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全面」、「硬核」的科技報告

從DeepSeek的全網爆紅,到Manus的驚豔亮相,再到以宇樹為代表的機器人引發中外網友的陣陣驚嘆……

中國前沿科技在2025年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收穫了無數的熱議與肯定,開啟了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

隨著大模型變革迎來新的轉向,關注點正從訓練邁向推理,新的機會與挑戰如潮水般洶湧而來,密集的突破正在當下悄然發生。

一份「全面」、「硬核」的《中國科技——敢!2025年諾安基金科技投資報告》,絕對值得一讀:



從大模型被視作技術,“奇點”的開端到AI當下令人矚目的實際突破,再到對未來科技產業的十大前瞻預測,這份報告可謂是全景式呈現中國科技的前沿風貌。

密集突破

由OpenAI的o1模型開啟先河,再經DeepSeek R1的引爆,大模型廠商的推理模型之爭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在此背後,AI的發展重心正從“參數規模競賽”轉向“推理效能競爭”,多模態、AI Agent等應用趨勢的興起,也使得算力需求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化趨勢


AI 硬體:大模型走進千家萬戶,帶動 AI 硬體進入新一輪景氣周期


按照預訓練、後訓練和推理的不同階段劃分:

預訓練階段:算力需求龐大,成本高昂。以xAI的Grok-3為例,第一階段耗時122天,同步使用了10萬張NVIDIA H100 GPU進行訓練,第二階段在92天內將叢集擴展至20萬張H100 GPU,預計訓練成本接近100億美元。

後訓練階段:算力需求和成本大幅降低。例如DeepSeek V3使用了2048張輝達H800 GPU,總訓練GPU卡時為2788千小時,訓練成本約為558萬美元。

推理階段:成本較低,是AI普及的關鍵。例如,運行滿血版671B的DeepSeek R1推理模型,僅需2台H20伺服器,成本約200萬人民幣;而運行14B以下的DeepSeek R1蒸餾模型,僅需組態一張價值2萬人民幣的RTX 4090顯示卡

顯而易見,在後訓練與推理階段,大模型對於算力的需求愈發注重“性價比”。OpenAI首席執行官奧特曼也曾指出,大模型的應用成本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AI成本每年將降至前一年的1/10”。眾多業內人士同樣強調,成本問題無疑是大模型邁向大規模應用的關鍵挑戰之一。

在模型層面,以DeepSeek為例,其能夠引發全球廣泛關注的核心因素之一,便是通過創新的模型架構、高效的訓練策略以及硬體適配最佳化,成功實現了性能與成本的極致平衡。

不僅如此,DeepSeek在開源方面也表現突出,不僅開源了V3、R1版本,還通過開源周活動,連續開源了FlashMLA等多項核心技術,全面覆蓋了從AI模型訓練、推理加速到資料管理的全鏈條。

最佳化技術所實現的模型計算效率提升和推理速度加快,也為定製化(ASIC)晶片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諾安基金科技投資報告總結了ASIC晶片的幾大核心優勢:高性能、低功耗、成本效益以及靈活性帶來的與應用場景的深度契合。

不僅是Google早已在自研晶片領域佈局,Meta和OpenAI也在今年紛紛發力定製晶片。Meta被曝開始測試其首款自研AI訓練晶片,而OpenAI自研晶片也傳出今年即將流片的消息。

報告還指出,“算力-演算法-資料”三者的協同最佳化,是推動AI大模型進一步滲透的關鍵。

從硬體基礎設施的角度來看,對更快的通訊、更高效的散熱、更強大的電源等方向的持續探索,將為AI算力提供更堅實的基礎。


同時,隨著應用落地帶來的雲側和端側推理需求的不斷增長,儲存需求也在相應提升。


值得關注的是,在新的技術趨勢下,國產異構算力的上下游產業鏈正在加速向高端化、平台化邁進。依託RISC-V等開源架構,國內廠商能夠深入底層研發,邁向高性能算力。


AI智能眼鏡迎來“iPhone時刻”

基礎模型不斷強化,成本也在降低,聚焦到應用層面,DeepSeek引發廣泛熱議的關鍵在於:先進模型的參數規模正在快速縮小。這也帶來了一個普遍預測:端側AI正在呈現爆發之勢。

目前,AI PC和AI手機已率先成為AI Agent的載體。據IDC預測,2024年全球PC出貨量為2.75億台,其中AI PC市佔率約為19%;預計到2027年,全球PC出貨量將達到2.93億台,屆時AI PC市佔率有望提升至60%。在DeepSeek熱潮中,榮耀、OPPO、vivo、小米等廠商的開春新機紛紛接入DeepSeek R1。

