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東將拿下六家上市公司


劉強東運籌帷幄,等待著最好的時機。

京東工業衝擊港股上市

劉強東第6個IPO真的要來了。

日前,京東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京東工業」)更新招股書,繼續推動在港交所主機板的上市進程,美銀、高盛與海通國際共同擔任聯席保薦人。


如果一切順利,繼京東集團、京東物流、京東健康、達達集團、德邦股份後,劉強東將拿下第6家上市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京東工業早在2023年3月便首次提交了招股書,隨後於2023年4月初向中國證監會遞交了IPO備案申請。

然而,此後公司的上市進程一度陷入停滯。直至2024年10月,京東工業才重新啟動IPO,目前IPO備案程序仍在推進,但尚未正式核准。


如今,京東工業再度推動港交所主板上市事宜,或許是因為適當的時機已經到來。

3月6日,京東公佈了一份營收與利潤雙重成長的財報。財報顯示,2024年京東全年營業收入高達1,1,588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6.8%,創下歷史新高;淨利更是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71%,達到414億元。


其中,第四季營收3,470億元,年增13.4%,這是京東時隔兩年再重回雙位數成長速度

圖源:定焦One


京東集團強勁的業績成長勢頭,顯然也為京東工業衝刺上市增添了不少底氣。

當然,京東工業積極推動港交所上市進程,也是因為自身實力夠硬。

招股書顯示,京東工業2022年、2023年、2024年營收分別為141.35億元、173.36億元、204億元;毛利分別為25.4億元、28億元、33億元,呈現成長趨勢。對應年份的毛利率則分別為18%、16.1%和16.2%,雖有一定波動,但整體維持在雙位數水準。

圖源:京東工業招股書


京東工業的營收成長主要源自於商品銷售與服務業務。在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其商品銷售收入分別達到129億元、161億元和192億元;而服務收入則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約為12億元

而就淨利來看,2022年京東工業淨虧損達13億元;2023年成功轉虧為盈,實現淨利480萬元;2024年淨利進一步增長至7.6億元。


從目前的數據不難窺見,京東工業在營收、毛利等方面均呈現出良好的成長態勢,並已達成相當可觀的獲利規模。

在這種情況下,京東工業選擇衝擊港股上市,顯然是順勢而為。

自2019年成立以來,京東工業先後在2020年8月與2023年3月完成融資,其中A輪融資約2.3億美元,B輪融資達3億美元,投資方有紀源資本、紅杉中國、CPE等。


B輪融資完成後,京東工業的估值已達67億美元左右(約合人民幣487億元)。

倘若此輪衝擊港股成功,京東工業將有望藉助資本市場的力量,拓展業務邊界,邁向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京東積極拆分,應對不確定的未來

從1998年到2025年,京東已經走過27年。

這27年裡,京東主要圍繞零售與供應鏈兩大方面,進行各項佈局。


早期,達達集團、京東健康、京東物流等「京東系」上市公司,都是圍繞京東「零售」主線進行佈局。

直到2020年,京東集團將策略定位從「以零售為基礎的技術與服務企業」更新為「以供應鏈為基礎的技術與服務企業」,「供應鏈」開始成為另一核心發展方向。

隨後,京東工業誕生,專注於提供廣泛的工業品供應和數智化供應鏈服務,成為了京東展現供應鏈實力的代表企業。


公開資料顯示,以2023年的交易金額計算,京東工業在中國MRO採購服務市場中排名第一,市佔率達4.1%。

圖源:京東工業


另外,截至2024年12月31日,京東工業已提供約5,710萬個SKU,涵蓋77個產品類別,在供應鏈領域展現強大的實力。

而在最新的招股書中,京東工業也透露,此次IPO所籌集的資金,將用於增強公司的工業供應鏈能力,推進跨地域業務,也將用於開展潛在的戰略投資或收購,以及滿足一般公司用途和營運資金需求。

