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現在都沒反應過來,我們預料到了加關稅,但沒想到這麼高(46%!)。」儘管美國新關稅已經公佈了兩天,但是在越南開廠的老汪(化名)還是處在懵懂狀態。 “我們這些在越南的中國老闆,大家在群裡鬧哄哄的說了半天,也沒個頭緒。”
我聯絡了在越南的多個工廠主和投資人,狀態都差不多,要麼沉默,要麼拒絕評論,而一位長期歌頌和讚美美國友好的越南人,他在胡志明從事外貿,在向他發出諮詢問題後,沒有任何回覆。
在越南當地做自媒體的阿華(化名)說,原本每天更新的他,已經兩天沒更新了,因為他不知道該如何更新。 「我怎麼解讀(這個政策)都不對啊,說好,太假了,說壞,誰還敢來(越南)?左右為難!乾脆不更了。”
「前幾天我的會員,在社群裡問我,美國會不會下狠手,我拍著胸脯說不會,因為他們(美國)自己也要生存,越南很多企業都是老美的公司。沒想到一覺醒來,不僅被打臉,連牙都抽掉了。”
阿華的日常就是拍短影片,告訴中國網友,包括越南的風土人情、政策、發展紅利、投資機會等內容,然後對接想來越南建廠的中國工廠主,幫助他們來越南考察、辦理營業執照、租廠房等,收取諮詢費、顧問費、廠房返點等,工廠主和房東省事,也願意付錢。 「現在還咋搞?一覺醒來,我吃飯的鍋子都被端走了。」加稅新聞剛發出來,一位前期已經考察完,並交了定金的中山電子工廠老闆說,不來了,定金能不能退點。 “本來不能退的,但大家都太難了,退了50%。”
為何這次關稅對中國工廠影響如此之大,是因為許多人在越南建廠的初衷,就是為了規避中國商品出口美國的關稅。其實越南的生產成本並不低,甚至部分高於中國。大部分從中國來越南建廠的老闆,一是被大的合作方要求,必須跟著走,不然沒有訂單,比如說三星;二是因為關稅問題。越南之前拿到了美國超低的稅收政策,以紡織品為例,同樣是1萬美元的貨,從中國出口到美國,美國收2691美元稅收,而越南十分之一都不到,美國僅收191美元。
我在之前的《越南不是理想國》談過越南的生產成本,甚至比國內高,但因為關稅的差異性,這成了一家工廠的主要利潤來源:
人力成本:北寧省是越南電子製造基地,工廠的員工基本工資+加班費,基本上都在3500-3800元人民幣,每年還要調薪,越南官方對社保繳納監控非常嚴格,企業繳納的部分是基本工資的21%。辦公室的職員,既有學歷,也有一定專業技能,薪水會更高。例如關務,財務等,現在每月拿到手基本是4000多到5000多人民幣。
房租成本:北寧工業園區的廠房,一平方30 多元/月,現在雲中(北江省雲中工業園區,離中越邊境約110公里),消防驗證合格的廠房,租金已經漲到一平方45-50元/月了。而在廣東東莞,一平方20多塊/月的廠房,到處都是。深圳寶安石岩,2024 年的廠房租金,從40 元已經下降到了25 元左右。
管理成本:越南本地工人的工作效率、學習新技術的積極性或工作熱情,普遍不高,一個越南工人的生產效率,大概是一個中國工人的60%。
越南官方支援越南工人組成工會,保障工人權益,工會負責人在工廠裡有非常大的權威,在達不到工人預期時,可能會發生罷工。
美國此次發表的對等關稅,整個東南亞和東亞國家都受到重創:越南46% ,泰國36%、印尼32%、馬來西亞24%、柬埔寨49%,中國34%,這還不包括前期已經加過的其他稅率。中國也強硬髮起了對美34%關稅的應對策略。
對此,一些高端玩家,早已經開始更長遠的佈局。阿福(化名)是深圳新能源公司的負責人,他們家的產品主要是提供戶外行動電源,產品基本上售價在千元美金以上。基本上需要這種產品的國家:人口不能太少,喜歡戶外,要有錢,或是自然災害多,常常停電。能同時滿足基本這三個條件的國家,屈指可數。美國加拿大再加上日本,及歐洲幾個國家。他們管理階層經過研判,美國加稅肯定少不了,那不如直接去當地建廠。
一位深圳電子廠的老闆告訴我,在美國建廠的成本其實不低,包括原料等。但是也有一些很特別的情況,所以才吸引了包括曹德旺的福耀玻璃在內的許多中國工廠。
比如稅收。中美國情不一樣,很多稅種差異很大。在徵收環節上,中國對企業徵收增值稅,企業在生產環節就要繳稅;美國收銷售稅,賣出去才交稅,不盈利基本就不用交稅。
再就是很多老闆關心的物流成本。美國的汽油相對便宜,基本上不用過路費和過橋費。綜合下來,會便宜不少。大概是中國的50%。
但是,對於一家中國工廠來說,每搬一次廠房,成本都是極高的。從深圳到越南胡志明,海運就要7 天左右,還有前後拆卸安裝磨合時間,除了可以計算的顯性的搬家運輸費用、停工損耗之外,還有人員磨合等各種隱性成本巨大。更何況即使到了當地,還可能有各種審查風險,在很多國家,只要老闆和股東是中國人,你的公司就會被定性為中國公司,這種穿透審查已經成日常。
我的朋友張緯傑,在越南、墨西哥、中東都工作過,他說現在的局勢下,「假裝不是中國企業」在各地其實已經行不通了,監管機構和審查很容易找到真正的持有人。許多中國企業在當地建廠和營運,然後寫滿各種外文字母,以為這樣就可以長久,其實這只是權宜之策。不如直接面對,“用中國人身份講如何在當地發展的故事。”
但現實情況是,絕大多數中國老闆,出海並不容易,他們連基本的英文都不會,這個問題在東南亞相對好很多。例如在馬來西亞,很多地方幾乎不用說英文,直接中文交流就可以。
絕大多數中國老闆,不管是飲食,還是氣候,人文環境,還是希望在離中國比較近的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國家。但他們到了東南亞當地,其實也很不適應,覺得沒有國內好玩,朋友很少,當地人也不會交心,不夠熱鬧。
另外,招募成了大難題。在前期,基本上一家工廠的核心骨幹,都是中國人,要說服這些中國員工拋妻棄子,漂洋過海到異國,那怕只是到東南亞,也是困難重重,更何況是到太平洋對岸。我之前遇到多位在印尼和越南等地的中國老闆,都說要在國內招聘,帶去當地,太難了。 “很多人不敢去,也呆不住,太寂寞了。”
有個很熟悉的中國老闆,在我發佈文章前,回覆了五個字,“準備不做了。” (南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