報告還著重關注了AI智能眼鏡這一載體,並預測:AI智能眼鏡終端有望成為首個全新AI時代的人機互動硬體,成為新的億級出貨終端

憑藉輕量級、佩戴無感化、高頻響應等優勢,且作為最靠近人體三大重要感官(眼、耳、嘴)的穿戴裝置,AI智能眼鏡一方面天然適合處理短平快的臨時任務,成為個人助手的最佳載體;另一方面,結合顯示功能的智能眼鏡有望在社交、辦公、垂類行業等多領域廣泛應用,進而成為AI時代的通用人機互動平台。

據Wellsenn XR預計,當前全球每年眼鏡銷量(含近視眼鏡和墨鏡)約15億副,中國每年眼鏡銷量約2.4億副。龐大的眼鏡佩戴者基數為AI智能眼鏡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目前,AI眼鏡產業仍處於發展初期,產品形態豐富多樣,主要分為純音訊眼鏡、帶攝影機智能眼鏡和帶顯示智能眼鏡三大類。諾安基金指出,帶攝影機形態的眼鏡在純音訊眼鏡的基礎上整合了攝影機模組,具備圖像和視訊拍攝能力,並可依託大模型實現AI識物等功能,互動體驗更為出色。


展望未來,2025年隨著更多大廠入局,AI智能眼鏡的發展將逐漸走向成熟。預計到2030年後,隨著AI + AR技術的逐步完善,AI + AR智能眼鏡將開啟對傳統智能眼鏡的終極替代,智能眼鏡有望成為AI通用計算終端。


半導體加速全流程自主可控

隨著 AI 技術的蓬勃發展,用於製造 CPU、GPU、AI 加速晶片等高算力先進邏輯晶片,以及 HBM、DDR5、3D NAND 等高性能儲存晶片的需求正與日俱增。在美國不斷變本加厲持續擴大對中國半導體的出口管制範圍之下,中國晶片全產業鏈自主化已經取得長足進步,正邁向全面突破技術瓶頸,實現先進晶片製造、設計全流程自主可控的新階段。


半導體裝置:國產替代已邁過從 0-1 階段, 核心裝置由點及面突破



未來已來

密集創新正在發生,而隨著對AGI(通用人工智慧)的探索不斷深化,曾經只存在於科幻小說中的“未來式”場景,如今已變得觸手可及。報告中也專門提及了當前備受關注、未來值得期待的應用領域。


人形機器人:迎來從技術驗證邁向規模化應用的里程碑

今年,人形機器人產業無疑是火出圈的焦點。從宇樹機器人登上國內春晚開始,儘管2025年才剛剛過去1/4,但國內外的人形機器人廠商已經動作頻頻。他們不僅頻繁升級能力,用各種“整活兒”吸引世人目光,更在悄然朝著量產發力。

截至目前,這一行業已逐漸達成共識:2025年有望成為人形機器人量產的元年。畢竟,隨著大模型的快速迭代、硬體成本的持續下降以及政策紅利的不斷釋放,這一產業從實驗室走向規模化應用的拐點已然到來。


從應用場景來看,報告進一步總結了人形機器人的發展路徑:從工廠擰螺絲到家庭情感陪伴的階梯式滲透。中短期內,人形機器人將主要應用於工業製造、倉儲物流以及特種應用領域;而中長期內,其目標則是進入千家萬戶,為家庭養老育兒等場景提供相關服務。

至於影響這一處理程序的因素,除了技術,另一大關鍵在於成本。

報告提出了一個觀點:2萬美元時代將顛覆全球勞動力市場。

目前,美國汽車工廠工人的時薪為24美元,豐田美國工廠工人時薪34.8美元,德國汽車工人時薪14.7美元。

假設機器人5年折舊,一年工作時間為350天×24小時,每年保養維修成本為本機價格的15%,若人形機器人定價10萬美元,則每小時成本為4.2美元;若定價2萬美元,每小時成本僅為0.83美元。

這一目標並非遙不可及。國內宇樹科技早已將售價定在10萬元以下,而馬斯克在一場公司全員會上也為人形機器人Optimus制定了目標:百萬台量產後單價降至2萬美元(約14.5萬元人民幣)。

報告指出,若Optimus機器人降本幅度符合預期,售價下探至2萬美元,參考北美勞動力市場容量,人形機器人總市場規模可達480億至4960億美元。

面對這一高潛力市場,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的超車機會在於:全產業鏈突圍 + 政策紅利。報告提到,據不完全統計,國內人形本體廠商已有100多家,他們已建構起覆蓋人形機器人“核心部件 - 本體製造 - 場景落地”的全產業鏈能力,形成了獨特的突圍路徑。

在上游硬體領域,國內已具備包括減速器、電機、絲槓、控製器和感測器等硬體元件,以及相關軟體系統的全產業能力。


在本體製造環節,眾多創業公司、網際網路企業與車企紛紛發佈旗下人形機器人產品,部分已在汽車工廠率先實現擰螺絲、物料搬運等任務驗證。


生命無限:基因科學

據貝哲斯諮詢的調研資料,2024年全球AI製藥市場規模為18.6億美元,預計在2024-2029年預測期內該市場將以31.2%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創新藥產業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報告認為,從技術周期角度看,中國創新藥產業目前已進入快速發展的黃金十年。


