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給小米打幾折?
一切都是動態的

最近,三位妙齡女子駕駛小米SU7,在高速撞擊爆燃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雷軍也緊急表示:無論發生什麼,都不會迴避!

事情就是這麼事情,但難點在於:要100%還原當時的情況並不容易。並且,社會各方又就涉及自動駕駛車輛該由誰負責的問題發出疑問。

自動駕駛怎麼說呢,目前對大眾的印象就是:沒出問題時是高科技,出了問題就是輔助功能。

目前來看,這件事情的輿論聲討還是比較強烈的。資本市場上,小米港股也應聲回落。當然,小米股價回落也不完全因為這件事,而是3月20就開始調整。

小米真的貴嗎?

小米是網路還是科技公司

我們先拋開其汽車業務不談。從商業模式來看,小米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做大眾消費者生意的公司,主要生產手機,以及AIoT產品。

AIoT指的是萬物互聯,是人工智慧技術與物聯網技術的有機結合體,透過賦予物聯網裝置智慧化特性,來真正的實現萬物互聯。

做AIoT產品的企業不少,關鍵競爭點在於,需要透過技術進行資料分析、學習最佳化和自主決策,從而提升裝置的智慧化程度。 ‌

這樣看來,小米絕不僅僅是一家單純的消費品公司。就像巴菲特在2020年的一次訪談中,提及買入蘋果的理由一般。他認為蘋果是一種消費品。它是一種使用技術的消費品公司。

凡是標榜科技驅動的公司,不會單單花錢搞外觀。想要持續在市場上領先,就要不斷向外界展示自己的科技基因。

例如華為的麒麟晶片,麒麟9000採用5nm工藝,整合153億電晶體,性能卓越,廣泛應用於華為高階手機。蘋果也是花重金搞晶片,以保持自己在消費者心中技術領先的形象。

小米在賣手機時的敘事,也是一樣的。想要邁進高階機的行列,在市場上賣出高溢價,得向市場傳遞人無我有的獨道核心優勢。

蘋果2023年硬體產品線整體毛利率為36.5%。小米2023年手機毛利率為14.6%,智慧手機的毛利率相對更低。

小米在手機領域也不斷升級自己的高階形象。但至今似乎收效甚微。例如,小米自研晶片澎湃S2經歷了多次難產、流產的過程。而後轉向研發了相對容易的ISP晶片,主要是快充晶片。據傳自研玄戒晶片與澎湃OS 2.0,性能對標驍龍8 Gen2。為了跟上市場步伐,還搞出了摺疊螢幕手機。

不管成不成功,小米的研發費用可是實打實的花出去了。2023年,小米的總收入為2,710億,而在研發方面,他們花費了191億元,較2022年的研發費用增加了19.2%。 2023年寧德時代的研發費用投入為183.56億元。小米的研發投入真不算低。

相較於研發,小米的生態化思路或許更勝一籌。小米的產品,不能說市場上最好的,也不是最差的。性價比的產品形象,確實能夠讓消費者覺得是有性價比的。此外,其整個生態佈局算是很成功。

業績上,‌小米2024年總收入為3659億元,‌手機業務收入為1918億元,年增21.8% ‌ ;‌AIoT(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收入為1041億元,年增30% 。‌AIoT的增速已經超過手機。小米的網路服務業務收入達341億元,毛利率高達76.6% ,成為核心利潤的來源。

硬體鋪路,服務費賺錢的模式如果成立,那麼小米的估值可以依照網路公司的估值來考量,想像力或許更大。

國海證券預計,到2026年,小米手機收入約2,078億元。這部分主要看高端化的情況; AIoT收入約1,162億元;網路營收約394億元。

車是星辰大海也是定時炸彈?

2023年,小米的最新戰略由「手機xAIoT」升級為「人車家全生態」。公司穩步推進「新十年目標」:大規模投入底層核心技術,致力於成為新一代全球硬派科技引領者。

汽車是小米的一個重要的不確定的成長點。早在2021年就已經開始佈局智慧電動汽車業務。 2024年3月,SU7系列正式發佈,定位為“C級高性能,生態科技轎車”,並於4月正式開啟交付。

根據小米發佈的業績,2024年其智慧電動車業務成為核心成長亮點。去年汽車業務收入達321億元,年增速超過行業平均水平,其中SU7交付量13.7萬輛,系列佔比超90%,平均售價23.45萬元,標誌著小米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實現高端化突破。

不過,去年小米汽車去年共交付13.68萬台,智慧電動車等創新業務虧損62億元,平均每賣一輛車虧損4.53萬元。

雷軍暫時沒有給汽車定義精準獲利的時間點。但他在微博上透露,把2025年目標上調至35萬輛。這樣來算,2025年年比2024年可望成長156% 。

關於汽車盈虧平衡點的問題,也是關係其估值的重點之一。

有券商分析認為,今年就能實現。如果能達成35萬輛銷量,以平均25萬的價格算,營收可以達到875億,電動車業務估值約4,375億(對應特斯拉5倍的市銷率)。

也有分析指出,2027年可望實現盈虧平衡。若2027年小米汽車銷量達120萬輛(保守預測),以25萬元均價計算,收入將達3000億元,對應汽車業務估值約1.5-2兆元(特斯拉市銷率5倍左右)。

估值的難題

單純從估值來看,小米最高時候的PE為60倍,目前跌到47倍左右,但已經比同類型的車商更高。

結合它前幾天的配售來看,屬於高位配股。 3月27日,小米以每股53.25港幣配售,募資425億港元,相較配售公告發佈前的股價折價約6.6% 。

歷史來看,小米回購時,基本上發生在股價較低的時候,配股幾乎都是高點。所以,說估值沒有水分也不現實,不然高階主管也不會願意折價募資。

但各方的關注點不同,註定對其估值有分歧。據媒體報導,小米配售獲得了純多頭投資者和主權財富基金的濃厚興趣,認購意向是小米配售規模的數倍,掛盤冊上大約有200行,前20大投資者分配到的配售股票約佔三分之二。

至少這些主權財富基金應該也是有頭有臉的投資機構吧,不太可能是傻白甜。這也從側面看出他們對小米的看好。但不能否認,聰明人也有犯糊的時候,得結合持久時間來看。

經濟學家盤和林就大方的分享了自己的看法:《雷軍人紅,小米是非多,小米或許還有幾個500億市值下跌要面對》,主要論點,也是基於配售以及電動車缺陷等來考慮的。

事實上,小米的估值中,除了手機、 AIoT +生態服務費、電動車以外,其中,一個不能明說的隱秘點,也必須拿到大眾面前進行審視:雷軍效應!很難去量化,但也很難忽略這個隨處可見的無形力量對手機,尤其是車銷量的繫結影響。

另外,車禍這種事情,多來幾次,慢慢容易造成一種不可逆的形象。因此,不確定的因素應該在估值中,佔多大的比重? (財經早餐)


最近長文
關於鉅亨號
「鉅亨號」是《Anue鉅亨網》以AI 大數據和推薦引擎所推出具影響力的自媒體社群平台,從投資理財為主題擴展到金融財經、房地產、汽車、數位虛擬貨幣、影音視頻及Podcast的數位生活圈。讀者可透過一面牆及個人化功能關注一天的大小事;對創作者而言更是一個直接能與1,000萬用戶互動的舞台。
最好用的投資平台,幫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標的
看真實的投資分享文章,跟隨達人腳步取得最佳利益
多元投資社群平台,掌握最新市場動態熱門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