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時間4月3日凌晨,川普在白宮玫瑰園發表演說,正式宣佈徵收「對等關稅」。
這次加徵關稅,主要包括三個面向。
第一,對所有國家徵收10%的“基準關稅”,從4月5日凌晨0時01分生效。
這樣一來,無論你是不是WTO國家,跟美國關係怎麼樣,是不是美國的盟友,都是雨露均霑!就算是以色列,都加了17%。
相當於直接翻了兩倍以上!
第二,對美國貿易逆差最大的60個國家(和地區)徵收個人化更高的「對等關稅」。
「個人化」從何而來?簡單來說,就是美國算出來一個他國對美稅率,然後川普就以這個稅率的一半來收取「對等關稅」。
看起來,川普只收一半,還是很仁慈的對吧?
但問題在於,美國計算他國關稅的演算法,就是扯淡的。
美國商務部這群草台班子,不去深入調查他國關稅,也不算什麼增值稅,就是簡單拿EXCEL一拉,拿他國對美順差,除以總出口就完事了!
在MAGA看來,川普寬宏大量,只對等收你34%的關稅,你還得謝謝咱呢!
但別忘了,前兩個月美國對華關稅已經增加了兩個10%了,現在再加34%那就是54%!如果疊加川普上一任期的20%關稅,已經是74%了!
有趣的是,這個對等關稅是4月9日凌晨0時01分生效,也就是說,現在還有六七天時間,如果相關國家現在找川普妥協,還是有機會獲得豁免的。
顯然,這就是川普慣用的“交易的藝術”,拿關稅當籌碼極限施壓,對所有貿易國家都來了一個服從性測試,如果不想被加關稅,那就要在其他方面讓步。
第三,在平均關稅基礎上,還有精細關稅。
簡單來說,對於美國還想繼續發展的產業,在基準關稅和對等關稅基礎上,進一步疊加產業關稅。例如汽車,加徵25%的關稅,電腦加徵4%的關稅。
但是對金、銅以及鋼鋁製品,以及美國無法取得的能源和部分其他礦產,則不受「對等關稅」約束。
至此,萬眾矚目的大殺器政策“對等關稅”,終於靴子落地了。
說實話,這次「對等關稅」無論是範圍還是力度,都遠超預期,一是讓美國的平均關稅稅率從2.4%大幅上漲到了20%以上,二是覆蓋了幾乎所有的主要貿易國。即使再激進的經濟學家,也沒預測到川普會這麼玩,因為這基本上等於是徹底毀掉全球貿易體係了。
果不其然,川普剛宣佈完對等關稅,美國股市就又崩了。
那麼,這次所謂對等關稅到底是咋回事?川普這麼幹,又會帶來什麼結果呢?
川普一直在拿貿易逆差說事,說2024年美國光貿易逆差就有1.2兆美元,這是完全「不公平」的。
真的不公平麼?其實川普是故意迴避了逆差的本質。
我們都知道,美元作為世界結算貨幣,很多國家都需要美元來結算,那麼美國就必須透過逆差向世界輸出美元,這樣才能確保世界市場上美元的流動性。
但反過來,美元作為國際貨幣核心的前提是必須維持美元幣值穩定,這又要求美國必須是國際貿易收支長期順差國。
這不就矛盾了麼?沒錯,這就是經濟學界著名的特裡芬難題。
特裡芬難題簡單來說,貿易逆差就是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代價,既想讓美元成為世界貨幣享受美元霸權,又想要貿易順差從他國賺錢,是不可能的。
而且事實上,美國這種逆差也不算虧,因為美國輸出的是紙印的美元,換來的是他國辛勤工作生產的商品,保證了美國人的品質生活,怎麼看都是一筆划算的買賣。美國祇需要玩好金融,用美元潮割韭菜就行了。
但是川普不這麼看。
在川普看來,美國的逆差那麼多,是因為美國買東西花的錢多,賣東西賺得錢少,美國的錢都被別人賺走了!
所以,川普希望美國的逆差變成順差,讓世界各國多買美國產品,同時減少進口他國產品,美國賺的錢多了,不就有錢還美債了?
這種想法是很MAGA,但問題在於,不符合經濟法則啊!
不過呢,川普是個不照常理出牌的人,他才不管什麼特裡芬難題和經濟規律,反正就一條,老子有美元霸權!你們要從老子這裡賺美元,那你們就要付出更多的成本!不管怎麼樣,你們要把從美國佔的便宜都吐出來!