技術的革新與突破,不僅提升了創新藥研發的效率,也降低了研發成本。從企業發展周期來看,大量創新藥企即將邁過“盈虧平衡點”,形成自我造血能力。

從市場空間拓展的角度看,國產創新藥通過“license-out模式”出海,更廣泛地參與全球定價,這本質上是中國研發效率和臨床資源價值的變現。

在醫療領域,AI正在重塑各細分應用場景。當AI與影像診斷、精準診療、手術機器人等結合時,醫療流程能夠實現智能化升級,不僅大幅提升效率與精準度,還推動醫療產業邁向個性化與高效化。在養老領域,依託物聯網與AI監護系統,目前能夠實現跌倒預警、慢病管理等精準化服務,從而逐步建構起智慧養老生態。


同時,AI還能賦能健康管理(如疾病早篩、心理干預)與智能穿戴裝置(如無創血糖監測、康復訓練),通過即時資料分析與預警,最終形成“預防 - 診斷 - 管理”的全鏈路健康閉環,重塑大健康產業格局。資料和跡象表明,AI製藥和AI醫療未來值得長期關注。

此外,量子計算憑藉量子疊加與糾纏特性,具備指數級超越經典電腦的平行運算能力,被公認為打破摩爾定律瓶頸的終極鑰匙。

報告指出,量子計算具有強大的平行計算和模擬能力,將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解決一些經典計算難以解決的問題。量子科技有望應用於未來AI訓練、生物研究、航空航天分析等場景。

著眼未來十年,量子技術將通過“三步走”路徑實現技術躍遷:

  • 短期(2025-2027年):聚焦金融最佳化、藥物模擬等專用場景;
  • 中期(2028-2030年):依託千位元級處理器與量子網際網路推動AI大模型訓練及跨域算力協同;
  • 長期(2030年後):向消費級量子手機、光子自動駕駛等應用擴展。


商業航天與衛星網際網路:開啟“空天地一體化”6G 時代

從星鏈 " 一箭 60 星 " 密集組網到手機直連衛星功能普及,近地軌道正成為大國戰略競爭新高地。低軌衛星網際網路已超越技術競賽範疇,催生年均超 3000 億美元市場空間,並在 6G 天地一體化網路中承擔數字平權、軍事通訊、應急救災等戰略使命。中國 " 星網工程 " 加速推進,可回收火箭與終端裝置成本突破推動商業航天邁入規模化階段,數萬顆衛星編織的太空網路將重塑人類文明連接範式。


人工智慧的覺醒如同一場浩浩蕩蕩的能源革命——這不僅是一次動力升級,更是文明引擎的大幅躍遷。

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矽基文明的曙光,更是一場正在改寫人類文明底層邏輯的鏈式反應。

奇點已至!

未來科技產業十大預測

  1. 開源突圍:中國開源模型+開源晶片技術,顛覆壟斷,實現全球AI平權。
  2. 自主進化:從“人工投喂”到“主動學習”,下一代演算法建構自主學習神經框架,無需人類監督,實現全域知識自主適應能力。
  3. 晶片破局:中國實現先進晶片全鏈條自主化,打造國產AI算力底座。
  4. 人機共創:AI賦能千行百業,重構生產流程、革新決策機制、重塑服務範式,催生“人機共創”的新產業形態。
  5. 決策可溯:AI全鏈路生成過程實現技術揭秘,模型邏輯與資料影響雙通道可溯源。
  6. Agent平權:多模態融合互動,徹底顛覆傳統人機協作模式,人類迎來“智能共生”的曙光時代,人人都將擁有“賈維斯”級智能體助手。
  7. 矽基覺醒:機器人訓練模型躍升,多場景能力泛化,國產供應鏈突破,人形機器人進入特定場景實踐。
  8. 天地一體:低軌星座進入“萬星競速”時代,天地一體化網路初現雛形,太空資源開發邁出第一步。
  9. 量子躍遷:專用量子電腦持續迭代,抗量子密碼進入“實戰部署”,觸及經典算力無法企及的行業痛點。
  10. 生命無限:生物製造以指數型增長趨勢,使人類實現從“開採地球”到“程式設計地球”的文明層級躍升。 (機構調研記)


最近長文
關於鉅亨號
「鉅亨號」是《Anue鉅亨網》以AI 大數據和推薦引擎所推出具影響力的自媒體社群平台,從投資理財為主題擴展到金融財經、房地產、汽車、數位虛擬貨幣、影音視頻及Podcast的數位生活圈。讀者可透過一面牆及個人化功能關注一天的大小事;對創作者而言更是一個直接能與1,000萬用戶互動的舞台。
最好用的投資平台,幫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標的
看真實的投資分享文章,跟隨達人腳步取得最佳利益
多元投資社群平台,掌握最新市場動態熱門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