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業的內卷,已引發高層多方關注。
2025年3月29日,在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工信部、發改委、國資委三部委相關人士接連發聲,直指當前汽車行業內卷嚴重,增收不增利現象突出,產業結構不合理,閒置產能退出的機制有待完善。
工業和資訊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辛國斌表示,將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鄭備指出,發改委將健全退出機制,引導資源向高效企業集中。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苟坪則要求央企帶頭摒棄低水平競爭,轉向技術、品質和服務比拚。
在這背後,是包括無序價格戰在內的各種內卷問題,已經嚴重影響產業的健康發展。資料顯示,2024年全國汽車行業利潤同比下滑8%,利潤率僅為4.3%,遠低於全國工業企業平均水平;超八成汽車經銷商遭遇價格倒掛,六成倒掛幅度超過15%。
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理事長董揚則將當前行業的內卷行為概括為“六卷”:捲成本、卷技術、卷資金、卷使用者、卷關係、卷輿論。他指出,這不僅是低價銷售的問題,而是一些企業為鞏固市場優勢,過度利用競爭機制,對整個行業造成了實質性傷害,長遠來看,將嚴重削弱中國汽車產業的技術後勁。
自2024年下半年以來,“內卷式”競爭這一現像已引起高度關注。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如今,中國汽車產業的競爭邏輯正從“拼低價”走向“拼價值”,反內卷不僅是治理市場亂象,更關乎未來全球競爭力的重塑。
在當前外部環境複雜、內部結構深度調整的背景下,中國汽車產業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內卷式”競爭困局。激烈的價格戰、產品高度同質化、行銷內耗嚴重,使得行業陷入“高增長低效益”的發展陷阱。
價格戰不僅未能有效提升市場份額,反而吞噬利潤、擠壓創新空間,成為阻礙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隱形殺手。一些企業為爭搶流量紅利,盲目以低質低價博眼球,導致市場秩序混亂、行業信心受損。
面對重重挑戰,工業和資訊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國資委在2025年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密集表態,釋放出強烈政策訊號,反“內卷式”競爭已被明確列入治理議程,標誌著汽車產業正進入一場系統性、組織化的深度整治周期。
辛國斌指出,當前產業鏈安全受國際局勢影響明顯,國內則存在內需不足、基礎設施待補齊等現實問題。為此,他強調,汽車企業必須實現從規模擴張向效益提升轉型,從產品銷售向全生命周期服務能力躍升。
鄭備則表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雖取得階段性成果,但行業內“增收不增利”現象普遍,反映出結構不合理與無序競爭交織的問題。她指出,發改委將重點推動企業集團化管理、最佳化市場退出機制,並從規範競爭秩序、促進技術創新、深化開放合作等方面系統施策,真正實現產業提質升級。
苟坪也明確提出,中央汽車企業要帶頭拒絕“內卷”,不卷價格、不卷噱頭,而要通過品質、體驗、服務贏得市場。這一表態體現出國家層面對健康競爭生態的高度重視,央企將承擔起引領行業向高品質發展轉型的責任。特別是在智能網聯與新能源融合趨勢日益明顯的當下,央企更應加大核心技術與零部件研發投入,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塑造全球產業影響力。
更為重要的是,相關執法措施也同步展開。工信部與有關部門將開展網路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專項行動,推進企業退出機制改革,加快機動車生產准入條例立法等。這將有助於從制度上根治“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失序現象,為中國汽車產業掃清“內卷”的頑疾。
反“內卷式”競爭為什麼刻不容緩?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2024年,車企大量推出新車,不斷降價,且有意向經銷商壓庫存,這讓大量經銷商陷入虧損泥潭。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統計,全國汽車經銷商盈利比例降至39.3%,比2023年下滑4.2個百分點。更令人擔憂的是,84.4%的經銷商遭遇價格倒掛,其中60.4%的倒掛幅度超過15%。專家指出,這種倒掛現象不僅直接壓縮經銷商利潤空間,也加劇了企業流動資金緊張,顯著增加了經營風險。
而研發投入帶來的成本上升,也未能在終端銷售中得到合理回報,進一步壓縮了企業盈利空間。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資料顯示,2024年全國乘用車累計銷量2260.8萬輛,同比增長3%,增速持續放緩;同期全國汽車行業總收入為106470億元,同比增長4%,但成本增長達到5%,導致利潤同比下降8%,僅為4623億元,利潤率僅為4.3%,遠低於全國工業企業平均6%的水平。
多位業內專家告訴《財經》,汽車行業的“內卷式”競爭根源在於產品高度同質化。企業為搶佔有限的市場份額,普遍採用激進的低價策略,形成“低價—低質—低利潤”的惡性循環。這種競爭模式壓縮了創新投入,也傷害了整體產業結構和品牌價值。
對此,工業和資訊化部原部長苗圩指出,一些企業只顧“搞死對手、搶佔份額”,忽視品牌建設和技術積累,是非常短視的行為。他批評部分車企過度依賴極端價格戰策略,忽略長期可持續發展,最終導致整個行業陷入無序競爭泥潭。
奇瑞董事長尹同躍也表示,價格戰的本質是技術投入不足,企業通過削減成本維持低價,長此以往將衝擊整個供應鏈,甚至引發系統性危機。“價格戰若演化為生存戰,最終受傷的是整個行業生態。”
不僅如此,市場競爭的白熱化還體現在“技術跟風”潮上。業內人士表示,近年來,固態電池、超級快充等概念頻頻刷屏,但不少企業缺乏核心技術積累,只能盲目跟進,造成重複建設、資源浪費和產能過剩加劇。這種“表面創新”不僅拉低行業整體研發效率,也誤導了公眾認知。
苗圩強調,行業必須摒棄“以價換量”的短期策略,堅定向智能化與技術驅動型發展轉型。他指出,車路雲一體化、自動駕駛晶片、車載作業系統等關鍵技術將成為未來競爭焦點,誰能率先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技術突破,誰就掌握了下一階段競爭的主導權。
野村中國汽車與零部件、科技與電訊行業分析師應重熙向《財經》表示,未來中國汽車市場的整合將加速,競爭將從價格戰轉向“技術戰、品牌戰、價值戰”的復合博弈。他指出,隨著產業生態和技術體系重構,中國車企必須立足全球視野,建構自主核心能力,強化海外佈局,才能真正擺脫“低價循環”的內卷陷阱。 (財經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