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認為,美國可能正在失去吸引力,儘管其龐大的國內消費市場仍具較強吸引力,但是,資本會流向那些能夠帶來最大收益的地方
“過去幾個月裡,我們已經觀察到資金從日本回流中國,以及在歐洲發生的輪換。目前,全球資本流動的討論焦點在中國。”高盛集團亞太區(除日本外)總裁、全球管理委員會委員施南德在3月27日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時表示。
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全球資本流動路徑成為出現頻率極高的話題之一,全球資本流動的重中之重則為東道主中國市場的重估。根據高盛最新研報中的描述,投資者對美國關稅威脅反應鎮定,同時中國AI(人工智慧)敘事被視為遊戲規則改變者,預計將在十年內每年提升中國每股收益2.5%並吸引超2000億美元資金。
“隨著中國市場的不斷擴大,其吸引力和影響力也在不斷增強。”在博鰲亞洲論壇中談及中國市場時,施南德如此表示。
“在眾多維度上,中國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首先,自2024年9月以來,已經觀察到諸多促進中國市場增長的因素如何相互促進。其次,有一個信念認為,由於消費的增長,中國國內市場將成為中國製造業的主要市場,儘管存在出口壓力和其他因素,中國國內市場的潛力依然巨大。”施南德表示。
在全球資本流動路徑中,美國總是不可或缺。談及美國市場,施南德提到:“美國可能正在失去吸引力,儘管其龐大的國內消費市場仍具較強吸引力,但是,資本會流向那些能夠帶來最大收益的地方,在那裡資本可以得到良好的利用。”
施南德還分析了歐洲市場的吸引力。“如果我們審視正在歐洲發生的狀況,可以發現許多阻礙資本流向歐洲的因素,當中最重要的一大影響因素是,人們認為歐洲的投資環境過於嚴苛。換句話說,歐洲可能無法創造出吸引資本的條件。為了改善這種情況,歐洲可能需要採取一些措施,增強歐盟市場,使其國家在全球市場中更具吸引力。最終,資本流動的可能結果之一,是歐洲資本會被引導回歐洲,這可能是未來歐盟發展的方向。”
從投資者層面來看,施南德認為,投資者對美國以外通膨的擔憂已經成為過去。現在,投資者關注的重點在經濟增長上。因此,在關稅形勢更為明朗之後,投資者可能會對大多數經濟體降息更加寬容。預計全球通貨膨脹將持續回落,發達經濟體較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更快速地回到通膨目標水平。而亞太地區,通膨整體接近或低於央行目標水平或歷史區間。
高盛研究發現,經濟增長通常會在大規模經濟體債務繁榮末期出現放緩,並由於內需疲軟,經濟增速將保持在相對低迷的水平;如果通膨率下降1%至2%,政策利率平均下降2%。因此,債務負擔過重和經濟增長放緩給央行帶來壓力,迫使其降低政策利率,以支援債務償還和促進經濟活動。施南德認為,這對中國或其他債務水平較高的亞洲經濟體帶來參考意義,可能需要進一步降低利率,以支援經濟增長及穩定債務。
當前全球利率環境各地區差異明顯,喜憂參半。以歐洲市場的德國為例,或將擴大財政支出,推升歐洲利率水平;預計亞洲將出現範圍廣泛但幅度相對較小的降息周期;而美國市場,對關稅、預算削減相關影響前景不明,以及近期宏觀資料差強人意,市場對經濟增長前景擔憂加劇;中國方面,長期利率從年初的低水平略微提升,其中一大推動因素是增量政策和近期擴大財政政策支援力度的種種跡象。
“從各國對聯準會政策的敏感度來看,新興市場國家的央行正在有策略地進行管理和回應。2024年底,新興市場各國央行對聯準會政策的敏感度已升至過去20年來的最高水平。國內財政政策、貨幣和信貸供應的趨勢以及全球政策的變化發展,影響了各國央行應對通膨和增長問題的能力。到目前為止,各國央行採取寬鬆政策仍然受到一定影響,但不會改變最終的政策方向。”施南德認為。
近十年,政策制定者也更為關注金融領域新的風險因素。對政策制定者和監管而言,施南德建議,“應該維護和建設市場信心,保持政策的明確性和可預見性,監管要緊跟科技發展步伐,保持國際交流並分享經驗教訓,避免由於缺乏協調性而出現溢出效應和不穩定。” (財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