難不倒擅長鑽空子的跨國車企,他們一方面把零部件以半總成的方式出口到加拿大或者墨西哥然後再組裝,另一方面也開始在加拿大或墨西哥投資建設一些人力密集型的供應鏈(比如汽車座椅等),來湊夠份額。反正老墨的人工非常便宜,也就美國人的三分之一。

這樣一來,仍然能達到75%的標準,享受低稅率乃至零稅率。

2024年,墨西哥汽車產量達到389.9萬輛,其中出口到美國的達到了277.1萬輛,佔總量的79.7%。加拿大組裝了超過130萬輛汽車,其中86%銷往了美國。

現在呢?從0.1%-0.4%的稅率猛漲到25%,折算下來每輛車的價格可能要增加6500美元左右,瞬間不香了。

所以無論加拿大和墨西哥都急得跳腳,一邊威脅要報復,另一邊正在通過各種管道跟川普說好話。

不過因為加墨的汽車工業大多捆綁著通用福特等美國車企,對加墨加關稅實際上也損害美國利益,所以事後川普有一定可能會給加墨一定的關稅豁免。當然,也要加墨拿出一些籌碼來交換才行。

其次,看看歐洲。

歐洲受的影響,可比加墨要大多了,美國是歐盟汽車最大的出口市場,2024年歐洲向美國出口了總價值384億歐元的汽車,其中德國佔比最高。光大眾、梅賽德斯-奔馳和寶馬三家,就佔到了歐盟對美汽車出口的73%。

毫無疑問,這25%的關稅會對德國的汽車製造業造成巨大打擊。

以寶馬為例,寶馬集團在美銷售的X5、X7等高端車型,如果全額承擔關稅,單車成本將增加1.2萬-2.3萬美元。這相當於其北美業務年利潤的45%。而奔馳GLE就更不得了了,終端售價可能突破10萬美元,直接衝擊其核心客戶群體。

現在美國經濟也不咋好,一下子貴個幾萬美元,一般人還真要好好琢磨了。

更關鍵在於,歐洲企業在汽車零部件供應鏈上的地位遠超日韓,很多零部件工廠都在美國,而這些零部件的某些核心組成,也是需要從其他國家進口的。

比如,博世集團在美國生產的轉向系統,其核心感測器需從斯圖加特進口,如果美國把感測器也列入核心零部件清單,將導致單套成本增加幾十至上百美元。這對整個歐洲的供應鏈企業都不是什麼好事情。

在過去,德國車企全靠海外利潤來維持技術研發和人力成本,現在這筆利潤沒了,德國那些車企和供應鏈企業還靠什麼維持?

從去年開始,大眾已經在不停關閉德國工廠了,如果現在關稅導致利潤沒了,那德國車企沒準還能通過加大對美投資活下來,但德國汽車工業真的是死路一條了。

再看看日韓。

日韓的情況差不多,豐田、本田、日產、現代這些耳熟能詳的品牌,靠著低油耗的賣點,在美國賣得相當不錯。

比如,日本汽車業在美市場份額高達13%,每年對美出口價值超過600億美元的整車及零部件。

韓國則向美國出口了價值347億美元的汽車,佔當年韓國汽車出口總額(708億美元)的近一半。‌

但現在25%的關稅一加,日韓汽車徹底就沒活路了,本身日韓汽車在美國的定位就是經濟性,賣給一些價格敏感性客戶,如果價格大幅上漲,美國人還會買嗎?

如果說歐洲汽車沒了美國市場,還能靠著拉美、中東和東亞的市場苟延殘喘的話,那麼同時失去了中美市場的日韓車企,可真要面臨滅頂之災了。

想當年,起亞高管曾經對中國車企的崛起嗤之以鼻:“我今年一季度全球掙了21億美金,貼得起中國市場,你本土企業有這些資金實力玩?你先燒死了,我後面再等著進來搶市場也可以。”

現在川普的關稅一加,不知道起亞高管還有沒有底氣說出這話?

最後看看美國自己的車企。

在短期內,美國車企必然要遭遇一定陣痛。因為美國的汽車產業早就衰落了,全靠著加墨兩國的加工廠才維持競爭力。

現在呢?25%的關稅,美國車企自己生產的車,也要漲價了。

當然,對於美國自己的企業,川普還是網開一面的,宣佈符合USMCA標準的汽車零部件將暫時免徵關稅。從資料來看,2024年,美國從墨西哥進口的汽車零部件中,約有63%符合USMCA的標準,而加拿大零部件有74.6%符合。

也就是說,只要美國車企乖乖地回美國建廠,川普還是有希望繼續讓他們享受零部件免稅政策的。

在這裡面,最有意思的是特斯拉。

在宣佈汽車關稅的時候,川普還“此地無銀三百兩”地說了一句:馬斯克沒有對汽車關稅發表過任何建議,也沒有從中要求獲得任何益處。

這不是廢話麼?還建議個P啊!受益最大的就是馬斯克!