看起來,川普這次“對等關稅”,又贏麻了。
2024年,美國進口總額4.11兆美元,那麼以現在的這個加稅辦法,川普可以搞到1-1.5兆美元的關稅!
要知道,2024財年,美國的總赤字,也才1.8兆!
多收這麼多稅,再加上馬斯克折騰省下的錢,赤字不就填平了麼?完美!
但問題在於,川普以關稅為武器,那就必然迎來關稅的反噬作用。
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通膨,因為關稅本質上是政府增加稅收,進口商為了不虧本只能提價,但大量進口商品的價格上漲時,就會帶動整體物價水準的上升,也就是通膨。
根據密西根大學的調查,美國消費者對未來一年的通膨預期於3月大幅攀升至5%。美國商務部3月28日公佈的數據也顯示,2月美國個人消費支出(PCE)物價指數年增2.5%。
更關鍵的在於,關稅可能會帶來滯脹風險,簡單來說就是物價漲,但經濟停滯。
道理很簡單,消費花的錢增加了,個人淨資產就會減少,投資和消費支出將受到抑制。偏偏美國經濟發展又極度依賴投資和消費,這倆不行了,美國的經濟還有希望麼?
這場對等關稅戰一開打,世界各國目瞪口呆了。
為何?
無論是通膨還是滯脹,都會極大影響他國向美國出口,道理很簡單,當商場沒人買東西的時候,零售商還會繼續從國外訂貨嗎?顯然不會。
但這樣一來,美國人無非也就少買點東西,出口國卻有點受不了了,因為出口國都需要美元過日子,國際貿易要美元,還債要美元,外匯儲備需要美元,一旦出口受阻,拿不到那麼多美元了,那天可能就塌了。
為瞭解決美元問題,各國應對的方法有三條。
第一條,主動對美元貶值。
從目前來看,歐盟採取的是硬槓的策略。
但這種硬槓對鐵了心的川普來說,用處不太大。
道理很簡單,美國是最大市場,也是淨進口國,在打關稅戰的時候先天有優勢。
那些長期依賴對美貿易的國家(例如越南),真是要了命了。
對這些國家來說,不像我們有那麼強大的科技和產業鏈,美國對他們出口的大多是飛機、晶片、生物醫藥等等,有著技術壁壘優勢,也沒什麼替代品,如果對美反制關稅,反而會搞得自己難受。
反制也不行,硬扛也不行,咋辦?為了能繼續維持對美貿易,那就只能推動本國貨幣對美元貶值。
本幣貶值後,相當於美國進口商進口本國商品更便宜了,這樣那怕加徵了對等關稅,起碼還能保證零售價格不變或者漲幅不大,維持價格方面的競爭力。
舉個例子,越南生產一件襯衫,成本7美元,賣到美國10美元,美國消費者拿到手上是12美元,進口商賺2美元。現在加了關稅之後,要確保美國市場上的價格不變,那起碼就要把本幣貶值,讓美國人7美元就能買到越南的襯衫,這樣加了關稅價格是10美元,給進口商2美元利潤之後,市場上的襯衫還是12美元。
當然,本國貨幣主動貶值雖然可以避險部分關稅,但不能貶得太厲害,否則就會引發大規模資本外流。如何掌握出口和維持資本之間的平衡,是一件非常需要精細拿捏的事情。
第二條,各國加速貨幣互換。
現在川普最大的依仗有兩個。
第一是美國仍是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世界各國想要賣商品、促進就業和拉動經濟,就繞不開美國。
第二是美元在全球貨幣和經濟體系中佔據主導地位,美元一直是國際金融秩序的核心,也是國際貿易的首選貨幣。
那麼問題來了,在川普加徵對等關稅,取得美元受限的情況下,有沒有辦法解決國際貿易所需的貨幣問題?
