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時間4月3日,位於澳洲西南方3,200公里外的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上,一群海豹悠閒地翻了個身,露出肚子。
島上的企鵝也搖擺兩隻小翅膀,成群結隊跳入海中捕食魚群。
當它們濕漉漉的爬上冰層時,卻意外地收到了一份跨越了半個地球的新法案:
美國,即將對這座無人小島,加徵10%的對等關稅。
無獨有偶,僅有3,200人與100萬隻企鵝共同生存的馬爾維納斯群島,也要面臨41%的高額關稅,即便這裡幾年前的出口額只有區區3.06億美元,絕大部分還是軟體動物。
可以說,川普這次高舉的關稅大棒,平等地砸向了所有國家和地區。
風聲鶴唳之下,美股暴跌、金價漲落不休、全球車企哭暈、華爾街掀起裁員潮……這位美國史上最成功的商人總統,幾乎憑藉一己之力,掀起了新一輪的全球經濟風暴。
甚至如果你最近在關注金價,應該能發現從去年年初的四五百塊錢一克漲到瞭如今的900塊一克,而且完全沒有止跌的跡象。
同時,全球各國央行的黃金儲備,卻已經創下了冷戰結束後的最高紀錄!
畢竟美元體系一旦瀕臨崩盤,黃金的價值將會重新被估計。
而事實上,這不只關係到大家買金項鍊這類小事:我們很有可能,正在經歷一場世界經濟體系重塑的大變局!
大家好,我是電動車公社的社長。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平等對待」所有國家的美國總統川普,到底在發什麼癲?而這場「平等」加徵的關稅,又將不出意外地,為全世界帶來怎樣的意外。
2025年4月2日,一塊或許產自中國義烏的小畫板上,匯集了全世界的目光。
「對美國徵67%」關稅的中國,加收34%;
「對美國收39%」關稅的歐盟,加收20%;
「對美國收90%」關稅的越南,加收46%…
沒錯,在加徵10%基準關稅的基礎上,這次川普加徵關稅的核心思路,其實藏在「對等關稅」四個大字裡。
敢號稱對等,是因為川普宣稱他們的加稅標準,是以其他國家收了多少美國貨的關稅,美利堅善良大方地只加一半。
這看起來其實很nice,為何還能受到一眾抵制呢?
當然是因為演算法本身,它掌握在川普手上的那個小畫板上——
沒錯,牌子上中國、越南、歐盟……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對美徵收的關稅根本就不是川普說的那個數字!
以咱們中國為例,2024年對美進口佔比最高的機電產品(電子設備、機械設備等)的關稅區間為5%-25%,其中部分還受到中國反制關稅的影響,否則只會更低。
而佔比第三的原油、天然氣等能源類產品的進口關稅區間更是低到1%~3%:
據不完全估計,中國對美進口商品平均關稅約在7.5~25%之間,其中汽車、鋼鐵等會加徵較高關稅,但也在這個範圍裡。
可見,中國對美國徵收的關稅,和67%這個數字相去甚遠。
和美國經濟聯繫十分緊密的我們都這樣,其他國家和地區自然更不用說了。
那麼,他們到底是怎麼算出來的呢?要知道,關稅可是針對不同的產品不同設定的,這裡面到底怎麼加權計算,可是個統計學上的大難題。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表面上的原因雖然說得冠冕堂皇,什麼「貨幣操縱」、「人為設定壁壘」……但他們計算的方法,其實非常返璞歸真。
既然要算“對等”,那就乾脆用貿易逆差這個“結果”與該國家對美國的出口額相除,這不就是現成的“關稅差額”了!這個想法可真是天才!
於是,對美貿易逆差為179億美元的印尼,用179除以其對美國出口額的280億美元,64%的「關稅差額」它不就出來了!
每個國家和地區都如法炮製,才有了上面那張表。
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更是直言:“我們可以通過關稅,狂攬6000億美元!”
