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川普政府從烏克蘭或格陵蘭等地獲得更多礦產,美國仍將難以處理這些資源
川普總統希望透過與烏克蘭、格陵蘭甚至俄羅斯達成協議,為美國取得智慧型手機、戰鬥機等產品所需的關鍵礦產。
然而,即使川普政府透過與烏克蘭等國家談判達成礦產開採協議,確保美國公司獲得更多礦山,這些礦產仍可能不得不送往美國的主要地緣政治對手——中國——進行加工。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稀土。這類礦產對於國防系統至關重要,川普總統表示這是他在烏克蘭談判中關注的重點。
註:稀土在現代工業和高科技產品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譽為"工業維生素"。這些元素廣泛應用於多個關鍵領域:在電子產品中,釹鐵硼永磁體是智慧型手機、硬碟和電動汽車馬達的核心材料;發光材料如銪和铽則用於LED顯示器和雷射技術;半導體領域則依賴鎵和鍺來製造5G通訊設備和紅外線光學系統。在國防軍事方面,稀土合金能顯著提升戰鬥機、飛彈導引系統和潛艦聲吶的性能。新能源領域同樣離不開稀土,無論是電動車電池、太陽能板或氫能儲存技術都需要這些特殊材料。此外,稀土也廣泛應用於石油裂解催化劑、玻璃拋光和農業肥料等傳統工業領域。
「我們非常需要稀土。他們有大量稀土,」 川普在最近的內閣會議前說道。
事實上,美國本土已經擁有豐富的稀土資源,但它仍然依賴中國進行精煉。這是因為美國已經失去了大部分礦產加工能力,而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稀土、鈷、銅等多種金屬的主要精煉國。
「『鑽井、鑽井、再鑽井』並不是正確的關注點,」 稀土產業顧問約翰·奧默羅德(John Ormerod)表示。
美國礦產精煉能力的喪失,是美國去工業化後讓中國受益的另一個典型例子。 美國幾乎停止生產某些關鍵產品,包括貨櫃船、部分製藥原料和部分工具機設備,因為這些產品在海外(尤其是中國)的生產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在稀土領域,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數據,美國目前開採了全球約12%的稀土資源,僅次於中國。大部分產量來自加州的芒廷帕斯礦(Mountain Pass Mine),該礦擁有豐富的稀土儲量。
但問題在於,美國約三分之二的稀土最終被出口到中國。原因很簡單:中國負責全球約85%的稀土精煉工作。中國公司隨後將礦石加工成最終產品—稀土磁鐵,並將其出口回美國。
類似地,美國將大量銅資源運往中國進行加工。甚至美國唯一的鎳礦也需要將鎳精礦運往加拿大冶煉。
「這個所謂的『中游』環節——即將礦石加工成化學品和金屬的過程——至關重要,而這個領域已經被中國主導,」科羅拉多礦業學院佩恩研究所(Payne Institute)主任摩根·巴齊利安(Morgan Bazilian)表示,「鑑於中國不斷擴張的精煉能力,我看不到這種主導地位會被打破。」
註:從資源分佈來看,中國擁有全球約37%的稀土儲量,但一度佔全球產量的約90%。美國擁有約13%的稀土儲量,主要集中在加州的Mountain Pass礦區。澳洲、巴西、印度、越南和俄羅斯也擁有顯著的稀土資源。在供應鏈方面,中國仍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產國,並掌握約85%的全球稀土加工能力,技術最為成熟。中國在稀土永磁體製造上佔據主導地位,而美國、日本和歐洲則在高端應用方面具有一定優勢。
中國主導全球精煉產業
直到1990年代,美國還是全球礦產和金屬的主要精煉國。但隨後,中國憑藉著低勞動成本和對高污染產業較寬鬆的環境監管,迅速成為全球的主導者。同時,中國製造業對原料的龐大需求,也進一步推動了中國精煉產業的發展。
