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罷免總統職務,尹錫悅到底做錯了什麼?

2024年首爾冬夜的戒嚴事件,令韓國重新站在民主的十字路口。

在撕裂的三個月後,尹錫悅迎來審判。根據央視新聞消息,當地時間4日上午,韓國憲法法院就總統尹錫悅彈劾案進行宣判,憲法法院透過彈劾案,宣佈罷免總統尹錫悅。

繼2017年朴槿惠被彈劾下台之後,尹錫悅成為第二位被彈劾下台的韓國總統。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浪蜂鳥,作者:廖之,編輯:李固,題圖來自:視覺中國(尹錫悅)

隨後,尹錫悅發表對國民談話稱,沒能達到預期,非常遺憾。從「反貪英雄」到「憲政破壞者」,尹錫悅到底做錯了什麼?

“錯誤的提拔”

至少在前總統文在寅看來,尹錫悅的上位就是一次「錯誤的提拔」。

檢察官出身的尹錫悅, 2016年因徹查朴槿惠「閨蜜干政門」聲名鵲起,次年他被文在寅任命為檢察廳長,並先後完成了對韓國前國防部長金寬鎮和前總統李明博的起訴。2019年6月,他被文在寅破格提名為韓國檢察總長。

文在寅曾評價尹錫悅「不畏權勢」「以不被任何人左右的態度、公正處理權力型腐敗」。他在卸任後的一次採訪中也坦言:“我選擇他,是因為他敢於挑戰權力。”

從當時的韓國政治氛圍來看, 2017年「燭光革命」後,民眾對政治清廉的期待達到頂峰,尹錫悅的「正義」人設恰好填補了這一空白,成為文在寅反腐行動的「利刃」。

然而,文在寅後來表示:“那個決定讓我後悔到今天。”

在尹錫悅被提拔的那一年,文在寅進行「檢察改革」。這是韓國政治史上一次深刻的權力重構,也直接導致了文在寅與尹錫悅的決裂。

這次行動的背景是:韓國檢察機關長期擁有偵查、起訴和公權監督的「三位一體」特權,被稱為「韓國總統的劊子手」,歷任總統下台後多因檢方調查身陷囹圄,包括李明博、朴槿惠等。

為打破這一惡性循環,文在寅於2019年推動設立「高級公職人員犯罪調查處」(公調處),將檢方的偵查權剝離至警方,並賦予公調處獨立調查高官腐敗的權力。

值得一提的是,文在寅曾在回憶提拔尹錫悅的原因時稱,時任青瓦台民政首席曹國面試了4位檢察總長候選人,另外3位都明確表示反對“檢察改革” ,只有尹錫悅積極支援。然而尹錫悅上位以後,曾公開批評公調處是「政治工具」,並拒絕配合改革處理程序。

同時,文在寅的改革也遭遇保守派與財閥的激烈反撲。三星集團透過旗下媒體《中央日報》社論施壓:「改革應以經濟穩定為前提。」後來《朝鮮日報》曝光,尹錫悅的競選資金中,37%來自保守財團。

2021年,尹錫悅辭去檢察總長職務,加入最大在野黨國民力量黨,宣稱要對文在寅政府進行“積弊清算” ,並誓言“若當選總統,必徹查文在寅” 。

2022年,尹錫悅以0.73%的微弱優勢打敗當時的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當選大韓民國第20屆總統,用一年時間完成了從政治素人到國家領袖的跨越。

文在寅的幕僚曾警告:“尹錫悅容易衝動,難以自我克制。”多年後,文在寅也承認:“我選錯了人。尹錫悅的'正義'只是權力的面具。

「孤島式」的統治

韓國媒體曾評價尹錫悅的執政風格為“檢察官式威權」,表現為外交激進主義、對抗性執政風格和權力集中化,這些特徵在政策推行和危機應對中展露無遺,也為後面的危機爆發埋下引線。

執政初期,尹錫悅以親美路線重塑外交,主張廢除文在寅的「三不政策」,推動追加部署薩德系統,甚至在白宮為拜登獻唱美國歌曲。為了配合美國「印太戰略」,他在強徵勞工賠償問題上對日讓步,被國內輿論痛斥為「屈辱外交」。

尹錫悅所在的國民力量黨在國會僅佔少數席位,但其執政風格卻充滿對抗性。 2024年國會選舉失利後,尹錫悅拒絕與在野黨對話,甚至宣稱「國會無權干涉總統權力」。

上任兩年半內,尹錫悅25次動用總統否決權,創下韓國憲政改革40年來的紀錄。例如面對國會要求調查其妻金建希涉嫌操縱股價的決議,他連續三次動用否決權,稱其為「政治迫害」。

此外,尹錫悅的權力邏輯也與財閥利益深度綁定: 2024年他任命財閥背景的金龍顯為國防部長,引發「軍事-資本複合體」的質疑。一名匿名議員透露:“尹錫悅的辦公室常出現財閥說客,他們帶著檔案袋進出,像在自家公司開會。”

這種親財閥政策加劇了韓國社會的結構性矛盾:民間貧富差距擴大,青年失業率攀升,進一步削弱了尹錫悅的執政根基。

目前韓國社會中,保守派支持者(多為老年人與地方選民)視尹錫悅為「秩序捍衛者」,進步派與年輕群體則譴責其「民主倒退」。

這也就有了後來那一幕,戒嚴當晚,國會議員在民眾幫助下翻牆從窗戶進入國會,議員的輔佐官與秘書們也築起路障,阻擋軍隊闖入議場。

長期以來對抗性的作風,最終導致尹錫悅的執政變成「孤島式的統治」,從而引發戒嚴之後的國會跨黨派彈劾,204票的高支援率連執政黨高層也倒戈相向。

違憲的權力豪賭

事後揭露的種種細節,更是揭露了尹錫悅在掌權上的傲慢。

韓國《憲法》第77條明文規定,戒嚴令必須經國務會議審議。然而,尹錫悅的戒嚴程序僅召集11名國務委員,會議持續5分鐘,中小企業部長吳姈姝被4通電話催趕到場,只為湊足法定人數。

韓國前外交部長趙太烈曾試圖勸阻,被尹錫悅斥責:“外交官不懂國家安全!”