這不禁讓全球人民對美國指鹿為馬的經濟學智慧,紛紛豎起了大拇指。
據估計,靠這套演算法推出的加徵關稅措施,可以讓美國的有效關稅稅率從2024年的2.4%大幅上升到22.7%,大幅增加20%。
而這套方案一公佈,就連川普的死忠粉們都忍不住發出哀嚎,畢竟買點義烏小商品,都要多掏20%;同時,全世界所有金融資產,幾乎都在暴跌!
一場源自美國的風暴,終於開始席捲全球經濟體系。
自從川普上任至今,屢次揮動的關稅大棒不僅打在中國身上,還無差別襲擊了歐盟、墨西哥、加拿大、日韓等「自己人」。
歐盟、加拿大也屢屢讓步,一度連本國當屆政府都被逼得集體下課。
但正當所有人都覺得川普的瘋狂也就到此為止時,不出意外地,他就出意外了——
川普以激進的加徵協議,將國於與國之間的「緩衝帶」、盟友政府的臉面全部踩在腳下,並且4月5日開始實行10%基準關稅,4月9日開啟實施加徵「對等關稅」。
可以說是「不穩、不準,但是非常狠」了。
同時,川普也於當日同時宣佈,美國進入國家緊急狀態,以提高美國的競爭優勢,保護美國主權,並加強美國國家和經濟安全。
這項態度,其實與川普的核心理念──國家安全與貿易一體,不謀而合。
顯然,經濟貿易本身就是國家安全,於是川普宣佈開啟這場攻防仗,以關稅為武器,向全球宣戰,催命符同時也貼在了自家頭上。
川普2日下午簽署行政令後,美國紐約股市遭遇暴跌:
截至美東時間下午6時35分,道瓊工業指數、標普500指數及那斯達克指數期貨合約價格分別下跌2.43%、3.6%及4.35%。
紐約原油期貨在盤後交易中跌幅超過2.5%。
爆火的加密貨幣價格,諸如位元幣也跌幅超過4.5%!
不僅美股火速上演大逃殺,各大行的預期指數也全盤下跌,標普500從6600砍到5700,經濟衰退機率從20%上調到35%,就連華爾街都扛不住開啟大裁員模式!
摩根士丹利裁員2,000多人,高盛、摩根大通緊跟在後,光鮮亮麗的華爾街菁英們都開始淪落街頭。
“不確定性,會搞死經濟。”
恰恰美國的經濟繁榮建立在金融貿易之上,而金融最重視的就是預期二字。於是經濟學家紛紛質疑川普這根本不是保衛國家安全,這純純是經濟自殺!
但川普這一招並非自尋短見,而是想要上演一場絕地求生。
一言以蔽之,就是美國需要「再次偉大」。明面上的牌是製造業回流,暗地裡最關鍵的牌,其實是美元化債。
2025年,美國不斷膨脹的債務和赤字危機已經迫在眉睫,甚至一度可能陷入政府停擺和債務違約的尷尬局面。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甚至建議提前贖回養老帳戶中持有的國債、暫停退休基金捐款、暫停地方政府發債等特殊措施。
但截止到2024年,美國公債總額已突破36兆美元,政府在「財政赤字—發行國債—支付利息—更大財政赤字」的惡性循環中越陷越深。
其實,美國國債的發行,曾在18世紀末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做出傑出貢獻。此後只要美國經濟持續發展、稅收成長,國家就一直能藉錢。
而兩次兩次世界大戰後,美債規模更是日漸飆升,政府一旦有什麼用錢的地方,就會透過發行債務解決問題。畢竟有什麼問題,是美元霸權解決不了的呢?
