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上午,國家領導人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
當人民大會堂中國廳的《幽燕金秋圖》前,全球40餘位工商界巨擘與中國高層圍坐一堂時,一個細節引發熱議——在中國多地“打卡”一周的蘋果CEO庫克,並未出現在這場高規格會晤的名單中。這張合影的缺席者,或許比出席者更值得玩味。
對比去年由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牽頭的“美國工商界專場”,今年會晤名單的轉變耐人尋味:
這種轉變背後,是中國對外合作邏輯的戰略性升級:
而蘋果的缺席,恰是這盤大棋的註腳——當庫克忙著在Apple Store與消費者自拍時,真正參與中國產業升級的“入場券”,早已被奔馳、三星們收入囊中。
會場座次的排列,是解讀中國產業政策的“密碼本”:
值得注意的是,物流(聯邦快遞、DHL)、生物醫藥(賽諾菲)、半導體(SK海力士)、汽車(奔馳、寶馬)四大領域代表佔據核心席位,這恰與中美科技戰的四大戰場(晶片、新能源車、生物技術、高端製造)高度重合。中國正用“以歐制美、以亞穩鏈”的策略,建構“去美國化”的產業生態。
這種佈局的本質,是將歐洲的技術資本與亞洲的製造能力,嵌入中國主導的“雙循環”體系。而蘋果的缺席,恰因其“兩頭在外”(設計在美、組裝在亞)的舊模式,已不符合中國“技術本土化、供應鏈自主化”的新要求。
從參會名單可窺見中國產業開放的三大優先順序:
反觀蘋果,儘管庫克高調示好,但其在華業務仍以市場銷售為主,核心技術(晶片、作業系統)始終未向中國轉移。在“市場換技術”轉向“市場控技術”的新階段,這類“輕資產”巨頭正逐漸失去政策紅利。
當沙烏地阿拉伯阿美總裁納瑟爾、三星李在鎔們坐在人民大會堂第一排時,他們代表的不僅是企業,更是中國重構全球產業鏈的“戰略支點”。而蘋果的缺席,實則是“後全球化”時代的分水嶺——當技術主權成為大國博弈的籌碼,企業的價值不再由市值決定,而取決於其在國家戰略棋盤中的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