《韓國戒嚴法》規定,戒嚴僅適用於「戰時或國家緊急狀態」,然而尹錫悅發動戒嚴的源頭是認為在野黨提出的預算削減案是在「玩弄」國家財政。

當時韓國國會呈現「朝小野大」的局面,但反對黨在國會席次未超過三分之二,成為尹錫悅鋌而走險發動戒嚴、並試圖以軍事手段壓制反對派的底氣之一。

後期尹錫悅「啟蒙性戒嚴」的說辭,也被輿論嘲諷為「政治獨裁的遮羞布」。

事實上,相較於朴槿惠的“親民路線”和李明博的“務實保守”,尹錫悅的執政更接近全斗煥式的“危機動員”。他將反對派定義為“反國家勢力”,並宣稱:“法律是維護秩序的工具,必要時需打破程序。”

根據一份被曝光的軍方“抓捕名單”,戒嚴當晚,李在明等68名反對派議員被尹錫悅列為目標。前特戰司令郭種根的證詞顯示:尹錫悅曾直接下令“砸碎大門進入國會”,並要求士兵使用電擊槍和實彈。國務院前高官洪壯元公佈錄音的錄音也顯示,尹錫悅曾表示:“不聽話的議員,全部抓起來!”

前國務院官員洪長元在庭審中稱:“總統單方面決策,將國家推向憲政危機。”

尹錫悅律師團曾援引美國川普案,主張“總統行使憲法權力不受司法審查”,但韓國憲法法院明確駁回,強調“民主基本秩序”高於總統特權。

歷史的迴響

孤島式的統治、外交路線的失衡、總統權力的濫用,最終讓尹錫悅走向政治深淵。

然而回看歷史,尹錫悅的行為也有著獨特的路徑依賴。數據顯示,自1948年建國以來,韓國曾16次拉響戒嚴警報,其中12次與鎮壓民眾有關。

最早的戒嚴始於1948年10月,當時韓國政府成立不到兩個月。首任總統李承晚為鎮壓濟州島起義,在戒嚴法尚未頒布的情況下,直接套用日本殖民時代的軍事鎮壓範本,將島嶼變成焦土。這場屠殺中,濟州島每10人就有1人喪生,倖存者至今不敢公開談論那段歷史。

韓國作家韓江曾在《不做告別》中以文學之筆揭開這段傷疤:“死者的血滲入土地,卻在地表結成了沉默的痂。”

這種暴力傳統在冷戰陰影下不斷進化。 1961年朴正熙透過軍事政變上台後,將戒嚴令升級為「國家安保」工具:他修改憲法,用《國家安保法》將數萬知識分子、學生甚至普通市民打入「赤色分子」黑名單。

2024年,當尹錫悅宣稱戒嚴旨在「剷除反國家勢力」時,他口中的「國家理性」實則植根於朝鮮半島未癒的傷口。

必須提及的一個背景是,由於南北韓尚未宣佈終戰,韓國至今仍是與北韓處於敵對狀態的准戰時國家。

韓國思想家白樂晴接受媒體採訪時稱,朝鮮半島的分裂已在朝鮮戰爭後的70 多年「非戰非和」狀態下,在南北巧妙的共生關係中,逐漸演變固化為一種體制,他將之命名為「分裂體制」。而分裂體制的重要特徵,便是雙方內部會不斷自我繁殖鞏固分裂的動能,使得分裂難以輕易化解。

韓國的戒嚴史便是典型例證。總統可以隨時以“國家存亡”為由,將異議者定義為“敵人”;政府可以隨時利用分裂的現實來製造“國家緊急狀況”,以合理化對國內反對者的鎮壓。 《國家安保法》第7條中「讚揚、同情北韓」的模糊罪名,就像一把鈍刀,日復一日地切割著社會的言論自由。

無論如何,這場危機都已暴露韓國民主制度的缺陷:當民選領袖以法律之名踐踏法律時,制度能否自我糾錯?

答案或許不在法庭,而在街頭舉著「1987≠2025」標誌的普通市民手中。(虎嗅APP)


最近長文
關於鉅亨號
「鉅亨號」是《Anue鉅亨網》以AI 大數據和推薦引擎所推出具影響力的自媒體社群平台,從投資理財為主題擴展到金融財經、房地產、汽車、數位虛擬貨幣、影音視頻及Podcast的數位生活圈。讀者可透過一面牆及個人化功能關注一天的大小事;對創作者而言更是一個直接能與1,000萬用戶互動的舞台。
最好用的投資平台,幫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標的
看真實的投資分享文章,跟隨達人腳步取得最佳利益
多元投資社群平台,掌握最新市場動態熱門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