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性貸款、股市泡沫、貧富差距── 1929年美國大蕭條到底是個什麼鬼

失業率超過4% ,一隻腳就已經跨進了危機的門檻,10%則意味著經濟大衰退,如果超過20% ,那就是歷史課本上的美國大蕭條。

1929年的美國大蕭條有多慘烈?先看一組數據:大蕭條期間,美國破產的企業達到了85,000家,巔峰失業率超26% 。如果算上兒童,全美差不多有3,400萬人的收入約等於零,人均薪資從1929年的68 1美元下降到了1933年的495美元。

宏觀層面上,美國的國民總收入從81 0億暴跌至410億,接近腰斬;工業總產值下降了47% ,真實GDP下降了30% ,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值下跌了89% 。

全美銀行倒閉了將近一半,900多萬個儲蓄帳戶一夜回到解放前,可以說美國的經濟發展史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循環渡劫史,平均每10年需要發生一次經濟危機,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

從危機效果來看,07年的次貸危機雖然也把全球經濟拖下了水,但美國人在經歷了四季的痛苦後,很快就恢復了。而1929年的這場大蕭條持續了近10年,直到德國和日本被逼瘋,美國才靠著戰爭紅利恢復到了大蕭條之前的水準。

那第一個問題就來了,1929年的大蕭條是怎麼引起的呢?如果用馬老先生的話說:“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生產資料的私有化和生產社會化之間的矛盾。”

這話翻譯過來就是:老百姓的消費能力趕不上企業家的生產水平,因為社會上大部分的財富都集中在少數人手裡,而老百姓普遍兜裡沒錢,也沒什麼消費能力,結果社會擴大再生產出來的商品賣不出去,企業就只能裁員或者直接關門,這就是個負反饋,大家為了混口飯只能玩命的捲飯,整個社會都呈螺旋式下降。

瞭解歷史的朋友可能都知道,美國在一戰中發了大財,另外又疊加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紅利,社會生產效率開始大幅提高。從1921年到1929年,美國的GDP以每年5%的速度持續成長,製造業佔1914年的36%大幅提升到了42% 。

這是個什麼概念?要知道在已開發國家的評估體系裡,2% — 3%的成長率就已經很不錯了,美國能夠連續9年維持5%以上的高成長,不能說是經濟奇蹟,簡直就是經濟神蹟。

另外,2022年中國製造業的全球佔比達到30%已經很變態了,而美國當年衝到了42% ,簡直就是BUG般的存在。

1929年的時候,美國家庭的電話普及率達到了40% ,家庭汽車的普及率達到了90% ,平均每5個人就有一輛汽車。從1920到1929年,美國的國民生產毛額成長了42.1% ,居民收入提升了18.9% ,製造業生產效率提高了40% 。

毫不誇張地說,美國的富裕領先了全球一個世紀,即便放在今天也沒幾個國家能夠達到美國人100年前的生活水準。

經濟學家把這種變態等級的成長總結為-「相信市場的力量」,因為市場本身俱有自我糾錯能力,它不僅能夠調節供給平衡,還能調控國家經濟,因為沒有誰比市場更懂市場。

所以當年美國政府的工作就是什麼都不做,平時負責打打醬油,充當個全職保安,剩下的就全交給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就行了。

結果可想而知,企業之間開始大魚吃小魚,資本的雪球也是越滾越大,很快就出現了一批像洛克菲勒、 GP摩根這樣的托拉斯壟斷巨頭,剩下的那些小公司要麼死,要麼生不如死。

在這種情況下,勞動剩餘價值也被資本無形壓榨,工人的薪資漲幅遠低於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速,企業創造出來的利潤絕大部分進了資本家的腰包。

窮人的生活千篇一律,富人的世界卻各不相同,社會的貧富差距也被無限拉大。根據統計,1929年美國0.1%的人佔有全國25%的財富,60%的家庭處於貧窮線以下,很難維持最低限度的支出。

