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川普重返白宮後提出的一系列關稅舉措,中國和歐洲在抵制貿易保護主義方面找到了更多共同基礎
美國總統川普掀起的以關稅為代表的一系列風暴,在某種程度上推動歐洲與中國走得更近。
在最近結束的對華訪問中,歐盟委員會貿易和經濟安全委員謝夫喬維奇與中方探討了如何推動歐中關係邁向新路徑,法國外長巴羅則說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加強法中雙邊關係。
“我們必須確保歐中關係建立在公平競爭的基礎之上,無論是貿易往來還是投資,都應實現對等的市場開放。我與王文濤部長進行了重要交流,探討如何推動我們的關係邁向這一新路徑。”3月28日,謝夫喬維奇在社交媒體上寫道。
中國商務部在同一天發佈消息,王文濤與來訪的謝夫喬維奇舉行會談,雙方坦誠、深入、務實地交換了意見。
這是新一屆歐盟委員會成員對中國的首次訪問。2025年,歐盟與中國迎來建交50周年。幾乎與謝夫喬維奇訪問北京的時間重疊,葡萄牙國務部長兼外長蘭熱爾、法國外交部長巴羅近日也先後到訪中國。西班牙政府發言人則宣佈首相桑切斯將在4月訪華,這將是他兩年多的時間裡第三次訪華。
川普今年1月重返白宮後,歐盟與美國在拜登任內得到修復的關係再次遭受打擊。在川普已經宣佈的對鋼鐵和鋁產品以及汽車加征的關稅中,歐盟都未能倖免,也很難逃過川普即將在4月2日宣佈的對等關稅。
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斯蒂芬·羅奇近日對《財經》表示,川普的關稅政策以及在政治上對歐洲支援的轉變將讓歐洲別無選擇,歐洲將尋找新的合作夥伴。“在美國加征關稅的情況下,歐洲和中國發展夥伴關係的機會增加了。”他說。
今年1月和2月,在達沃斯出席世界經濟論壇和對歐盟各國外交使團發表講話時,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談及對華關係的態度有所軟化,她稱中歐可以達成協議,甚至可以擴大貿易和投資關係。
在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看來,雖然歐盟試圖與中國在經貿關係上緩和,不想兩線作戰,但按歐洲領導人的說法,歐盟與中國的關係非常複雜,不是“非黑即白”,他們想最大限度地爭取對歐方有利的。
“在川普對歐盟態度180度大轉彎的情況下,歐洲感到有些無所適從。從戰略態勢而言,歐洲希望緩和與中國的關係,尤其是經貿關係,因為它不想兩線作戰,希望中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與它一起抵禦經貿方面川普的單邊主義。但另一方面,歐洲又有自己的固有思維,包括對中國一定程度的去風險,要中國讓步……對歐洲而言,美歐關係仍然比中歐關係更為重要。”丁純對《財經》表示。
丁純指出,雖然馮德萊恩釋放出緩和訊號,但關鍵要有實際的舉措來推動,比如在新能源汽車上的爭端,或如可能的話,更進一步觸及當下停滯的中歐雙邊投資協定的後續進展可能性等。
面對川普重返白宮後提出的一系列關稅舉措,中國和歐洲在抵制貿易保護主義方面找到了更多共同基礎。
據新華社報導,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在會見謝夫喬維奇時表示,今年是中國同歐盟建交50周年,中方願同歐方一道,落實好雙方領導人達成的重要共識,加強對話交流,妥處經貿分歧,擴大相互開放,推動中歐經貿關係健康穩定發展,並共同抵制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維護多邊貿易體制。謝夫喬維奇則表示,中國是歐盟的重要合作夥伴,願以建交50周年為契機,深化歐中經貿合作,贊同通過對話磋商解決分歧。
會談結束後,謝夫喬維奇在社交平台上寫道:“我們在解決雙邊和全球問題以及分歧問題方面有著共同利益。中歐合作的質量不僅影響我們的產業,也關係到全球經濟。”
據歐盟委員會3月31日發佈的消息,謝夫喬維奇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商務部長王文濤、海關總署署長孫梅君就如何改善和重新平衡歐中貿易與投資關係進行了討論,討論內容涉及公平競爭環境、市場准入問題和電動汽車供應鏈領域的投資等。
中國歐盟商會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在歐盟與中國貿易緊張局勢加劇的背景下,雙方能夠展開高層對話是一個積極訊號。這是謝夫喬維奇作為歐盟貿易委員第一次正式訪問中國,將為未來雙方的互動建立總體框架。