為何?因為在美國銷售的特斯拉汽車,基本上100%都是美國產的!特斯拉在加州有弗裡蒙特工廠,在德州有奧斯丁工廠,在內華達州有Gigafactory電池工廠,年產量達到250萬輛,完全滿足美國國內市場。

就算這些汽車要依賴一部分海外零部件,但因為並不是“核心零部件”,所以大部分也不會被徵收高額關稅,所以馬斯克算是這次汽車關稅受影響最小的,而且沒準因為其他車企的價格上升,特斯拉還會趁機吃外國車企的市場。

聯想到整個三月沸沸揚揚的打砸燒特斯拉的風波,顯然這個關稅政策,沒準出發點之一就是安慰馬斯克呢。


汽車關稅好不好?對信奉關稅主義的川普來說,當然是個好事情。

但對於普通美國人來說,可未必了。

因為,汽車關稅帶來的可不僅僅是買車變貴的問題,更可能直接影響美國經濟。

說個冷知識,美國測算CPI指數,有四個指標指標比較關鍵:實際住房費用、二手車的價格、食品價格、非租金外服務價格。

不少中國人現在買車,三五年就換了。而美國則完全不同,市場上二手車更多,有的高齡二手車還在市場上流通。所以我們在《變形金剛》中,大黃蜂變成1974年款的科邁羅,還能在二手車市場上流通。

在美國,二手車交易量甚至能達到全部汽車交易量的70%!

那麼問題來了,汽車關稅增加,新車價格上漲,民眾換新慾望下降,造成二手車供給緊張,必然會推高二手車價格。二手車價格上漲了,也必然會帶動CPI指數上漲。

比如2021年6月美國的大通膨,就是因為汽車“缺芯”推高了二手車價格導致的。

所以,美國波士頓聯邦儲備主席、2025 FOMC票委蘇珊·柯林斯對川普的汽車關稅評價是:“關稅在短期內推高通膨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美國人啊,大統領的恩情還不完,別忙著搶雞蛋了,準備好迎接下一波大通膨吧!

那麼,明知道汽車關稅會推高通膨,川普為何還要無差別對全世界的汽車加關稅呢?

第一點原因,自然還是為了搞錢。

說實話,別看白宮官網一直在吹捧“贏贏贏”,但川普面臨的,真的是一個久病纏身的爛攤子。

現在的美國國債,已經突破36兆美元,光是利息負擔都趕上美國軍費開支了,美國財政開支的四分之一,都要拿去還債。

更嚴重的在於,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最新資料顯示,2025財年美國財政赤字將達1.865兆美元。

而美國一年的財政收入,也不到5兆美元!

所以川普上台後的第一大任務,就是想辦法搞錢,無論是裁員,還是嚷嚷著要格陵蘭,或是美烏礦產協議,其實根本目的都是搞錢,通過開源節流減輕財政壓力。

但問題在於,這些相比巨額國債,仍然是杯水車薪。

所以川普才想到用關稅來解決問題。

我們來簡單算筆帳。

2024年,美國進口總額為4.11兆美元,同比增長6.6%。

這裡面收取25%的關稅是多少?1兆美元!都快能還國債利息了!

當然,全收關稅不現實,副作用也太大,但找一些比較關鍵的領域來加關稅,還是可以的。

最合適的領域就是汽車,2024年,美國進口了價值4710億美元的汽車產品,其中包括價值2140億美元的汽車,價值1920億美元的零部件以及價值650億美元的卡車、巴士等特殊用途車輛。

按這個算下來,也有1000億美元的稅收了!

至於貿易夥伴的報復,川普根本就不擔心,一是川普有足夠多的手段來壓服貿易夥伴放棄報復。二是就算報復,很多國家也湊不夠足夠的對等美國的商品。

對於可能造成的世界汽車供應鏈的混亂,川普更是不在乎,畢竟外國佬又不能給自己投票。

第二點原因,為了刺激投資。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川普宣佈25%汽車關稅的前一天,韓國現代汽車宣佈將在美國投資210億美元。