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窮人太多,又沒啥消費能力,完全匹配不了資本家狂躁的生產慾望,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產能過盛。

為瞭解決窮人消費動力不足的問題,聰明的資本家聯合銀行創造性地發明了消費貸,從此美國的老百姓再也不用擔心自己的帳戶餘額不足了,只要付個首付,看上什麼就買什麼,剩下的貸款可以按月慢慢還。

可以說,消費貸是美國韭菜們的最愛,因為分期一時爽,一直分期一直爽,但爽過之後付出的代價也是非常大的,這裡面除了要支付分期的利息外,還有對未來生活的透支——一旦失業或者遇到家庭變故,剩下的人生就只能拿來還債了。

只不過慾望面前人人平等,貧富差距的擴大並不能阻止美國人消費的腳步,反而促進了借貸消費的跨越發展。當時的美國社會攀比成風,一言不合就要向天再藉500塊,買房買車如買菜,70%以上的汽車都是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全民都在用自己的帳單賭明天。

大蕭條之前美國人的分期付款確實搞得非常火,但從整體來看,分期付款涉及到的那點資金體量完全與股市不在一個數量級。

根據統計,1929年的時候全美股票經紀人超過了7萬名,兩年時間裡股票平均價格上漲了61% 。紐約股票交易所的日成交金額達到了978億美元,差不多是1921年的61倍。

從1923到1928年,美國股市的平均投資報酬率達到了驚人的4.1倍,而同期的平均薪資只漲了不到12% 。如果一個美國人想要炒股,他只需要支付25%的保證金,剩下的錢全由股票經紀人幫忙向銀行借。這就等於是給股民增加了4倍的槓桿,但銀行利息卻高達12% 。

由於賣股票太賺錢,於是投行、商業銀行以及國民銀行全部化身股票推銷員,有的甚至安排員工掃街,挨家挨戶推銷手裡的股票,最終3000萬個家庭參與股票交易,整個美國都陷入到了一場全民炒股的盛大狂歡。

當時美國人並不清楚股市長期繁榮的真正原因,他們只覺得股票會一直漲。耶魯大學的經濟學教授歐文·費雪,就是發明了費雪方程式的那位,他就在報紙上公開發表觀點說:“股價已經上升到看起來永遠的高增長期。”

胡佛在就任總統的典禮上也拍著胸脯向老百姓保證:“在上帝的幫助下,我們很快就會看到把貧窮從這個國家永遠驅逐的日子就在前頭。”

總統和大教授都發話了,老百姓拿著幾百塊的薪水還堅持個什麼勁?他們雖然不懂股市,但懂什麼叫梭哈──最終泡沫被吹到了一個大到不能再大的地步,距離崩盤也只是個時間問題。

就在胡佛上台後的一個月,股市的臨界點來了。當時的美國政府為了抑制投機行為,加強了對證券市場的干預力度,結果導致股市暴跌,大量的資金聞風而逃。道瓊斯指數從最高的381.17點暴跌到最低時的 41.22 點,跌幅程度達到了恐怖的90% ,大部分的股民還沒反應過來就被加了4倍的槓桿戳死在了山頂。

現在回過頭去看,大蕭條的虛假繁榮完全是建立在美元無下限超發的基礎上:自打聯準會成立以後,美國各銀行的準備金就下調到了10% ,僅此一項美國的貨幣供應量就增加了60% 。

1917年後,美國政府強制要求銀行必須在聯準會存款,等於是以前分散的準備金全被集中到了聯邦儲蓄銀行裡。這就具備了乘數效應,貨幣供給量直接從453億飆升到了733億。

從1921年到1929年,美國政府平均每年增發貨幣7.7% ,這才是它經濟長期繁榮的根本原因。

大蕭條的恐怖之處在於它不是幾個行業拉垮,而是所有的行業都拉垮,商品價格持續下跌,大量的企業銀行排隊倒閉,無數個工人職員拉著手一起下崗。

那問題又來了,大蕭條發生之後美國政府都做了什麼?

