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擊回流!大批頂尖科學家離美歸國
近期,核物理學家劉暢、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陳滬東、美國蘋果公司總部原首席工程師孔龍等多位在全球科技界有影響力的華裔科學家,回國加入中國的大學或科研機構。他們多在數學、物理、人工智慧等前沿科學領域深耕並已取得豐厚成果,在中美科技競爭加劇的背景下,這些頂尖科學家紛紛回歸祖國備受全球關注。香港文匯報今明兩日推出「華人科學家歸國潮」系列專題報導,解析這波科學家歸國潮背後動因及其影響,採訪到多位歸國發展的科學家,瞭解他們的關切,並就如何為科學家創造更好科研條件提出建議。
從2024年底至今,已有超過十名知名華裔科學家離開美英等國,回到祖國任教。這些科學家多是當今炙手可熱的前沿科學研究者,他們也正處於學術生涯產出的黃金階段。圖為2024年廣州舉行的海歸人才招聘會。資料圖片

核物理學家劉暢離開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重新回到母校北京大學任教;在國際數學領域久負盛名的數學家林華新,結束近40年的美國生涯,入職新成立的上海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陳滬東,全職加入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美國蘋果公司總部首席工程師孔龍回國,近日已入職復旦大學;物理學家、可穿戴技術專家貟國霖從英回國任教,任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從2024年底至今,已有超過十名知名華裔科學家離開美英等國,回到祖國任教。這些科學家多是當今炙手可熱的前沿科學研究者,他們也正處於學術生涯產出的黃金階段。新一波離美歸國潮的出現,無疑將對中美科技戰略博弈及未來趨向帶來不可小覷的影響。

長期進行海歸學者研究的大連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孫玉濤認為,新中國歷史上有三次科學家離美歸國潮,前兩次分別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上世紀五十年代、改革開放深入時期的上世紀九十年代。第三次歸國潮起始於2008年,美國在次貸危機後削減對科研的投入,同時中國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對科學家流動形成「推拉」作用。此次歸國潮以饒毅、施一公等一批頂級科學家放棄在美優渥待遇毅然回國為標誌性事件,在此後十餘年中持續帶動眾多科學家回國發展。

川普政府打壓華裔科學家

「當前仍然處於第三次歸國潮中,而且美國的『推力』越來越大,中國的吸引力越來越強。」孫玉濤在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表示,2017年川普上台後,美國啟動「中國行動計劃」,無端迫害在美華裔科學家,導致華裔學者生存環境惡化,這對科學家回國形成推力。與此同時,中國啟動海外優青等計劃,並推動科技體制改革,加大科技投入,提倡創新創業精神,都成為拉動海外遊子歸國的重要力量。

今年川普第二個任期伊始,美國科研界反彈強烈。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的1,900餘名院士在上月底聯名簽署公開信,呼籲川普政府停止打擊科學界。在簽署公開信的院士名單中,也包括張鋒、莊小威等華人院士。孫玉濤認為,美國推力和中國拉力正在不斷加大,而這將成為越來越多學者回國的重要原因。

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的1,900餘名院士在上月底聯名簽署公開信,呼籲川普政府停止打擊科學界。

回國會得到更多項目支援

孫玉濤調研發現,與此前相比,近期歸國科學家有較鮮明的特點。21世紀初回國的科學家研究領域大多數與應用研究相關,例如生物工程、機械工程等,他們希望回國推廣應用技術;近期則有大量數學家、物理學家等基礎研究領域頂尖學者回國發展,看好國內基礎研究的學術氛圍和科研前景。

孫玉濤介紹,一般認為,科學家一生中的兩個學術高產時期,一是博士剛畢業的時期,一是學術成熟期尤其是在子女上大學後的時期。調研發現,近期歸國的科學家大多選擇在這兩個學術高產期回國,一些科學家正處在博士畢業不久幹勁十足的時候,一些科學家則到了可以調動更多資源的學術成熟期。他們回國後,一般也會得到更多的項目支援,距離實現科研夢想更進一步。

