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這兩大因素決定美對華技術封鎖將反噬其身

中國知名學者、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27日在京表示,今年是中國經濟增長轉暖的一年,暖意不僅體現在統計數字上,也將更多體現在民眾的實感上。而美國在技術領域對中國的限制,不可能阻擋中國科技的發展,甚至會適得其反,促進中國科技的進步。

27日,李稻葵出席中國公共外交協會舉辦的“臨甲7號沙龍”專題吹風會,就兩會精神與中國經濟政策等話題與中外記者展開互動交流時作出上述判斷。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 李稻葵(周騰 攝)


談及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列出今年工作的十大任務,李稻葵認為,從經濟增長角度而言,有兩項任務代表了未來若干年經濟政策的新方向。一是盡全力提升內需,即十大任務裡的首位:“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二是加快科技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


《政府工作報告》首提“投資於人”意義重大

李稻葵注意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投資於人”。報告提出,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於人”、服務於民生,支援擴大就業、促進居民增收減負、加強消費激勵,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

李稻葵分析認為:狹義的“投資於人”指公共財政向民生領域傾斜,廣義則是全社會資源聚焦於提升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

他列舉了“投資於人”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中國老百姓非常關注下一代的高等教育,2024年,全國高校在校生有4700多萬人,毛入學率為60.2%,“但這個比例還不夠,未來若干年‘投資於人’的具體的一個方向就是要多辦大學”。李稻葵認為,現在上海、浙江、廣東等地出現了企業家捐贈辦學的現象,通過本地辦學既滿足民眾教育需求,又為區域經濟儲備人才,這正是“投資於人”的應用實踐。


消費提振政策密集發力 多項政策或將加碼

李稻葵觀察到,在全國兩會結束後10天左右,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於3月16日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這種政策響應速度讓“促銷費”的效應值得期待。

“今年很多政策會不會加碼?很有可能。”李稻葵指出,一季度過後,4月初前後將是評估消費、物價、房地產市場和股市等表現的關鍵觀察點。

外界可以從消費回升速度、物價水平、重點城市樓市交易量以及資本市場表現等維度來進行觀測,是否出台額外的政策支援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些關鍵經濟指標的運行軌跡。

現在國家的政策儲備空間很充裕,李稻葵表示,目前中國的國債規模佔GDP的比例約為25%,這個比例低於全球各大主要國家,中央財政有充分的加槓桿空間。以舊換新政策加碼既能撬動消費又可增加稅收,重點城市購房限制逐步鬆綁預期強烈,政府預計將出台更有針對性的措施來刺激消費、促進創新。

“2025年是中國經濟增長轉暖的一年。這個轉暖主要體現在我們老百姓的感受,而不僅僅是統計數字,是實際感受轉暖的一年,這在公共財政收入上也會得到體現。”李稻葵如是說。


美國無法阻擋中國科技創新

近年來,美國針對中國高科技企業實施了一系列打壓措施,外界普遍關注技術封鎖對中國科技發展的影響。

在李稻葵看來,某些領域可能面臨短期挑戰,但整體影響可能適得其反,實際上可能推動中國技術進步,華為、深度求索(DeepSeek)的突破就是明證。某些美國政策制定者並不真正理解科技發展規律,也不清楚美國自身利益所在,他們出台的這些政策正在反噬自身,扼殺了晶片、人工智慧等領域通用技術的使用者基礎。

作出這一判斷基於兩大因素:一是基礎科學研究的全球共享屬性。二是中國在技術商業化方面的人才規模優勢。

“當今世界基礎研究是沒有任何溝通障礙的,基礎研究是全世界通用的。”包括英美等國在內的科學家們都有在全球分享成果的內在動力,沒人能阻斷這種知識流動,這也是科學界的普遍共識。

而在技術轉化層面,中國龐大的工程師隊伍形成獨特優勢。當美國幾年前切斷供應後,中國很快就自主開發出來。中國憑藉龐大的工程師、架構師和程式設計師隊伍,建構替代方案並非難事。

“在科技領域,當‘靶子’不再移動,後來者的追趕攻關只會越來越快。”李稻葵如是說。 (直新聞)


最近長文
關於鉅亨號
「鉅亨號」是《Anue鉅亨網》以AI 大數據和推薦引擎所推出具影響力的自媒體社群平台,從投資理財為主題擴展到金融財經、房地產、汽車、數位虛擬貨幣、影音視頻及Podcast的數位生活圈。讀者可透過一面牆及個人化功能關注一天的大小事;對創作者而言更是一個直接能與1,000萬用戶互動的舞台。
最好用的投資平台,幫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標的
看真實的投資分享文章,跟隨達人腳步取得最佳利益
多元投資社群平台,掌握最新市場動態熱門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