有,那就是貨幣互換。
貨幣互換,是指交易雙方依照事先約定的條件,在約定的期限內,交換不同貨幣的本金,並在期滿時以約定匯率交換回各自本金的一種金融交易。
我們來通俗解釋一下。
兩個國家,都沒有美元,要怎麼交易?一開始,大家選的是本國貨幣支付。例如印度用盧比買俄羅斯石油,俄羅斯用盧布買神油,等印度過一陣需要買戰鬥機的時候,就可以把賣神油賺的盧布支付給俄羅斯。而俄羅斯也可以在過兩天買恆河水的時候,把盧比支付給印度。
這樣一來,就可以繞開美元,完成交易,皆大歡喜。
但問題來了,這種本幣支付並不穩定。
舉個例子,印度賣了神油給俄羅斯,拿到100萬盧布,但第二天俄烏戰爭爆發了,盧布的匯率大跌,原來100萬盧布能買100桶原油,但現在只能買50桶了,那印度不就吃虧了?印度一定不干,以後也就別想做買賣了。
貨幣互換就是為了彌補這個bug而生的。
簡單來說,貨幣互換就是俄羅斯「借」印度1億盧布,印度也「借」俄羅斯1億盧比,1年為期。
在這一年中,印度可以拿著借來的盧布買俄羅斯石油,俄羅斯也可以拿著借來的盧比買印度神油。等1年期結束,印度只要從國際市場兌換足額的盧布,再加上一點利息,就能還清債務。俄羅斯同理。
這樣一來,就算盧布大跌,受損失的也是俄羅斯,而不是印度。
所以,貨幣互換比較安全,也比較容易被對方接受。
而且,因為換來的對方貨幣,一般只能在對方國家買東西,所以本質上貨幣互換就相當於提前綁定了兩國貿易,這樣一來,也就不需要美元這個支付貨幣了。
目前,中國已經在29個國家和地區授權了31家人民幣清算行,並與40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或貨幣當局簽署了雙邊貨幣互換協議,協議總額超過4兆元,也相當於提前綁定了4兆元的貿易額,這些貿易額自然是不用美元的。
這就是其他國家在美國加徵關稅、取得美元變難的情況下,不得已而採取的貿易方式。
第三條,推出新的全球貨幣。
雖然貨幣互換可以有效規避美元,但也有問題,那就太麻煩了。
也以剛才的例子,俄印簽了1億盧比/盧布的貨幣互換協議,印度花了一年,剩下5000萬盧布,於是就想找埃及買大餅,但問題在於,埃及和俄羅斯沒有貨幣互換協議,不收盧布!那印度要想促成這筆交易,要先促成俄羅斯和埃及簽下一個貨幣互換協議,讓盧布作為埃及交易貨幣,才可以。
世界上有多少國家?雙邊的貨幣互換協議要簽多少個?總不能我做一筆交易,就簽個貨幣互換協議吧?而且有的國家貿易額大,有的貿易額小,這協議也不好簽啊!
看到沒,這就是統一支付貨幣的重要性。
那麼,既然美元不夠了,為什麼大家不湊在一起,商量出一種新的全球貨幣呢?不管它是啥媒介,就算它只是一張紙,只要大家都承認它的價值,那它就可以在全球交易中運作。
事實上,這種新貨幣已經有了雛形了,例如2024年,俄羅斯就印製了面值1億的「金磚國家鈔票」票。
雖然這張幣只是紀念幣,並不是真的可交易貨幣,但金磚國家統一貨幣還是很有潛力的。
目前,金磚國家與世界其他國家之間以及相互之間的貿易額達到10.4兆美元,佔世界貿易總額的21.6%,那麼理論上,只要其他國家拿著這張金磚國家貨幣,就能在金磚國家買東西。
只要不斷拓展金磚國家貨幣的使用範圍,那麼新的全球貨幣不就誕生了?
當然,美國是不會眼睜睜看著這種拆台行為出現的,今年2月的時候,川普就放出狠話,如果金磚國家敢推出自己的新貨幣,繞過美元結算,美國就要對這些國家徵收100%的關稅!
聽起來倒是很嚇人,但問題在於,現在川普透過對等關稅把他國的關稅加到60%、70%了,本身這生意就做不成了,那再加到100%,也沒什麼區別啊!川普的威脅還能嚇唬人麼?
這次關稅戰,再次驗證了美元霸權的強大威力,也再次驗證了去美元化的重要性。
如果說「去美元化」在之前,只是經濟學家的討論課題的話,那麼未來,已經是政治家們必須考慮的政策選項了。
美國靠著美元霸權用紙張換取他國勞動成果,一次美元潮汐就能割走一個國家十年辛勤勞動的成果,最後卻哭哭啼啼說自己才是吃虧的一方?那有這樣的道理?
雖然咱們都知道這是扯淡,但淡如果是美國扯的,那就另當別論了,誰讓人家有資格扯這個淡呢?
美元地位是依託舊時代的國際貿易體係而誕生的支付貨幣,大家也都習慣了。
但如果美國自己把舊時代的國際貿易體系親手毀掉了,誰又規定,新的貿易體系支付貨幣,就一定是美元呢?
也許,川普信心滿滿宣佈「對等關稅」之時,美元沒落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了。 (盧克文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