在謝夫喬維奇展開對北京的訪問之時,法國外交部長巴羅到訪北京、上海兩地。據中國外交部發佈的消息,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會見巴羅表示,中法都是自由貿易、多邊主義的堅定維護者,兩國的經濟利益緊密交融,雙方要共同抵制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繼續本著開放態度加強合作,充分發揮互補優勢,為兩國經濟發展不斷增添動力。
巴羅則表示,法方始終堅持戰略自主,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和貿易戰,支援歐中在經貿等領域加強對話合作,妥善處理雙方關切,拓展更多積極議程。3月27日,巴羅在北京語言大學發表演講時說:“我此次訪問傳達的資訊很簡單,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加強法中雙邊關係。這一合作將有助於地緣政治穩定、繁榮以及地球的未來。讓我們共同將兩國關係推向新的高度。”
他表示,在當前形勢下,歐洲愈發堅定地強調戰略自主,相信歐中雙方可以繼續深化夥伴關係,跨越差異和分歧。
巴羅訪華期間,中法兩國在《巴黎協定》達成十周年之際發佈關於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承諾雙方將全面完整有效地執行《巴黎協定》,加強綠色低碳合作。聲明中提到,雖然一些國家從科學共識上倒退、從多邊機構退出,但這只會讓中法進一步堅定決心並加強行動。
在到訪北京之前,謝夫喬維奇剛剛結束了對美國24小時的旋風訪問。他與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和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會面,希望通過談判就美國徵收的鋼鋁關稅和即將到來的對等關稅達成解決方案。在謝夫喬維奇訪問美國之前,歐盟已經宣佈將對美國鋼鋁關稅的反制措施從原定的4月初延期至4月中旬執行。
謝夫喬維奇表示歐盟的優先事項是公平、平衡的協議而非不公正的關稅。但他並未能夠勸說美國放棄對歐盟加征關稅。在他離開華盛頓之後,美國總統川普宣佈將對進口的汽車和部分汽車零部件徵收25%的關稅,其中包括美國從歐盟進口的汽車。
美國是歐盟汽車最大的出口市場。馮德萊恩3月26日發表聲明,對美國加征汽車關稅的決定“深感遺憾”。她強調,汽車產業是提升創新、競爭力和高品質就業的產業,大西洋兩岸的供應鏈已深度融合,關稅對美國和歐盟的企業不利,對雙方的消費者更不利。她表示,歐盟堅持通過協商解決分歧,同時確保維護自身經濟利益。
義大利前經濟發展部副部長、上海紐約大學金融客座教授米凱萊·傑拉奇對《財經》表示,關稅對美國經濟不利,川普終究會認識到這一點;歐洲打算用關稅做出回應,但歐洲沒有意識到關稅不會起作用,陷入了同樣的錯誤。
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夏添恩(Tim Summers)看來,歐洲政策制定者還未真正想好如何在不同領域應對川普總統的第二個任期,不僅僅是關稅,還有烏克蘭、氣候等問題。
“我認為中國有很大的機會改善與歐洲的關係。”夏添恩對《財經》表示。他分析說,自從川普2025年初上台以來,歐洲處於一種震驚的狀態,不太確定如何應對。雖然中國與歐洲之間還有很多問題,這使得中歐關係的改善具有挑戰;但與過去幾個月相比,中國政府在這方面可能有了更多空間。
在面對美國關稅共同威脅的同時,中國和歐洲之間也有自身的貿易爭端留待解決。
去年10月,歐盟公佈對中國生產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終裁結果,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最高45.3%的關稅,為期五年。
傑拉奇指出,歐洲不知道如何計算補貼,認為低價就是補貼。“他們陷入了一個陷阱,認為如果產品更好,更物超所值,那就意味著補貼。”他表示歐方的結論站不住腳,中國可以訴至世界貿易組織。
去年11月,中方已經將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反補貼終裁措施起訴至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與此同時,中國也與歐盟就取消反補貼稅展開了談判,尋找可能的解決方案。歐盟委員會3月31日發佈的消息透露,雙方同意就涉及電動汽車供應鏈的所有貿易和投資問題開展一次對話,以確保其為歐洲的長期競爭力和高品質就業做出更大貢獻。
歐盟駐華大使庹堯誨(Jorge Toledo)近期對《財經》表示,歐盟對談判持開放態度,在布魯塞爾和北京舉行了很多對話,但還沒有達成協議。“我們從一開始就很明確,任何協議的效果都要等同於我們徵收的反補貼稅。”他說。