這就形成了路徑依賴:一旦美元出現風險,美國就可以透過美元輕微貶值進行化債。
舉個例子,當人民幣以1:7的匯率時,我買了700元的美國國債,等到匯率降到1:6時候,美國祇需要還給我600塊,就能還清債務。
同時,美元貶值也能增加美國產品對外出口的優勢,縮小美國貿易逆差。
有機構測算,美元貶值10%,將縮小兩千億美元的貿易逆差。
而這樣的貶值,壓根不需要持續太久,只要撐到其他國家扛不住開始提升關稅來保護本土產業時,全球或某個國家政體就會開始經濟陷入危機。
此時,美元再開始大舉降息、派債,當陷入危機的國家借款還款艱難時,聯準會再加息……一套組合拳下來,就能直接收割全球的財富。
如果國家政體還不起,那就用土地、港口、礦產等資源財產抵債。
於是,美國又贏麻了。
這樣的例子,在近現代上並不少見,此前斯里蘭卡國家破產也是在最點背的時候遭遇了聯準會加息,這才成為國家破產的催命符。
但收割另一個國家政體的經濟、維持美國的富裕,對美國人來說無疑是件好事。
畢竟美債才是美國最大的“貨物”,金融業這些年可以說是叫老美玩得明明白白。
唯一的問題就在於,單純的數位遊戲不可能永遠贏下去。經過多次收割後,透過利率調整轉嫁自身風險、收割全球財富的方式,正陷入僵局。
而對內方面,美國政府又壓根沒想過要解決。
事實上,美國政府為避免債務違約,已經上百次提高自己的債務上限,甚至是否允許提高債務上限還成為國會兩黨博弈的工具。
在誰製造債務的問題上各種互相“甩鍋”,卻在解決問題是不謀而合地選擇了拖字訣。
於是債務一輪又一輪的堆積,形成了2025年近3兆美債到期,其中還有大部分都是短期債務的絕境。
也就是說,川普這四年任期內如果不能「消化」掉這筆債務,美國將面臨「偉大到歷史書」中去的窘境。
那麼,擺在美國面前最好的方法,究竟是什麼呢?
1927年,美國佛羅里達州一座面向大西洋的島嶼之上,建造了一座佔地約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萬平方米的奢華莊園。
這裡自建成以來,就一直是美國總統冬季療養避寒之所。經輾轉後,於1985年被還是商人身份的唐納德·川普收購。
時隔百年,豪華的海湖莊園最終還是履行了它的使命,成為奢靡的帝國之所。對於住慣了奢華供電的第一夫人梅蘭妮亞甚至曾說,白宮是她與川普住過最小的房子。
川普正是在這座莊園裡,接待了來自各國領導人,洽談了一條協議。
原本他有機會利用美國在當前的多重優勢下,和多方談成一份類似《廣場協議》的《海湖協議》,最終和平實現美債長期化過渡的。
但很顯然,川普選擇了更極端、更符合他商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風險舉措,行使單邊霸權。
很顯然,美元當前需要降低匯率,但不能降得太低以動搖美元國際貨幣的地位,也不能降得太快。
以此為基礎,可以促使各大跨國企業來美建廠,完成製造業與內需的回流,也能增加美國人福利。
但此時要求各國拋售美元,讓該國本土貨幣升值,完成美元貶值換取美國人的利益,對各國來說顯然是割自己的肉供養美國,換取短暫的和平。
同時,還要允許美國短債化長債,減輕美國還債壓力,降低美國金融市場在關稅戰等局面的動盪風險,相當於將美國的風險轉嫁到自己國家。
這一條風險與危機,相較於關稅大棒,孰輕孰重,或許各國自有考量。
因此川普當前最害怕的,必定是對手的抱團取暖。
例如,中歐聯手形成亞歐大陸貿易「自循環」:從全球GDP比重算來,美國已經從當年60%佔比降到瞭如今20%的「第一卻不是那麼強大的第一」的尷尬局面。
如同當年簽訂廣場協議一般,讓日本經濟倒退30年來甘心「割肉奉養」的時代,已成為過去式。
真正等待這套政策下的結果,或許只會是美國國民生活成本進一步暴增,全球企業面臨“不知道該在那裡生產性價比最高”,全球供應鏈一片混亂的局面。
以汽車業為例,據估算,2024年美國新車銷量1603萬輛,其中870萬輛(54%)是在美國國內生產,也就是說有超過另外733萬輛(46%)作為進口車,將受到直接影響。
大概此時此刻,歐洲和日本的汽車工業正在跳腳罵娘…
這還不只,眾所周知墨西哥是日韓、中歐登過對美轉出口汽車的橋頭堡,畢竟有《美墨加關稅協定》在,可以降低不少成本。
作為美國汽車工業核心的底特律等地區,汽車產業作為其支柱產業,幾乎每輛車都有在加拿大和墨西哥生產的零件。
一旦加徵關稅,對美國本土汽車製造業的打擊,無疑是毀滅性的。
也就是說,對汽車產業的巨額關稅,或許根本無法引導製造業回流,反而會導致汽車供應鏈崩盤,裁員可能比招工更先一步到來。
1980年仍舊是一位商人的川普,就沉迷於貿易保護政策。
那麼從2018年開始,貿易保護政策下的美國到底得到了什麼呢?