理論上講,大蕭條的核心是消費不足和產能過剩,所以一部分經濟學家就認為政府應該多發錢搞基建,甚至可以安排老百姓挖個大坑再填上,以此創造就業機會。

而另一撥經濟學家開出的藥方正相反,他們主張對虛假繁榮進行徹底的清算,也就是該爆雷的爆雷該下崗的下崗,即使老百姓的銀行帳戶清零也不要去管,全當花錢買了個教訓。

而通貨緊縮則有利於生產成果的再分配,商品價格下降只是影響了資本家的利潤,但對廣大的人民群眾來說,那可是實實在在的一件好事。政府要做的就什麼都不做,讓市場那個無形的手自我修復,經濟跌到底部自然就會反彈。

客觀地說,什麼都不做或許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和最小的代價擺脫大蕭條,但現實的問題是,那些被放棄的數字背後是幾千萬個家庭。所以大蕭條發生的幾年裡,胡佛和他的繼任者實施了一系列的措施,終於成功地把美國的經濟——徹底帶進了溝裡。

整體來說,胡佛和後來的羅斯福幹的是同一件事兒,主要手段就是擴張信貸、限制移民、失業救濟、大搞基建項目等,那個胡佛大壩和金門大橋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兩個項目加一塊兒超過1億美元,放在今天就是100億人民幣。

在胡佛的一系列操作中,最讓人看不懂的是1930年美國國會通過的《霍利-莫斯特關稅法案》,為了保護本土企業美國政府一下子把關稅提高到了40% ,結果引起歐洲國家的集體報復,美國的出口量直接跌到了一半,大量企業不得不跑到海外建廠,這讓美國的失業率則是雪上加霜。

因為大蕭條發生後,全美銀行倒閉了一半,老百姓寧可把錢藏在舊襪子裡也不願意存銀行,等於是錢放出了一大把但投資和消費都沒拉動起來。而銀行更是用腳投票,由於對未來經濟不看好,有點閒錢就趕緊把欠聯準會的債給還了,結果大放水竟然導入了大通縮。氣的胡佛在白宮罵街,說那些把錢藏在舊襪子裡的人都是叛國者。

等到羅斯福上台,美國政府乾脆廢掉了金本位,並在兩個月內把折現利率從1.5%提高到了3.5% ,進一步收緊了市場上的流動性,以非常暴虐的方式開啟了經濟的衰退期。

只不過羅斯福命好,沒過幾年歐亞大陸就打成了一團漿糊,美國也靠著二戰賣軍火順利從經濟的泥潭裡爬了出來,後來一步步走上製霸全球的道路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劇本了。

還能說啥,這就是命,國運來了擋都擋不住。

大蕭條是美國經濟的痛處,也是美國經濟的成年禮。回顧美國大蕭條,我們需要認識到,一場大蕭條產生一個全新的世界,它幾乎與以前的一切都不一樣。雖然政客們依舊鼓吹會關心幫助人民,但實際上,每一次大蕭條都是一次大洗牌,不變的是社會財富都只會向上層聚集。

不論什麼時代,一般人面對的永遠是相似的問題與困境,歷史背後的邏輯才是永恆的啟示。 (入木三分談)


最近長文
關於鉅亨號
「鉅亨號」是《Anue鉅亨網》以AI 大數據和推薦引擎所推出具影響力的自媒體社群平台,從投資理財為主題擴展到金融財經、房地產、汽車、數位虛擬貨幣、影音視頻及Podcast的數位生活圈。讀者可透過一面牆及個人化功能關注一天的大小事;對創作者而言更是一個直接能與1,000萬用戶互動的舞台。
最好用的投資平台,幫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標的
看真實的投資分享文章,跟隨達人腳步取得最佳利益
多元投資社群平台,掌握最新市場動態熱門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