對此,川普非常高興,說“資金正在湧入。我們希望保持這種勢頭,”這項投資“清楚地表明關稅非常有效”。

顯然,現代汽車是早就聽說了關稅的消息,所以才趕緊提前送上大禮包,來換取關稅豁免。

而這,也就是川普的目的。

我們都知道,川普的口號一直是製造業回流,讓美國再次偉大云云。

但問題在於,資本是逐利的,把生產轉向綜合成本更低的地區是資本的本能選擇,美國人工成本、工會掣肘、各種環保法規帶來的行政成本、運輸成本等等成本那麼高,誰願意在美國搞製造業?喊一喊MAGA口號可以,真玩,是沒人願意幹的。

對此,拜登的辦法是給補貼,用錢來吸引你回來投資,比如晶片法案就是這麼搞的。

而川普呢?是又想讓企業回來投資,又不想給錢,那就動用盤外招,你不在我這兒建廠就給你加稅,逼你回來。

川普相信,只要加稅帶來的成本高於資本在其他地區節省的成本,那企業權衡之後,就會乖乖過來。

不得不說,川普這種撒潑打滾雖然不符合“自由經濟學”,但的確有效,川普上任後許多公司都宣佈了美國投資計畫。比如OpenAI、輝達、蘋果等等,特別是台積電,一口氣給美國投資了1000億美元,包含興建3座新晶圓廠、2座先進封裝設施,以及1間主要研發團隊中心,順帶創造一堆高薪工作崗位。

不要小看這些企業對美國經濟帶來的帶動作用,你在美國投資,要有廠房吧?要有工人吧?要基建吧?要交稅吧?工人需要生活配套吧?這些零零總總加起來,帶動的可就不是這點投資的錢了。

說白了,川普這就是陽謀,外資企業要麼自己出錢扛關稅造成的成本上升,要麼自己忍受漲價造成的銷量下滑。

如果都不想,那就乖乖去美國投資建廠,把本國的產業鏈和就業貢獻給美國。

第三點原因,就是脫鉤斷鏈。

脫鉤斷鏈這個詞,這些年我們聽到的已經不少了。雖然拜登政府一再強調不希望脫鉤斷鏈,但別以為他們是為中國好,只是因為脫鉤對他們自己也不利而已。

所以拜登選擇的是“小院高牆”戰略,簡單來說,就是能擺脫對華依賴的就脫鉤,搞個排除中國的“小院高牆”,不能擺脫的,就在大院子裡繼續合作。

但是川普完全不同,去年美國大選的時候,川普也聲稱自己如果贏得大選,將會推動美國和中國全面脫鉤。川普的前國家安全顧問羅伯特·奧布萊恩也詳細闡述了川普第二任期的外交政策藍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提議便是徹底“脫鉤”中美經濟。

無論是光刻機還是兒童玩具,大家都徹底各玩各的,老死不相往來。

從現在來看,川普忙於國內事務和俄烏停戰,似乎還沒琢磨脫鉤斷鏈的事情,但這並不意味著川普會放棄脫鉤斷鏈,現在不動只是因為現在還不是時候。

從川普想強要格陵蘭、加拿大、巴拿馬運河的行動來看,川普正在試圖建立一個徹底由美國主導的經濟大循環體系。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這個大循環體系建立了,美國馬上就能擁有海量的石油、天然氣、稀土、礦藏,再加上墨西哥、巴拿馬等國的低廉勞動力,再用關稅逼迫日韓歐把製造業統統遷到這個大循環體系中,結果會如何?

結果就是,美國在這個大循環體系中,完全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和中國有任何往來。

川普看得很清楚,中國現在是第一資源消耗國、第一製造國、第一出口國,中國要想發展就必須一直按照這種模式持續下去。但一旦北美大循環體系把中國隔離在外,中東、南美和非洲市場的體量又無法彌補缺失的市場份額,中國的過剩產能無法消化,經濟必然面臨崩潰。

這樣一來,川普不用發動戰爭,就能解決中國這個最難纏的對手,讓美國再次獲取全世界的霸權。

第四點原因,可能就有點匪夷所思了,那就是,川普在故意製造衰退!

事實上,這並不是我們的腦洞,而是現在西方經濟學界的普遍共識。

美國前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預期,美國通膨水平可能面臨2021年以來的最嚴重局面,經濟衰退機率已接近50%。

曾在川普第一屆總統任期內擔任白宮通訊主任的安東尼·斯卡拉穆奇也認為,川普的關稅政策可能會使美國經濟陷入衰退。

就連川普自己,在接受採訪時,也坦誠地說,“不排除美國經濟衰退的可能”。雖然自己正在“把財富帶回美國”,但“這需要一點時間,在這之前,美國經濟可能會經歷陣痛期”。

看到沒,一直贏贏贏的川普能罕見地說出“陣痛”,也充分說明美國經濟不樂觀了。

關稅和衰退有什麼關係呢?