2018年至今,中美貿易額雖然略有下降,但降幅是否能從美墨、美越貿易額中彌補,誰也算不懂。
但中國製造業的全球份額卻實打實的從33.6%,經歷了特殊時期攀升到37%後回落到33.7%,可以說是收效為零。
看似製造業份額沒有明顯提升,但中國進出口的貿易順差卻從2018年的3,509億美元一路上漲到9,922億美元。
這顯然說明中國出口的產品單價不斷上升,中國智造的含金量也越來越高。
而美國在《國家先進製造業計畫》、《晶片法案》等天價補貼之下,製造業就業人數幾乎維持不變。
也就是說,政府熬了這麼多年、砸了這麼多錢,卻一點兒也沒派上用場。這本身也從側面說明,貿易戰對美國帶來的利益,並不能涵蓋對美國的弊端。
大道理咱先省略不表,只說眾所周知的事。
貿易戰帶來的大規模通膨,或許根本不能讓美國人民過得更好,反而會讓他們本來能用100塊買到的中國產優質襯衫,變成150塊的劣質美國國貨。
職位雖然增加,但物價隨之上漲,同樣無法提高國民的生活水平,反而會加劇美國的病灶。
事實上,由於不穩定因素的影響,目前歐洲眾多車企已在向中國、東南亞等地轉移產能。
前有寶馬將全球電動車產能的重擔,都押注在中國瀋陽,後有大眾、博世等企業的重金注入。
2024年,BMW在中國市場交付了超過10萬輛純電動車,中國已成為BMW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單一市場,將成為BMW未來發展的重要支點。
相較之下,如果從美國抵制全球汽車供應鏈發展成全球汽車供應鏈「脫美化」,那麼無論對於想要購買高性價比汽車等產品的美國底層群體、還是放棄上億高端市場的美國企業來說,都是巨大的損失。
但習慣了吃收割全球「細糠」的美國政府,即便能認清重建製造業能力是病灶,也很難開出有效的處方。
例如,重新培養專業技工、人才和工程師,讓美國精英和聰明的大腦流入非金融等暴利領域,又比如讓政府資金大量流入幾年內無法看到收益的交通、物流、電力等社會基礎設施建設中去…
種種務實的操作固然有效,但顯然沒有充足的耐心,等待數年之後的開花結果。
或許對當前急需紓困的美國人以及美國政府來說,長期主義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這些,我們畢竟無法評價,但很顯然,這場無人能笑到最後的戰鬥還會繼續拉扯許多年。
而我們,或許在看懂川普維持美元霸權主義的邏輯之後,還可以站在中國這位高速快跑的巨人肩頭,開上一個「本人鄭重宣佈,從今天開始對美國實體產業實行嚴厲的經濟制裁,將不再參與瘋狂星期四」的小玩笑。
畢竟關稅只是個數字,有多少錢能留在老百姓的錢袋子裡,讓生活過得富足,比什麼都重要。 (電動車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