如今,中國龐大的精煉產業規模,使得其他國家難以競爭。根據產業估計,在中國建造精煉廠的成本僅為在美國建造同等規模工廠的三分之一。
中國的主導地位在過去幾年進一步加強。例如,全球前六大鈷精煉企業均為中國企業。根據鈷交易公司達頓商品公司(Darton Commodities)的數據,中國的全球精煉鈷市場份額已從2018年的65%成長至2024年的83%。同樣,中國企業在印尼建立了龐大的鎳加工廠,控制了全球鎳加工市場。
「美國的銅精煉能力遠遠落後於中國,」 川普政府近期表示,並啟動了一項調查,以評估銅進口如何影響美國國家安全。
川普政府試圖恢復精煉能力
在前總統拜登(Joe Biden)執政期間,美國向本土企業提供了數億美元的融資,以促進關鍵礦產的加工。然而,由於環保審批問題,以及難以與廉價的中國礦產競爭,許多項目進展緩慢。
例如,本計劃在明尼蘇達州建造的鎳加工廠,由於當地居民擔心其環境影響,該項目最終被搬遷至北達科他州。但儘管2022年美國政府承諾提供1.14億美元支持,該工廠和相關礦場至今尚未動工。同時,中國在印尼的鎳產量激增,導致鎳價格暴跌,進一步削弱了美國計畫的前景。
稀土:美國的戰略重點
近年來,美國政府將稀土列為戰略重點。稀土是F-35戰鬥機、無人機和核子潛艇等關鍵軍事裝備的必備材料。 美國曾是這一行業的領導者,但隨著中國競爭力的增強,該行業在美國逐漸衰退。
過去五年裡,美國政府宣布撥款數億美元,重建稀土精煉廠及製造稀土磁鐵的工廠。
澳洲公司萊納斯稀土(Lynas Rare Earths)在2023年獲得了美國國防部2.58億美元的資助,計劃在德州建造一座稀土加工廠。這項計畫被認為是最具雄心壯志的努力之一。
然而,近兩年過去了,該工廠仍未開工,部分原因是廢水處理的環保審批問題。該公司可能需要重新設計工廠,以符合環保要求。
芒廷帕斯礦:美國的希望?
國會議員 Materials是一家總部位於拉斯維加斯的公司,自2017年以來一直營運芒廷帕斯礦,該公司正逐步減少對中國精煉的依賴。
過去幾年,該公司建立了多個加工設施,包括一個獲得美國國防部支持的工廠,負責篩選出用於製造磁鐵的高價值礦物。
2025年1月,該公司宣布已突破一個關鍵環節-開始商業化生產稀土金屬。
該公司的下一步計劃是在商業規模上生產最終產品——稀土磁鐵。如果一切順利,他們預計將在年底前開始向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供應磁鐵。
儘管目前該公司仍有三分之二的稀土精礦運往中國,但它正在逐步擴大本土加工能力。
註:中美兩國在稀土產業的競爭日益激烈。中國憑藉著36.7%的全球儲量和60%的產量佔據主導地位,更控制了全球88%的稀土冶煉分離產能。中國政府透過國企整合和出口管制強化了對這項戰略資源的掌控。
為改變這一局面,美國正採取多重措施:重啟加州Mountain Pass礦的開採,與澳洲萊納斯公司合作建立稀土分離廠,並積極研發回收和替代技術。特斯拉等企業也正在探索減少稀土使用的方案。
這種競爭背後是兩國在供應鏈安全、技術自主和綠色轉型等領域的深層博弈。美國擔心稀土供應被切斷會影響軍工生產,中國則透過出口管制來維護自身利益。目前,中國擁有北方稀土、廈門鎢業等龍頭企業,美國則依賴MP Materials和萊納斯等公司建構替代供應鏈。日本住友集團等國際企業也積極尋求多元化供應管道。隨著全球對清潔能源和高端製造的需求持續成長,稀土資源的戰略價值將進一步提升,中美在這一領域的競爭也將更加激烈。
短期難以改變現狀
儘管川普政府正在加緊努力,試圖恢復美國的礦產加工能力,但在短期內,美國仍難以擺脫對中國稀土精煉的依賴。
除非美國能夠迅速擴大本土精煉能力,否則即便從烏克蘭、格陵蘭等地獲得更多礦產,美國仍需要將這些礦石送到中國加工。
在未來幾年,美國能否打破中國在稀土等關鍵礦產加工領域的主導地位,將是全球地緣政治和經濟競爭的關鍵變數之一。(歌伶的智富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