作為京東集團戰略更新後的產物,京東工業承擔的是將整個集團的供應鏈優勢放大的重任。


倘若此次港股上市成功,京東工業必將為京東集團的供應鏈體系帶來更大助益。

話說回來,京東一直都有在推動旗下公司上市,除了京東工業,京東科技和京東產發也正在擬上市。

就拿京東旗下已上市的公司來說,無論是深耕幹線物流的德邦股份,或是專注於線上醫療、健康產品銷售的京東健康,或是主打提供倉儲、配送服務的京東物流,都有不錯的表現。

財報顯示,京東物流去年全年營收1828億元,年增9.7%;全年經調整後淨利高達79億元,年增186.8%,營收、成長、淨利等多項關鍵指標都超過了市場預期。


圖源:京東物流

京東健康方面,2024年實現總收入達582億元,年增8.6%;在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指標下,淨利達47.92億元,年增15.9%,表現十分亮眼。

再看德邦股份,依據2024年業績快報,2024年1-12月公司營業總收入為403.7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1.30%,淨利潤為8.6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5.41%。

對京東而言,旗下上市公司交出好成績,意味著集團可以更專注地開展核心業務,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率和管理水準。同時,在電商成長放緩時,也能避免核心業務波動影響整體,維持穩定的成長。


結合先前京東的一系列動作,如進軍外送市場、上線打車業務來看,京東也在探索各細分類股的多元化路徑,積極開闢不同的發展道路。

對京東來說,當下網路格局風雲變幻,穩固自身地位、滿足消費者日益多元的需求、持續拓展業務邊界、探索新的成長點,乃是重中之重。


為了實現集團的長遠發展,京東需廣布新枝,尋求更多發展可能。

無路可退,大廠只好變

縱觀電商產業,不難發現,越來越多廠開始選擇拆分上市或進行多地上市。

2023年3月,阿里巴巴做出重大決策,將集團業務分拆為六大業務集團,每個業務集團都計畫獨立上市。

此消息一出,瞬間引發廣泛關注。

阿里之所以會這麼做?依照阿里巴巴聯合創辦人、董事會主席蔡崇信的解釋,其目的在於實現公司的精簡高效運作。

蔡崇信表示,「阿里不是被劃分成六個不同的業務部門,而是只有兩個核心業務——電子商務和雲端運算;這簡化了一切和我們的溝通,以便更快地行動」。

而除了分拆上市,阿里也在嘗試雙重上市。 2024年8月28日,阿里巴巴正式在香港完成雙重主要上市,於紐交所之外,又在香港資本市場站穩了腳跟。

而這與京東推動旗下公司陸續上市,其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對網路大廠來說,分拆上市也好,多重上市也罷,都是為了優化公司治理結構,提高營運效率,促進集團的快速發展。

表面上看,這是在做加法,但實際上,這是在做減法。

在中國互聯網三十年的高速發展過程中,各大廠的業務版圖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涉及的領域愈發廣泛,這種多元化在帶來規模擴張的同時,也讓大廠身上的包袱越來越重。

在佈局電商之餘,阿里、京東等大廠也將目光投向了其他業務類股,這一佈局雖拓寬了業務邊界,卻致使管理成本陡然激增、資源過度分散等難題接踵而來,嚴重阻礙了他們的可持續發展進程。

為了打破這一困局,大廠唯有選擇背水一戰,果斷卸下冗餘負擔,將精力集中於核心業務,才能尋求更為長遠的發展。

可以預見,接下來,會有越來越多廠效法阿里、京東的做法,進行分割上市或多地上市,這項措施極有可能演變為產業發展的主流趨勢。(大佬說)


最近長文
關於鉅亨號
「鉅亨號」是《Anue鉅亨網》以AI 大數據和推薦引擎所推出具影響力的自媒體社群平台,從投資理財為主題擴展到金融財經、房地產、汽車、數位虛擬貨幣、影音視頻及Podcast的數位生活圈。讀者可透過一面牆及個人化功能關注一天的大小事;對創作者而言更是一個直接能與1,000萬用戶互動的舞台。
最好用的投資平台,幫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標的
看真實的投資分享文章,跟隨達人腳步取得最佳利益
多元投資社群平台,掌握最新市場動態熱門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