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股價創新高!我們以為快死的IBM怎麼又活過來了?


清晨的紐約證券交易所,IBM的股價在2025年初春悄然攀上歷史新高。這家誕生於1911年的科技公司,曾發明了硬碟、ATM機、條形碼,也曾在網際網路泡沫中跌入谷底。但這一次,它的復興沒有驚天動地的顛覆,更像一場精心佈局的“馬拉松”——用混合雲和AI的針線,縫補起數字時代企業破碎的系統與野心。

01 紅帽收購

時間回到2019年夏天。當IBM宣佈以340億美元收購開放原始碼軟體公司紅帽(Red Hat)時,華爾街的質疑聲此起彼伏。彼時的IBM,正經歷著傳統硬體業務衰退的陣痛,而紅帽的OpenShift技術更像是一把鑰匙——它能打通企業資料中心的“孤島”,讓應用在公有雲、私有雲和邊緣計算之間自由流動。

“這就像在數字世界建了一座立交橋。”IBM大中華區一位技術負責人曾如此比喻。雲南白藥的故事印證了這一點:2021年,這家百年藥企與IBM合作,基於紅帽的OpenShift平台搭建起統一的資料與AI底座。原本分散在各地工廠的生產資料、供應鏈資訊被整合,AI預測模型部署時間從數月縮短至兩周。當生產線因原料短缺告急時,系統能自動調撥庫存,避免停產損失。

02 “老客戶”的新生意

IBM的聰明之處,在於它沒有盲目追逐公有雲的“速度與激情”,而是轉身擁抱了那些被亞馬遜、微軟忽略的“笨生意”。全球500強企業中,80%仍在使用自建資料中心,這些龐然大物無法一夜之間遷移上雲,但它們的資料庫裡藏著金礦——從銀行交易記錄到工廠感測器資料,都是AI訓練的絕佳養料。

一汽-大眾的轉型是個典型例子。這家德系車企曾為資料孤島頭疼:研發中心的模擬系統、4S店的使用者畫像、工廠的質檢資料各自為政。2022年,IBM用紅帽OpenShift為其搭建混合雲平台,將分散的系統串聯成“資料流水線”。現在,當某款車型的零部件故障率異常時,AI能自動追溯到供應商的生產批次,甚至預測售後維修需求。這種“慢工細活”的改造,讓一汽-大眾的IT維運成本降低了30%。

03 AI落地只解眼前題

當科技巨頭們痴迷於千億參數大模型時,IBM卻把AI做成了“瑞士軍刀”。在澳大利亞水務公司Water Corporation,IBM的AI系統每天分析數萬條管道感測器資料,提前48小時預警爆管風險;在蘇格蘭皇家銀行,反洗錢模型將可疑交易識別效率提升了3倍。這些案例沒有炫酷的對話功能,卻能直接換算成財務報表上的數字——這正是企業最在乎的“技術變現力”。

“企業需要的不是實驗室裡的黑科技,而是能縫補業務裂痕的工具。”IBM中國區一位架構師坦言。他們甚至把AI做成了“預製菜”:Cloud Paks系列產品將資料分析、自動化流程打包成標準化模組,企業像搭積木一樣組合使用。某零售企業借助該方案,僅用一個月就上線了智能庫存系統,而傳統定製開發往往需要半年。

04 用“魯班計畫”磨一把中國鑰匙

在中國市場,IBM的轉身更加謹慎。2023年啟動的“魯班計畫”頗具象徵意義——這個取自古代工匠之名的項目,專門針對中國本土企業的混合雲需求定製解決方案。某東部省份的城商行案例可見一斑:由於監管要求,核心交易系統必須留在本地機房,但手機銀行、風控模型又需要公有雲的彈性。IBM用OpenShift搭建起“跨雲橋樑”,讓合規資料留在私有雲,AI模型訓練放在公有雲,兩端通過加密管道即時同步。這種“螺螄殼裡做道場”的功夫,幫助該銀行在一年內將線上業務規模擴大了5倍。

但挑戰從未消失。當華為、阿里等本土廠商加速爭奪政企市場時,IBM選擇了一條差異化路徑:不做基礎設施的“搬運工”,而是成為數位化轉型的“老師傅”。2024年,其與某新能源汽車企業合作時,團隊甚至派駐工程師到生產線,用三個月時間梳理出138個資料斷點,最終通過混合雲平台實現電池質檢精度從92%提升至99.6%。

05 慢生意的哲學

回望IBM這場持續十年的轉型,最值得玩味的不是技術突破,而是其對商業本質的洞察。當科技行業沉迷於“顛覆式創新”時,IBM選擇了一條更笨的路:

  • 做企業資料的“擺渡人”:不過度遷移資料,而是用混合雲連接新舊系統(如紅帽OpenShift在雲南白藥的應用);
  • 把AI變成“車間老師傅”:深耕垂直場景而非空談通用智能(如Water Corporation的管道預警系統);
  • 用開放生態對抗壟斷:通過開源社區(如貢獻Kubernetes程式碼)建構護城河,避免與公有雲巨頭正面交鋒。

這種策略看似保守,卻暗合了一個真相:全球企業每年在無效IT系統上浪費超兆美元,而混合雲與AI的價值,恰恰在於消化這些“技術債務”。就像一位IBM工程師的感慨:“我們不是在賣軟體,而是在幫客戶收拾二十年前埋下的爛攤子。”

06 老樹的年輪與新芽

站在2025年的節點,IBM的股價新高更像是一個隱喻:在科技行業追求“爆炸式增長”的喧囂中,那些願意深耕企業痼疾的“慢公司”,終將在時間複利中贏得尊重。正如CEO Arvind Krishna所說:“真正的轉型不是推翻重來,而是在舊地基上長出新生命。”

這或許解釋了,為何當年輕科技公司忙著炒作概念時,這家百年老店能默默拿下全球500強中60%的混合雲訂單。它的故事提醒我們:有時候,商業世界的革新不在聚光燈下,而在企業機房嗡嗡作響的伺服器裡,在資料跨雲流動的細微聲響中。 (風起堂觀察)


最近長文
關於鉅亨號
「鉅亨號」是《Anue鉅亨網》以AI 大數據和推薦引擎所推出具影響力的自媒體社群平台,從投資理財為主題擴展到金融財經、房地產、汽車、數位虛擬貨幣、影音視頻及Podcast的數位生活圈。讀者可透過一面牆及個人化功能關注一天的大小事;對創作者而言更是一個直接能與1,000萬用戶互動的舞台。
最好用的投資平台,幫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標的
看真實的投資分享文章,跟隨達人腳步取得最佳利益
多元投資社群平台,掌握最新市場動態熱門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