中國應創建更寬容學術氛圍

當然不少科學家歸國後也會經歷陣痛期,過去一些學者因深陷國內KPI(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考核而苦惱。「回國不是回家躺平,而是更卷。」孫玉濤表示,中國在不少領域已進入科研「無人區」,國內科研機構和高校應更加倡導科學家們進行自由探索,為實現重大原始創新的突破,創建更寬容的學術氛圍。

歸國學者保持較高科研產出

針對海歸科學家在歸國前後的科研成果比較,北京理工大學學者劉進等曾發表《海歸科學家的學術表現》論文,通過大數據分析2000年至 2023年間12.7萬名華人科學家從美國回流至內地的規律及其學術表現,結果表明,近年來回流科學家論文的發表數量和質量均有所提升。

論文數量期刊質量雙提升

這項研究顯示,回流科學家的學術生產力與影響力在回國後整體呈增長態勢,尤其在論文數量和期刊質量上表現持續提升,充分反映了其高水平的學術競爭力。數據顯示,回流科學家離開美國前後三年的論文發表數量均呈明顯增長趨勢。離開前的增長趨勢可能反映出國際環境中科研壓力與資源支援的推動作用,而回流後表現的提升則反映了國內科研環境對學術生產力的支撐。隨著中國科研環境的優化及資源的增加,回流科學家在回國後保持了較高的科研產出。

近年,回流科學家在數學、物理、生物醫藥等領域科研產出表現突出。以生物醫藥領域為例,歸國科學家已是中國創新藥產業的主力軍。統計發現,2021年85%以上國產1類新藥的研發企業或研發團隊是由海外歸國科學家創辦或領銜的。

人才回流速度與國力提升曲線一致

「頂尖科學家們為何離開西方回到中國?」觀察者網近日發文表示,在個人發展機會之外,這些研究人員還有著各式考量,包括在海外缺乏歸屬感、擔心美國政治環境等。但不論是華裔還是外國專家,都表示中國不斷提升的學術實力和青年人才儲備是吸引他們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自川普政府上台後,縮緊簽證制度,大幅縮減研究經費,並施壓高校「自我審查」。這一系列新政策,給美國科研領域造成巨大衝擊,讓許多學者專家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事業。

根據3月27日美國《自然》雜誌公佈民調結果稱,在超1,600名受訪科研人員中,超75%正考慮離開美國。結果顯示,這一趨勢在早期職業研究人員中尤為明顯。在回覆調查的690名研究生中,有548人考慮離職;340名博士生中,有255人表示有離職意向。

國家越發展 人才用武之地越多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一系列海外引進人才支援保障機制的完善,「中國機遇」下正在磁吸海外人才。留學人才的回流速度、力度,與中國經濟發展以及綜合國力提升的曲線是一致的、呈正比的關係。國家越發展,人才的用武之地越多,提供人才施展的空間與舞台越廣闊,對人才的吸引力越大。同時,人才回流越多,形成的才智力量也越大,以科技創新引領發展的力量也越大,二者相輔相成,形成一種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香港文匯報)


偷到尖端科技技術早晚都要回祖國大撈一筆
嗯!必須在美帝待過一段時間,拿些東西回來才可以稱為頂級科學家。
1
鉅亨網是親中反美網?
是很久了,創辦人都去中國聽訓了
那是敵國的事情,與台灣中華民國無關。
你跟敵國貿易賺敵國大把美金叫無關,資匪助匪是不是賣台,王 x彈
最近長文
關於鉅亨號
「鉅亨號」是《Anue鉅亨網》以AI 大數據和推薦引擎所推出具影響力的自媒體社群平台,從投資理財為主題擴展到金融財經、房地產、汽車、數位虛擬貨幣、影音視頻及Podcast的數位生活圈。讀者可透過一面牆及個人化功能關注一天的大小事;對創作者而言更是一個直接能與1,000萬用戶互動的舞台。
最好用的投資平台,幫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標的
看真實的投資分享文章,跟隨達人腳步取得最佳利益
多元投資社群平台,掌握最新市場動態熱門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