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川普政府發起的「全球關稅戰」不僅引發世界性的經濟震盪,也引發世界性的輿論之爭。近日《經濟學人》 (The Economist)刊文指出,西方可能認為川普的種種行動讓中國感到焦慮,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這其實為中國重新繪製亞洲地緣政治版圖創造了機會。文章指出,相較於川普第一任期,如今中國的姿態更為強硬,中國早就意識到美國過於極化且力不從心,難以維持其全球角色,中國提出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川普實施如此魯莽的自我傷害和普遍破壞時,反世倒得尤有先見之明——而且自2012年以來,中國就顯得尤為今日準備。文章分析近幾年來中國在經濟自主、刺激消費、科技創新、支援企業等方面的政策調整,認為這些經濟機會也伴隨著地緣政治機會。文章認為中國前方的道路仍充滿風險,能否抓住歷史時機最終取決於中國自己,但這個機會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川普。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諸君參考。
隨著唐納德·川普發動新一輪關稅攻勢,而其政府高調宣揚與亞洲的軍事聯盟,外界可能認為,這正是讓中國——這個被美國視為「頭號對手」的國家——感到焦慮的時刻。然而事實上,我們在北京的報導卻揭示了截然不同的畫面。美國的MAGA(「讓美國再次偉大」)確實在給中國施壓,但同時也為中國重新繪製亞洲地緣政治版圖創造了機會。
川普在白宮玫瑰園的咆哮對中國影響不小:加上新增加的34%關稅以及已有的關稅,總稅率已升至65%,若包括對小額包裹關稅豁免的取消,影響還要更大。考慮到出口仍佔中國GDP的約20%(與2017年相近),這無疑將對經濟造成傷害。中國企業以越南等國為中轉地、試圖繞過關稅的策略,如今在美國全球設定貿易壁壘的背景下,也將難以發揮作用。
儘管如此,相較於川普的第一個任期,如今中國的姿態更為強硬。中國早就認為美國過於極化且力不從心,難以維持其全球角色。中國提出的對世界情勢的判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今在川普實施如此魯莽的自我傷害和普遍破壞時,反倒顯得尤有先見之明。
自2012年以來,中國就一直為今日之亂世做準備:推動經濟和技術的自立自強,降低自身受美國遏制(諸如制裁和出口管制等手段)的脆弱性。儘管中國的銀行體系仍需取得美元,但在非銀行國際支付中,人民幣的使用已成為主流。
中國國內經濟其實也有被忽視的優勢。激烈市場競爭與大力發展科技,使得中國的工業企業在電動車、「低空經濟」(例如無人機和打「飛的」)等方面全面擊敗西方對手。而川普的關稅政策將把底特律拖回20世紀70年代的衰退時代,他對大學的打擊也將拖慢美國的創新步伐。
一個代表中國潛力的例子是DeepSeek公司,被視為中國可以繞過美國半導體封鎖進行自主創新的標誌。中國政府樂見本土人工智慧技術發展,也可能使得AI在中國的普及速度快於西方,進而提升生產力。這些跡象,加上更包容企業家的政策態度,也解釋了為何在2025年的MSCI指數(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全球股票指數)中,中國上漲了15%,而美國股市卻在下滑。
房地產市場在泡沫破滅四年後,終於開始不再拖累經濟。包括上海和南京在內的一些城市,房價已經開始回升。政府也採取措施刺激消費。地方政府可在三年內透過6兆元(約8,300億美元)的新債券進行再融資,今年也將發行4.4兆元的「專項債券」。部分資金將直接流向家庭。
中國經濟仍需進一步刺激消費,並更堅決地穩定房地產市場,這對恢復家庭信心至關重要。消費成長也將改善中國對外關係,有助於消化產能。隨著美國築起高牆,中國將有機會重設全球貿易關係,轉向在夥伴國投資製造業,而不是單純地向外輸出產品。
這些經濟機會也伴隨著地緣政治機會。美國的對華政策令人憂心地模糊不清。美國政府內部的鷹派認為,美國減少對歐洲的投入是為了騰出資源來遏制中國。然而,川普本人欽佩中國領導人,並派遣盟友、參議員史蒂夫·戴恩斯赴北京試水協議。在他首個任期中,川普與中國達成了一項貿易協議;如今,他希望圍繞TikTok重新談判。
中國判斷,MAGA派所謂「逆基辛格」策略(即美國試圖拉攏俄羅斯、疏遠中國)純屬荒唐。川普式的保護主義、對盟友的輕視及對人權的冷漠,徹底背棄了美國的價值觀——曾經的「自由世界燈塔」如今變得反覆無常、令人擔憂。中國無意填補美國留下的全球權力真空,但有機會擴大自身影響力,尤其是在全球南方國家。如果中國在推廣清潔技術的同時,也在國內更積極減排,它也有可能在氣候變遷議題上展現領導力。
川普對北約和烏克蘭的不屑態度,已削弱外界對美國履行亞洲盟友承諾及其所謂「保衛台灣」意願的信心。若美國自己能製造更多先進半導體,所謂「保衛台灣」的戰略動機也會下降。對中國而言,這是天賜良機。
不過,中國前方的道路仍充滿風險。貿易戰可能引發全球衰退。如果川普未能與中國達成協議,他可能在匯率問題上發難,甚至祭出更多制裁。能否抓住歷史時機,最終取決於中國領導人。但這個機會的出現,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另一個人——川普。 (文化縱橫)