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上海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管理委員會對《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及周邊地區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草案進行公示。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總面積約151平方公里,《規劃》草案在此基礎上,向外結合市域西部新城集聚的態勢,並考慮與中心城主要功能區的銜接關係,擴大範圍,規劃統籌,總面積約535平方公里。
總面積約151平方公里的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包括虹橋主城片區及周邊的長寧區新涇鎮、程家橋街道,閔行區的新虹街道、華漕鎮、七寶鎮部分(0.3平方公里),青浦區的徐涇鎮、華新鎮部分(2.6平方公里),嘉定區的江橋鎮、真新街道部分(0.3平方公里)。
從《規劃》草案的圖示上,記者看到總面積約535平方公里的規劃區域,又增加了虹橋鎮街道、梅隴鎮街道、古美路街道、梅隴鎮、七寶鎮、莘莊鎮、九亭鎮、新橋鎮、泗涇鎮、洞涇鎮、中山街道、佘山鎮、夏陽街道、趙巷鎮、香花橋街道、重固鎮、華新鎮、白鶴鎮、安亭鎮、南翔鎮、桃浦鎮、長征鎮、真新街道、真如鎮、長征鎮、北新涇街道等街鎮的全部或者部分面積。這也意味著松江區、普陀區有望成為“大虹橋”大家庭的新成員。
在空間結構方面,按照《規劃》草案,535平方公里的規劃區域將形成“一核兩軸四片、五帶三濕八組團”的整體格局。
一核,聚焦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核心區打造國際級資源要素組態樞紐;
兩軸,依託延安路——崧澤大道和嘉閔高架,分別形成虹橋東西門戶軸和虹橋南北發展軸;
四片,軸線兩側建構鳳棲創新片區、雲麓科創片區、臨空示範片區、徐閔數智片區等四個功能片區,打造國際化城區和高品質產業集聚區;
五帶,依託吳淞江——蘇州河、淀浦河、油墩港、通波塘和外環綠帶塑造五條結構性生態綠帶;
三濕,沿生態綠帶營造鳳棲、崧澤、雲麓三片體現江南水鄉特色的濕地空間;
八組團,圍繞核心區、重點產業功能、重要濕地等特色節點,形成功能差異化發展的八個組團。
值得關注的是,《規劃》草案提到的“五帶”“三濕”,是在這片535平方公里的規劃區域,充分發揮其獨特的自然環境資源優勢,保護上海西部特色化的水網系統和地域特徵,整體建構起濕地入城、藍綠繞城、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都市格局。
《規劃》草案提出,至2035年,規劃範圍內規劃常住人口約341萬人,規劃建設用地面積約364平方公里。為此,《規劃》草案在這片區域建構起“2+9+6+N”的公共中心體系,以進一步最佳化地區空間結構,提升城市能級,為建設高品質城區夯實基礎。
“2”即規劃2處城市副中心,包括虹橋主城副中心、莘莊主城副中心。其中,虹橋主城副中心將致力於引領虹橋主城片區的功能核心,集聚高端商貿、會展和貿易功能。莘莊主城副中心則將著力培育行政文化、商業商務等核心功能,形成區域級綜合服務中心。
“9”即規劃9處地區中心,包括南翔地區中心、華新地區中心、前灣地區中心、江橋地區中心、真北地區中心、趙巷地區中心、徐涇地區中心 七寶地區中心、佘山地區中心。
“6”即在城市副中心和地區中心的基礎上,結合地區功能特色,規劃6處專業中心,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包括鳳棲專業中心、崧澤專業中心、雲麓專業中心、桃浦專業中心、臨空專業中心、 漕河涇專業中心。
“N”即N處社區中心,以完善15分鐘生活圈為目標,進一步落實社區中心建設,實現公共服務設施組態的均衡和精準。
記者注意到,《規劃》草案還提出這片區域要全面提升地區公共服務水平,打造高等級公共服務設施品牌。
具體來說,以生態廊道為基底,佈局為長三角服務的高等級文化設施;沿吳淞江兩岸佈局高等級體育設施,引入國際化賽事活動;圍繞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打造全球頂尖臨床醫療叢集;規劃多個高等院校選址,圍繞鳳棲濕地、雲麓濕地打造科研集聚區,建構產—學—研聯動的創新生態;提供類型豐富、便捷可達的社區服務和基礎教育服務,滿足多樣化人群的公共服務需求。 (新聞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