因為從本質上來看,川普是用關稅這個行政手段,去幹擾正常的經濟運行。

比如,川普對汽車、鋼鋁等商品加征25%關稅,相當於強制抬高進口商品價格。那麼商品價格上漲,普通人要麼減少消費,要麼貸款透支——但問題是,美國人的儲蓄率本就處於歷史低位。

而美國,又恰恰是個消費驅動型國家,消費熄火的結果就是經濟失去動力。

與此同時,美國的製造業依賴全球供應鏈,現在關稅導致原材料和零件成本飆升,企業要麼漲價(進一步抑制消費),要麼自己吞下成本(利潤暴跌)。但是利潤暴跌之後,企業要麼倒閉,要麼裁員,然後形成“企業倒閉→失業增加→消費再萎縮”的惡性循環。

根據亞特蘭大聯儲的模型,對美國2025年第一季度GDP增長年率的最新預測是-2.8%,而在2月19日,這個資料還是增長2.3%。

從2.3%到-2.8%,足可見美國各界對經濟是多悲觀了。

那麼問題來了,川普為何要故意製造衰退呢?

美國很多媒體分析,川普是想用經濟衰退逼迫聯準會去降息,從而挽救當下的美債危機。

前一陣子,川普和聯準會反覆撕逼,川普要求降息,但聯準會死活不降,川普還威脅要把鮑威爾炒掉,但鮑威爾硬氣地表示總統無法解僱聯準會官員,因為“法律不允許”。

但問題在於,美債規模一直在漲,美國財政會更吃緊。

可能在川普看來,反正美國經濟問題已經很多了,不如主動製造經濟衰退,經濟衰退了,聯準會就只能降息救市。

甚至這種行動已經有了一個專有名詞:Trump recession,川普衰退。

不過,如果我們把川普衰退簡單理解為緩解財政壓力的話,可能還真有點小看川普了。

我們可以和前一陣傳的沸沸揚揚的《海湖莊園協議》結合起來看。

海湖莊園協議有兩個最重要的要點:

1、債務重組,川普可能對美國36兆美元的龐大債務進行重組。

2、美元貶值,來提升美國製造業的競爭力。

川普商人出身,曾經多次債務重組,所以覺得債務重組沒什麼大不了的,而且,一旦債務重組就會重創美債信用,美元必然大跌,這樣一來,通過關稅趕回美國的製造業就會擁有超強競爭力,再疊加自己的減稅計畫,美國經濟就能真正迎來自己的春天。

這是一套連招,堪稱完美。

而且,在這一輪經濟深刻變革中,還可以讓依賴過去舊有經濟秩序撈錢的深層政府元氣大傷,減少對自己的掣肘,從而迎接美國的新生。

說簡單一點,川普在搞的,是美國版的“休克療法”,置之死地而後生。

休克療法並不是只有經濟病入膏肓的時候才能用,也許,川普明知經濟衰退已經無可避免了,才選擇破罐子破摔,加大關稅戰力度,推動經濟提前衰退、提前復甦,而且還能把以前不方便干的事情,一股腦統統都幹了。

只是,這種休克療法,太凶險了。

肆意揮舞的關稅大棒,必然會帶來全面的反制,美國農產品、數字服務和商品出口必然面臨重創。

債務重組,把美債置換成100年的零息債券,只要不傻,以後都沒人會買美債了。

經濟衰退被包裝成“製造業回流的陣痛”,一天兩天可以,一兩年,還會有人相信麼?那怕川普再懂贏學,老百姓自己的感知最明顯,到最後喊的贏,都會成為被愚弄後的惱羞成怒。

畢竟,戰報會撒謊,但戰線不會。

當川普簽下25%的關稅行政令時,他或許想像自己是一位“刮骨療毒”的英雄。

但問題在於,這場手術沒有麻醉劑,也沒有精準的手術刀——

有的只是天馬行空的想像、在聊天群裡商討國策的團隊、蠻力揮舞的關稅大棒,以及3億還沒準備好的美國人。

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推上手術台,誰知道會是順利去痾,還是死在手術台上呢? (盧克文工作室)


最近長文
關於鉅亨號
「鉅亨號」是《Anue鉅亨網》以AI 大數據和推薦引擎所推出具影響力的自媒體社群平台,從投資理財為主題擴展到金融財經、房地產、汽車、數位虛擬貨幣、影音視頻及Podcast的數位生活圈。讀者可透過一面牆及個人化功能關注一天的大小事;對創作者而言更是一個直接能與1,000萬用戶互動的舞台。
最好用的投資平台,幫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標的
看真實的投資分享文章,跟隨達人腳步取得最佳利益
多元投資社群平台,掌握最新市場動態熱門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