根據歐盟委員會去年10月公佈的終裁結果,歐盟對三家抽樣公司比亞迪、吉利和上汽分別加征17%、18.8%和35.3%的反補貼稅,合作企業平均稅率為20.7%,未合作公司則面臨35.3%的稅率,特斯拉則得到了7.8%的單獨稅率。在此番加征反補貼稅之前,歐盟對從中國進口的汽車徵收的關稅稅率為10%。
庹堯誨強調,歐盟對中國生產電動汽車設定的反補貼稅率具有針對性,基於不同公司的補貼幅度和調查合作程度而定,而其他國家針對中國電動汽車設定的關稅是統一的,比如美國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100%的關稅,土耳其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的關稅高達40%。他指出,2023年中國對歐盟出口的電動汽車佔中國對歐盟出口的比例不到1.8%,因此反補貼稅對中歐貿易的影響並不大。
歐盟資料顯示,中國是歐盟第三大貿易夥伴,也是歐盟第二大貨物貿易夥伴,2024年雙方貿易額高達7300億歐元。
傑拉奇表示,雖然歐洲企業希望繼續發展全球供應鏈,但歐洲政府覺得如果歐洲經濟過於依賴中國供應商,他們將失去控制權。“政府希望重要的戰略工業在國內生產,問題在於歐洲無論是在電動汽車、電池和人工智慧等方面都落後了。”傑拉奇說。
中國車企試圖通過增加在歐洲的本地化生產來應對關稅衝擊。比亞迪已於2023年12月宣佈在匈牙利建設新能源乘用車生產基地,奇瑞則選擇在西班牙投資設廠,包括寧德時代在內的多家中國電動汽車電池公司也在歐盟建廠。
歐盟發佈的資料顯示,2024年,中國對歐盟的直接投資(FDI)達到過去五年來的最高水平,累計投資額達1850億歐元;同期,歐盟對華直接投資保持穩定,累計投資額為1840億歐元。
據葡萄牙媒體報導,陪同蘭熱爾訪華的葡萄牙經貿投資促進局局長裡卡多·阿羅札將推動旨在吸引中國投資的行動,探索兩國在電動汽車和能源等創新和戰略領域的合作機會。
在歐盟去年對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徵收關稅的投票中,葡萄牙投了棄權票,並表示歡迎中國在這一行業的投資。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電池製造商之一,中國的中創新航上月宣佈將在葡萄牙投資20億歐元,建造一座超級工廠,預計工廠將於2028年投產。
丁純指出,面對關稅壁壘,企業通常會通過在當地投資設廠化解,之前日本車和韓國車進入歐洲也是如此。但投資落實的過程比較複雜,歐盟在技術轉讓、僱傭當地工人等環節都想提出其要求。
歐盟委員會貿易司總司長魏陽德(Sabine Weyand)近期表示,歐盟對簡單組裝、沒有附加值和技術轉讓的投資不感興趣,並稱歐盟委員會擁有“促進這種投資的工具”。
此外,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歐盟委員會正在對匈牙利的比亞迪工廠展開外國補貼調查。調查目前處於初步階段,依據的是歐盟2023年生效的《外國補貼條例》。如果歐盟最後認定比亞迪在當地的工廠受益於非歐盟國家政府的補貼,可能迫使其出售部分資產、降低產能、償還補貼和支付罰款。
法國支援了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徵收反補貼稅的決定。外長巴羅此次訪華,除了加強中法兩國關係,另一重要任務是說服中方暫停或取消對法國白蘭地的臨時反傾銷措施。
去年1月,中國商務部宣佈對原產於歐盟的進口相關白蘭地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並於2024年8月作出初步裁定,裁定由於存在傾銷,國內相關白蘭地產業受到實質損害威脅。去年10月,中國宣佈對自歐盟進口的白蘭地徵收30.6%至39%不等的臨時關稅。同年12月,商務部表示將本案的調查期限延長至2025年4月5日。
中國是法國干邑白蘭地第二大出口市場,僅次於美國。根據法國國家干邑酒行業管理局(BNIC)的統計,2024年法國干邑白蘭地對中國的出口額相比2023年下降了近四分之一。巴羅說,法國反對任何形式的貿易戰,主張就貿易問題進行對話。他表示支援謝夫喬維奇訪問中國,希望就中國對歐盟白蘭地徵收關稅找到迅速解決方案。在結束對中國的訪問時,巴羅透露,中國對法國干邑的反傾銷調查有望再延長三個月,從而為法國干邑行業贏得“喘息空間”。
另一方面,如果歐盟在4月中旬對美國鋼鋁關稅實施反制措施,對美國的波旁威士忌徵收50%的關稅,法國的干邑白蘭地將面臨川普威脅的200%關稅。 (財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