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馭風。
據英國《金融時報》3 月 20 日報導,歐盟正調查中國是否為比亞迪匈牙利工廠提供不公平補貼。
看到這個標題,我腦子直接當機了,愣了三秒:是歐盟傻了還是我傻了。
自去年 10 月針對中國電動汽車加收額外(17%-35.3%)關稅後,歐盟再次拿出放大鏡,瞄準了比亞迪的匈牙利工廠。
仔細讀完這篇報導 + 額外研究相關資料後。馭風認為,這不過是歐盟版以市場換技術的把戲罷了。
首先是歐盟調查的官員本身漏出的破綻(雞腳):
其次,自歐盟 2023 年 10 月啟動對中國電動汽車(BEV)反補貼調查後,匈牙利、西班牙、義大利 等歐盟國家都在積極尋求中國汽車品牌到本國建廠。
至於德國跟法國,倒是表現得沒那麼熱衷,這當然是屁股決定腦袋的結果:歐洲市場的大頭就是德系車(約佔 40% 的市場)、法系車(約佔 25% 的市場)佔著的。
同樣的道理,歐盟調研中國電動車時,跳得最歡的就是法國了:在中國沒佔到多少市場,中國汽車要搶佔他的大本營了,這還得了。
這裡馭風要澄清一下,歐盟並不是針對所有中國汽車都要加收額外的關稅,只是針對中國生產的電動車:
不過這也讓歐盟的目的更加暴漏無疑。
借用下比亞迪王總的話:新能源汽車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能化。
在電動化方面:以核心的電池技術為例,中國品牌已佔據了全球三分之二的市場份額(寧德時代 37.9%,比亞迪 17.2%)。
而被歐洲視為新能源產業希望的 Northvolt:已於 2025/3/12 申請破產。
在智能化方面:大眾選擇與小鵬合作開發智能系統,更直觀的體現出歐盟在智能化方面的落後。
至於電動車配套相關的供應鏈,中國在這方面絕對稱得上遙遙領先(特斯拉在上海超級工廠投產後才扭虧為盈)。
作為全球最大的製造業門類,汽車工業絕對是一個肥差。
對於大市場,要求本地化生產是常規套路:大眾、豐田均有超過 60% 的汽車在國外生產。
在這種情況下,以市場換技術是再正常不過的了(畢竟這屬於是摸著兔子過河了)。
基本不可能。
以中國在電動車上趕超為例,除了龐大的市場體量(這方面歐盟也具備),馭風認為至少還有以下三方面決定性因素:
這三方面條件歐盟顯然都不具備,所以在可預測的未來:這場歐盟版的市場換技術,無非也就是以要求本地化生產而告終。 (馭風手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