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拼多多交出了一份堪稱「爆炸」的成績單。
財報顯示,共多2024年第四季營業收入1,106.1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成長24% ,而市場預估1,160.3億元;調整後淨利298.5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成長17%,預估286億元。
2024年全年,拼多多營業收入為3,938億元,年增59%;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非GAAP淨利為1,223.436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成長80%。
這些亮眼的數據,讓拼多多穩坐「最賺錢電商平台」的寶座。
然而,光鮮的數字背後,股價的波動、商家的爭議、產業的質疑,卻像一團暗火,在拼多多的狂歡中若隱若現。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拼多多的2024年,那便是「一邊撒錢,一邊賺錢」。
財報顯示,平台全年投入超過127億元用於研發,年增16%,而「百億減免」「電商西進」「新質商家扶持計畫」等策略更是貫穿全年。
在廣東惠東縣,一家瀕臨倒閉的女鞋廠透過拼多多的數據分析改造供應鏈,單日出貨量飆升至1.5萬雙;甘肅的犛牛肉、內蒙古的酸奶糕借助「年貨西進」計劃,首次大規模進入東部市場;上千個農牧產區透過「新質供給」轉型,帶動30萬農人新農人創業。
這些故事被拼多多高階主管一再提及,成為「高品質發展策略」的最佳註腳。
不過,拼多多的「撒錢」絕非慈善。
財報中的另一組數據暴露了其精明之處—— 2024年全年,拼多多在線營銷收入1979億,同比增長29%;交易服務收入1959億,同比增長108%。
簡單來說,就是廣告和抽傭這兩大傳統業務,撐起了拼多多的「錢袋子」。
不過,這也是拼多多的隱憂之一。
有商家就坦言:“平台流量越來越貴,去年推廣費漲了30%,但訂單量只漲了15%。”
這種「既要商家付錢,又要商家降價」的矛盾,在拼多多「低價優先」的演算法邏輯下被無限放大。
其實,拼多多也嘗試過「討好」商家。
今年1月,拼多多高調成立「商家權益保護委員會」,由聯席CEO趙佳臻親自掛帥,推出「異常訂單預警」「低價風險提示」等功能,號稱要「優化營商環境」。
3月份,拼多多更是推出了「常態化交流機制」 。
從表面上看,這是對商家訴求的回應;但深究其背景,卻是去年下半年以來商家集體投訴的集中爆發。
如去年7月,數百名商家衝進Temu總部,登上了微博熱搜;同年3月,同樣有一批賣家聚集在Temu廣州總部樓下。
彼時,有在現場的賣家稱,當時至少有30多位賣家聚集,他們皆身著黑白兩色襯衫,印著血紅的醒目標語:“拼多多Temu欺詐手段詐騙賣家”“拼多多Temu陷阱BUG誘導賣家”“抗議拼多多Temu的誘導手段”。
甚至不少賣家手上還舉著紙條:“抗議!!!拼多多Temu惡意坑害欺詐商家!”
值得一提的是,資本市場對這份財報的反應耐人尋味。
財報發布當晚,拼多多美股盤前一度暴跌8%,最終縮小至2.3%。
對此,投資銀行分析師指出,第四季營收雖年增24%,卻低於市場預期的1,160.3億元,這是自2021年以來首次季度營收未達預期。
更值得警惕的是,拼多多引以為傲的「低價心智」正在遭遇雙重夾擊。
如今,抖音電商正以內容種草快速分食下沉市場,淘寶則重啟「百億補貼」正面硬剛,京東的「秒殺頻道」更是直接對標「砍一刀」。
而在平台生態層面,拼多多似乎陷入「規模陷阱」。
為了維持GMV成長,平台不斷引進新商家,導致同類商品過度飽和。
有商家就表示:“早期競爭小,容易出單;現在同款商品搜出來幾十頁,不砸錢買流量根本賣不動”
這種「內卷」不僅侵蝕商家利潤,也催生大量低質商品。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3月21日,黑貓投訴平台上共有1605817項投訴,主要集中在商品描述不符和售後糾紛。
面對這些問題,拼多多高階主管在財報會上一再強調「長期主義」。
陳磊表示將“以釘釘子精神繼續投入生態建設”,趙佳臻則承諾“擴大新質供給規模”。
但從現實行動看,拼多多正在兩條戰線同時作戰:對外,透過「多多農研大賽」「科技小院」等項目強化農產品供應鏈壁壘;對內,用「商保會」緩解商家矛盾,用「百億減免」維持成長動能。
不過,這套組合拳能否奏效仍是未知數。
農業專家指出,拼多多在農業研究領域的投入僅佔營收的3%,遠低於其在行銷和補貼上的開支;而「新質商家扶持計畫」覆蓋的上千個產業帶中,真正實現獲利轉型的不足三成。
更根本的問題在於,當網路流量紅利見頂,依靠「燒錢換成長」的模式已接近天花板。
財報顯示,拼多多年度活躍買家數增幅降至歷史最低點,而獲客成本卻較去年同期上漲22%。
回望拼多多的2024年,像極了一部商業悖論史。
它以驚人的成長證明了下沉市場的爆發力,卻也暴露了低價模式的脆弱性;它試圖用「高品質發展」擺脫草莽形象,卻又在資本壓力下不斷妥協。
當商家在“聚叢集”裡刷屏“活下去”,當投資者在股吧裡爭論“拐點是否到來”。
拼多多或許該認真思考:在數位遊戲的狂歡之外,如何建構真正的價值護城河?
畢竟,商業世界的終極戰場,從來不在財報的數字裡,在人心。 (電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